刘晓萍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2016年3月,为对接落实《中国制造2025》、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为特征的制造大省,河南省政府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纲要》。随后,郑州于8月份印发了《郑州市建设中国制造强市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力争打造中国制造强市。随后在河南省十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河南要打造“三个高地”,包括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开放高地,以及“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推进八大产业升级发展”的发展任务,郑州作为河南最具竞争力的城市,应该在河南建设制造业强省、打造中西部创新开放高地中发挥龙头示范带动效应。
一、郑州打造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主要短板
近些年,虽然郑州制造业竞争力在不断提升,但是就力图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建设中国制造强市这一目标而言,郑州制造业发展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诸如工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新型工业化进程缓慢;大企业增速放缓,拉动作用较弱;工业投资持续走低,增长动力不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等。除上述传统发展问题之外,郑州先进制造业发展还存在四大短板。
(一)缺乏引领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
相比周边城市,郑州制造业发展缺乏一些高端的、能够带动产业链发展的重点项目。如武汉、成都、重庆近些年一直在重大项目引进上成绩喜人:通用汽车、比亚迪、中航通用飞机落户武汉,围绕完善“新型显示及智能终端”产业链打造“武汉芯”,还引进了深天马、TCL液晶面板线及京东方;吉利沃尔沃三大整车项目落户成都,仅成都经开区已累计引进一汽大众、一汽丰田、吉利、沃尔沃等11家整车企业,搭建了年产170万辆整车的生产平台和汽车千亿产业集群。
(二)作为发展引擎的国家级园区竞争力较低
郑州高新区、经开区作为国家级园区与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和自主创新的引领区,集中了各类发展要素与政策优惠,在自主创新、科技创新发展方面本应发挥示范引领、技术溢出等效应,但目前园区发展战略却与真正意义上高新区、开发区的内涵和定位有所偏离,传统制造、加工企业占比仍然较大,高新技术企业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偏少,引入项目中注重“大个头”项目,而忽视投资规模小、发展潜力大的高技术项目,研发投入和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够。在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最新发布的中国100强产业园区持续发展指数报告和2017年国家级产业园区竞争力百强榜中,郑州虽上榜了经开区和高新区2家园区,却仅位居32名和51名。
(三)智能化改造进程明显滞后沿海地区
近些年,受技术改造、产业升级倒逼,郑州智能制造发展也在加快,但是与沿海地区相比,在这一轮制造业智能化、服务化发展中,无论是智能制造的模式还是形态,郑州已经滞后了。例如,在近几届国际工业博览会上涉及的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工业自动化、机器人、信息与通讯技术等项目中,尤其是在机器人展示上,除了ABB、发那科等国际一流机器人生产企业外,还有很多浙江、上海等本土机器人制造企业,他们不仅涉及生产制造,还涵盖了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由此可见,当河南还在讨论研究智能制造时,沿海地区早已经深入实践,这方面郑州相对比较滞后。
(四)缺乏支撑制造业智能化、服务化发展的人才
新常态、新形势下,产业发展的动力逐步由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作为创新核心的人才建设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据了解,近些年高端人才引进不再是由沿海向内陆单向流动,一些沿海城市也到内陆省份招聘高端技术人才,如河南机器人制造产业的高技术人才正在向沿海地区流失。而相比沿海城市,郑州在政策、机制、创新产业链等生态环境优化上,还有一定的差距。比如,作为“双创”的根本,人才引进这方面,郑州也推出了“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但是相比山东、河北出台的相关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政策,突破幅度还不够。
二、推动郑州打造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议
在如何对接中国制造2025、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上,郑州应该在重点产业培育、智能化改造、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等方面着力,尤其是当前新旧产业正处在转换期,仅仅关注制造过程的智能化改造,可能会让企业家错失新兴产业发展机遇。
(一)做好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基础工作
郑州制造业在装备水平、生产流程、组织方式、制造模式、员工素质等方面与发达省市尚存在不小差距,很多企业的制造模式还在2.0、3.0阶段。對接中国制造2025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要踏踏实实做好基础性工作,从一些制约生产效率提升的瓶颈环节入手,优化生产经营流程,优先导入自动化装备和智能生产单元。从战略层面看,要强化“新四基”建设,即加强自动控制与感知(一硬)、核心软硬件(一软)、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一平台)、工业互联网(一网)等新型基础能力和平台设施建设,引导各类企业打造专业化产业互联网平台,以强化“新四基”来适应工业4.0时代对制造业基础设施网络的要求。
(二)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方向推进部分优势行业装备升级
基于其装备自动化、信息化程度较高,德国推进工业4.0的重点是使用物联网、传感器等对现有设备进行改造提升,可以称之为“改造型工业4.0”。而郑州制造正处在更新换代、转型升级的阶段,传统设备已经到了更新换代的时候,在装备、食品、汽车、新材料制造等领域可以直接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实现赶超发展,可以称之为“更新型工业4.0”。所以对接中国制造2025,应考虑到行业差异性,行业性质不同,侧重点和实现路径也就不同,郑州在电子信息、汽车、食品等领域智能化水平较高,可优先引入智能制造方案,而在其他领域应优先在搬运、焊接等领域引入工业机器人,建成一些智能工段、智能车间,循序渐进。之前沿海地区进行了大规模智能化改造,而郑州相对比较滞后,但目前从设备换代这个角度看,这可能正是郑州的优势所在,可以一步到位使用更先进的设备。
(三)依托“互联网+”推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近几年郑州在互联网方面发展迅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与优势,尤其是在制造业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等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方面应关注全价值链环节,以发展众包设计、协同创新、电子商务、融合服务等为重点拓展在线监控诊断、远程故障诊断及维护、工控系统安全监控、系统运行维护、网上支付结算等新业务及产品后市场服务,把互联网导入研发(解决方案)、制造、服务、营销等各个环节,尤其是依托大数据综合实验区建设,引导企业利用大数据创新发展模式,从而对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流程进行全面改造升级,鼓励发展通过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
(四)培育智能制造创新平台
未来一段时期,全国范围内智能化改造将形成一个庞大的市场,郑州在智能制造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例如,位于郑州的机械工业第六设计院有限公司,承担了2016年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智能工厂建设导则标准研究和实验验证平台。郑州应重点依托机械工业第六设计院建设智能制造创新中心,打造全国重要的智能制造开源型技术平台,为不同行业提供专业化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在全国制造业智能化改造中赢得市场份额。目前,受智能制造市場需求带动,全国很多装备、机器人以及互联网企业纷纷向智能制造方案提供商进军,郑州一定要整合资源优势,并在智能制造领域塑造新优势。
(五)围绕融入“一带一路”深化郑州与德国智能制造合作
河南与德国在智能制造领域合作空间巨大,在深化豫德合作上,郑州最具有竞争优势。一是吸引德国智能制造企业和研发机构在郑州投资,尤其是郑州航空港、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平台可以承接德国高端研发机构入驻,为郑州企业智能化改造提供支撑。二是引导郑州优势企业并购德国智能制造类企业,当前中国企业在德国大量收购智能制造类企业以促进国内产业链改造,郑州可以引导优势企业在德国寻求并购机会。三是搭建中德技术转移平台,重点围绕郑州优势产业领域,强化科研机构、孵化器、企业与德国的产业协会、研发机构、科技园区等的战略合作,促进德国相关技术在河南转化。
当前,全省上下正在全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郑州作为领头羊更应该在对接中国制造2025打造制造业强市上身先士卒。下一阶段,郑州可以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实际,积极引入工业4.0理念,强化产业集聚区建设,重点推动产业集群提质、重大项目增效、科技创新提升、要素支撑保障、产城互动发展五大工程,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2018年度基本科研费项目“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研究”(18E0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