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还有什么不可共享

2018-02-22 08:37阙政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2018年1期
关键词:押金单车技能

阙政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学者就已提出过“共享经济”一词。但限于互联网发展,真正的“共享经济”之源,还得是2008年和2009年,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美国两大巨头“Airbnb”和“Uber”的崛起。这两家创建于硅谷的公司,以“共享”席卷全球——Uber仅用5年11个月就成为全球估值达到500亿美元的公司,创下最快纪录,目前它在美国的业务已经超出了整个传统出租车市场;而成立9年的Airbnb已经拥有上千万用户,多于全球连锁的老牌酒店希尔顿。

2011年,“共享经济”被《时代周刊》称为将改变世界的十大想法之一。著有《共享经济》一书的“共享经济”鼻祖罗宾·蔡斯为它下了一个定义公式:产能过剩+共享平台+人人参与。

如果说传统互联网实现了“信息共享”的话,移动互联网就成就了“经济共享”。如今,我们的衣食住行很难再与分享经济完全区分开:上班骑个单车,吃饭叫个外卖,回家搭个顺风车,出门旅游住个Airbnb,到哪里都是Uber……

而实际上,共享经济的发展也早就超出了简单的衣食住行,经过短短数年的发展,已经细分到了各个领域的各种需求。

打个比方,把大家熟悉的Airbnb搬到办公室领域,就有了ShareDesk、WeWork这样的共享办公空间,国内也有各种孵化器以供小型创业公司。

Uber也有很多种玩法———Lyft玩的是私家車搭乘服务,鼓励乘客坐在前排,与驾驶员交流交友;SideCar玩的是拼车,和滴滴的拼车服务差不多;Car2Go玩的是自助租车,用户可以提前半小时预订车辆,还车时只需停靠在任意公共停车位;还有一些App针对来往机场频繁的用户,你可以开车去机场,然后把车留在那儿,却不用支付高昂的机场停车费,自然会有刚下飞机的人把你的车开走。不但是车,Netjets和Onboat让你的闲置游轮和私人飞机都能物尽其用———天知道私家船主一年才出海几次。

除了物质,知识和技能上的共享经济也是可圈可点。

2016年6月融资金额高达2500万美元的“分答”,主要功能就是让用户在分答平台上自我介绍擅长的领域,设置付费问答的价格,其他用户感兴趣,就可以付费向其提问,围观群众感兴趣的,也可以花小钱收听。

与此相似的还有医疗领域的“丁香医生”,最近也推出了专业科室医生的专业问答,模式设置与分答相似,却缓解了“有病问百度”的尴尬。

在国外,传授技能方面的共享经济还有SkillShare:在相关领域有特长的人可以互相帮助;在中国,类似“微鸟”这样的在线教育平台,也超越了从前的“函授”,方便用户更加自由地进行终身教育。

表面上看,共享经济的最大成就就是“物尽其用”,避免了浪费———私家车在闲置的时间里拉活,空关的房子租给游客,闲置时段的WiFi可以分享给需要的人获得一定收益,甚至一个人出门旅游宾馆里多一张床也可以分租出去,大大提高了物质的被使用率。

但共享经济更大的效能,还在于它对社会形态的改变———它在重新建立起一种商业模式的同时,将人与人的关系也进行了重新定义。正是社会层面对于人们生活形态的改变,才让“共享经济”明显区别于“短时租赁”。

在建立新型社交的同时,共享经济也为更多普通人带来了兼职赚点小钱的机会。国外还有像Task Rabbit这样的劳动力雇佣平台:你可以在上面发布任务来雇佣别人,也可以发布自己的技能提供服务———这也将改变人们通过传统8小时工作获取报酬的生活模式,从而进一步影响社会形态。

不过,共享经济带来的也不都是好消息。2017年,许多人都领教到了共享单车的火爆,“百车大战”成了当年春天的代名词———截至2017年4月,中国共享单车行业共计融资将近100亿元人民币。

巨大的商机让“共享经济”成了香饽饽,一时间,共享充电宝、共享篮球、共享雨伞、共享卫生巾喷薄而出,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以被共享的。甚至有人戏称:闲置的男女是不是也可以共享?

在这片席卷中国的共享狂热背后,也有着不少暗藏的隐患,先从最基本的信息安全层面而言———共享任何东西都要扫码登录,等于将自己的手机信息全权委托给商家,背后的个人信息都不知道被倒卖了多少回。再说商家批量铺到汪洋大海的共享单车、雨伞,到头来不仅占道严重,自身损耗率也非常高,这批共享经济的“道具”,最终都会成为城市的垃圾,为城市管理难上加难。

而更被业界诟病的是,许多共享经济的初心就已经跑偏———不再是环保的分享型经济,反而成了一种资本的游戏。“道具”损耗再高也在所不惜,因为比道具更值钱的是背后的用户数据和用户缴纳的押金:数据可以变现,押金更能形成巨额的资金池,方便商家在金融游戏中大展拳脚。

前不久,“为自己代言”的陈欧宣布以3亿元人民币收购“共享充电宝”的深圳街电科技有限公司60%股权。在被猜测“聚美优品”不行了,陈欧要转战共享经济的同时,王思聪也跳出来加以嘲讽。

有趣的是,摩拜创始人胡玮炜也曾说过“失败了就当做公益”。然而商业生来就是逐利的,哪儿来的那么多公益?

眼下正热的共享篮球和共享雨伞,借一只篮球每小时2元,押金29元;借一把伞15天免费使用,押金20元———那么低的租金和押金,走的又哪里是靠租金就能自负盈亏的路子呢?企业不是做慈善,此路不通,就自然有他路生财。

和共享单车相比,新型共享经济发展得更快———整个共享充电宝领域用40天时间就完成了11笔融资,融资金额约为12亿元人民币,比2015年共享单车刚出现时获得的2亿多融资额翻了4倍。

一种观点认为,这些共享经济建立在“伪需求”之上———篮球、雨伞和充电宝没有那么贵,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伪需求加上资本的助力驱动,带来的只能是一时的井喷,回过头来就会因为违背商业基本规律最终沦为炮灰。

不过,即使共享经济建立在真实的需求基础上,也没有玩弄资本游戏,其发展仍然是困难重重的。创业之路,从来就没有捷径可走。每一个共享经济的诞生,都像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有他自己的“成长的烦恼”。

全民共享的时代已经到来。共享经济的未来会在哪里?

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共享经济”的市场规模达39450亿元,增长率为76.4%。而据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预测,未来几年,共享经济将保持年均40%左右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交易规模将占GDP比重的10%以上。

“共享经济”带来的最大改变,可能正是物品“归属权”与“使用权”的分离。这种分离,在未来很可能改变所有产业的形态。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人”。伴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一个全新的“自由人”很可能会提前到来,而不是等到生产资料丰富到覆盖全地球———任何在技能、人脉、服务上拥有一技之长的人,都可以通过平台寻找相配的工作,不限时间、地点,机械的工作变得更自由,一些人被从他们不熟悉的技能领域中解放出来,而另一些人,正用他们熟悉的技能在赚取更多回报。

据调查,美国的自由职业者已经达到了惊人的6000多万,占总劳动力超过40%;而根据对美国35岁以下年轻人的调研,他们中的20%一人打多份工,38%希望从事自由职业,32%深信自己未来的工作时间将非常灵活且有弹性。

根据预测,到2025年,全球共享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350亿美元;而在未来3-5年内,中国的共享经济就会达到全球第一。endprint

猜你喜欢
押金单车技能
高级技能
共享单车为什么在国外火不起来
飞吧,单车
花式退押金
共享单车押金难退引发的思考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对恶意破坏共享单车行为要“零容忍”
共享单车(外四首)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