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海花
(河南省济源市人民医院急诊科 济源459003)
急性心衰患者可因合并左室前后负荷过重、心律失常、心肌损伤、心脏瓣膜病等降低心肌收缩力、排血量、增高左室舒张末期压力,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心悸、气短胸闷、缺氧缺血等症状[1]。急性心衰引发快速心律失常时,心脏射血功能受到抑制,可加重心衰症状,增加死亡率,不利于患者预后。在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同时及时、有效控制心律失常十分关键。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96例急性心衰并快速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估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衰并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3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急性心衰并快速心律失常患者中,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9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8例。对照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41~64岁,平均(54.8±1.3)岁;右心衰6例,左心衰42例;心功能Ⅱ~Ⅲ级29例,Ⅳ级19例。研究组男27例,女 21例;年龄 41~63岁,平均(54.7±1.2)岁;右心衰7例,左心衰41例;心功能Ⅱ~Ⅲ级28例,Ⅳ级20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会批准后实施。
1.2 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均满足《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2]中急性心衰诊断标准,以及《2015年欧洲心脏病协会关于冠心病和左室功能障碍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的解读》[3]中快速心律失常诊断标准;患者与其家属均知晓并签字同意此次诊治方案。排除标准:哺乳或妊娠期女性患者;合并造血系统、肝肾功能异常者;对研究用药物过敏者;中途放弃治疗者。
1.3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给予低脂、低盐饮食,指导充分休息、确保睡眠时间和质量,维持酸碱平衡,强心,利尿,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处理。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国药准字H31021417)口服,2 次 /d,开始剂量 6.25 mg/d,持续给药1周后,根据患者病症将药物用量调整至6.25~12.5 mg/d。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胺碘酮(国药准字H20052294)治疗,首剂给药量为3 mg/k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0 ml静脉注射,于10 min内注射结束,若给药15 min后患者心律失常控制不佳,重复给药150 mg,不得超过3次,随后给予静脉微量(1.0 mg/min)泵入6 h,6 h后调整泵入速度为0.5 mg/min,根据患者血压、心律、心率、血氧调整药物剂量,24h内胺碘酮剂量不得超过2000mg。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疗效、心功能及心电图改善情况。(1)疗效判定:治疗后,患者心律失常得到纠正,症状消失,心功能分级为Ⅰ级,心率正常,为显效;治疗后,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明显好转,心电图检查未见心律失常,心功能分级改善1级以上,为有效;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或持续恶化,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治疗前后患者均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经(LVEDd)、每搏心输出量(SV)、左室收缩末期内经(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3)治疗前后患者均接受心电图检查,观察QT离散度及心率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录入和分析数据,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s)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以%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心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心功能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LVEF、SV高于对照组,LVEDd、LVESd 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2。
表2 两组心功能比较(±s)
表2 两组心功能比较(±s)
治疗后LVEF(%) SV(L/min) LVEDd(mm) LVESd(mm)研究组对照组组别 n 治疗前VEF(%) SV(L/min) LVEDd(mm) LVESd(mm)48 48 t P 33.88±0.83 33.87±0.82 0.059 3 0.952 8 3.14±0.22 3.15±0.21 0.227 7 0.820 3 65.82±3.84 65.81±3.83 0.012 7 0.989 8 58.92±2.96 58.91±2.95 0.016 5 0.986 9 50.71±1.32 45.32±0.98 22.714 4 0.000 0 4.72±0.33 4.26±0.28 7.363 9 0.000 0 55.86±3.16 60.56±3.05 7.414 3 0.000 0 51.25±3.04 56.42±3.02 8.358 9 0.000 0
2.3 两组QT离散度、心率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QT离散度、心率,治疗前,组间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QT离散度、心率比较(±s)
表3 两组QT离散度、心率比较(±s)
治疗后QT离散度(ms) 心率(次/min)研究组对照组组别 n 治疗前QT离散度(ms) 心率(次/min)48 48 t P 53.26±2.11 53.24±2.12 0.046 3 0.963 1 96.58±1.15 96.52±1.14 0.256 7 0.798 0 31.52±3.13 41.13±3.68 13.781 6 0.000 0 66.98±4.02 79.11±4.11 14.617 7 0.000 0
心律失常指激动发生于窦房结以外或窦房结激动异常,激动传导缓慢、阻滞或经异常通道传导,导致心脏搏动频率和节律异常,可单独发生,也可并发于心血管疾病中[4]。临床治疗主要通过纠正心脏病理改变、规避诱发危险因素,以减缓病情、改善预后,当前西医学治疗心律失常效果较为显著,但在用药后容易引发新的心律失常。胺碘酮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同时具有一定的Ⅰ类及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电生理效应为延长心肌阻滞有效不应期和动作电位时程,降低传导速度,促进消除折返激动;且具备轻度非竞争性α、β肾上腺素能抑制作用,抑制心房、心肌传导纤维快钠离子内流,减慢传导速度,降低窦房结自律性,但静息膜动作电位高度和电位不受影响[6]。同时还可扩张冠状动脉及周围血管,直接作用于心肌动脉平滑肌上,降低外周阻力,加大冠脉血流量,减少心肌氧耗量,维持心输出量,且无明显的负性肌力作用,静脉给药后亲和力高,在组织内转运缓慢,半衰期较长,因此给药时还需要考虑药物残余效应,把握剂量[6]。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治疗后,研究组LVEF、SV高于对照组,LVEDd、LVESd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QT离散度、心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祝永福[7]的研究结果相似。综上所述,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衰并快速心律失常,可快速纠正心律失常,改善心功能,提升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