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黑龙口中学 陕西商洛 726014)
通过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进行的分析来看,现如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学规模小,学生生源少,学习(留守儿童)基础差,学习兴趣淡薄,多数农村教师的教学课堂是学生启而不发,死气沉沉,课堂教学出现低效或无效现象。曾有老师说,上这样的课就是一种煎熬。课堂教学似乎陷入了一个“教师怕教,学生怕学”的状态。那么怎样才能改变此低效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探索,笔者就此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教学方案,简而言之为,可对学生的学习方向起到正确引导作用的课堂教学计划。通过合理利用教学方案的方式,可以使得教师由以往的课堂主导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人以及组织人等,有助于促进学生探寻出更适合于自身的学习方法及思考模式。
首先,教师应在语文课堂中,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同时,对自身以及学生的定位进行准确把握。其次,严格遵循新课改中所规定的目标要求,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能力以及实际学习状况等进行具体分析了解,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出完善且实效性较高的教学方案,使得学生可以更好的参与进语文课堂中,对促进其学习积极性提升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有助于促进其学习效率以及质量提升[1]。
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中,需要注重以教学内容为基础,设置多个可以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问题,且应重视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理论时,可以准确的把握其中的主要内容以及中心思想。由此可见,教师所设置的教学问题,需要具有由浅入深、层次清晰的特点。
注重建立完善的知识框架
应注重引导学生自行对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进行整合归纳以及综合分析,进而使其可以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所以,教师在具体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中,需要有目的、有重点的设计教学流程以及教学内容,并应使得教学方案具备较高的简洁性,有助于更好对学生实施引导。
首先,需要以农村初中生的实际性格特点以及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为基础,对每个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及现实的学习需求进行分析了解,重视培养其良好的合作、探究意识。其次,应以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为目的,探寻以及创新出多种具备较高实效性的教学模式以及手段。最后,需要依照教学目标以及教材内容,设计出可以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学习方法[2]。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其主体意识提升,有助于其独立、主动的进行思考以及学习。但与此同时,就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来讲,有些内容仅靠学生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高效率学习的。因此,此时,教师就需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讨论式学习,使得学生可以在同其他学生以及教师进行互动以及共同探讨的过程中,更好的掌握所学习课程中的重点内容,以及对所遇到的难题等进行合理解答。
首先,应引导学生在实施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自主进行提问,并应使其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思考、探究以及解答。其次,应着重于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使其可以对教师所讲述内容产生探究兴趣,同时,教师也应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及想象空间,并为其留出充足的问题思考以及讨论的时间,有助于提升其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合理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课程内容学习,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主旨。其中,教师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为基础,有助于使得所设置问题可以具备清晰的层次性[3]。
例如,教师在讲解《回忆我的母亲》一课时,便可以优先为学生设置导入问题,如:作者为何要回忆他的母亲;他在创作文章时,内心的情感是怎样的;文章都带给你哪些启示等。随后,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深入的研读文章,并于大多数学生结束文章阅读以后,引导其以小组的方式,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以及讨论,最后在每个小组中择选一名组长,要求其对相应问题进行具体解答。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同时,有利于促进其合作意识提升。
应依照我国农村中,各初中教育机构的现实状况,注重利用多种现代化的网络教学手段以及教辅工具等,对学生实施具体教学。例如,利用投影仪以及多媒体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促进其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效率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例如,在教导学生学习《三峡》一课时,利用网络搜索有关三峡的图片、音乐以及小视频等,制作成课件,教学时运用多媒体将其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得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般看到三峡美景,激发了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印象,促进了课堂学习效率的提升。
总之,目前农村中学,学校规模小,学生生源少,学习基础差,家庭教育滞后,要想提高教学课堂效率和教育质量,作为农村教师要不断积极学习新课改理念,根据学校实际探寻并创新出切合校情学情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才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推进学校教育的良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