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学 河北保定 071000)
拖延症是指非必要、后果有害的推迟行为。拖延症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
严重的拖延症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如出现强烈的自责情绪、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贬低,并伴有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一旦出现这种状态,需要引起重视。[1]
我们都因拖延而焦虑着,导致玩不尽兴却也没有按时做应做的事情,这种拖延使我们焦虑,但同时,却又在这种焦虑中继续拖延。很多拖延者担心被他人批判或者自我批判,害怕自己的不足被发现,害怕付出最大的努力还是做的不够好,害怕达不到要求。他们的担忧和焦虑反映了一种恐惧失败的心理。因此拖延可能是应付这种恐惧和焦虑的心理策略。[2]
人们通过拖延来安慰自己,让自己相信他们的能力要大于其表现,他们甚至还维护着这样一个信念——他们的潜在能力是出色的、不可限量的。有些人宁愿承受拖延所带来的痛苦后果,也不愿意承受努力之后没有如愿以偿所带来的羞辱。[3]
在一个任务刚刚下发下来时,拖延症者总觉得自己这一次一定会井然有序的完成这项工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发现自己还没有启动,希望变成了担忧。“早点开始”的时机已经不在,压力不断加重,希望开始转变为担忧和焦虑,但是这时里最后期限还很远,所以在焦虑的同时,依然抱有对自己的憧憬与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己的任务还是没有任何进展时,越来越浓重的焦虑感取代了刚开始的希望与自信心,自己开始后悔——“为什么不早点开始呢?”,责备不已,处于持续的忧虑中。但是这时,一个“合格”的拖延症者是不会立即采取行动完成任务的,而是会在这个中心任务的周边做努力,如一个同学在决定要开始考研时,他会以“我的资料书还没有搜集全”等理由推迟正式复习的那一天。这些转移了注意力的其他事务的完成会让你觉得你的效率很高,效果显著,但是最终,那个中心任务还是亟待完成。这时,忧虑感会愈加浓重。虽然客观上的时间越来越少,压力已经越来越多,但是自己还是愿意相信“我还有时间”,试图在焦虑中微笑挣扎着。这一系列面对中心任务的心理转变使得我们的拖延症越来越严重,伴随的焦虑也越来越严重。
为了摆脱中心任务带给我们的焦虑与恐慌,他们可能去看电影、做运动、逛街、和朋友们相聚聊天等。虽然拖延者努力让自己自得其乐,但是还有事情没做的阴影却始终挥之不去,中心事务还未完成的困扰让我们无法释怀,所感受到的任何一点快乐都会很快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愧疚和更大的焦虑感。
心理学家把这些面对可察觉的威胁时处理焦虑所做出的努力称为应对策略。可把应对策略分为两类:一类试图为运用策略时充当积极角色,一类是人们试图运用策略来回避问题。其中可以把积极角色策略分为两类:一类的目标是寻找压力源、另一类则关注体验到的情绪反应。新弗洛伊德主义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三种应对焦虑的策略:问题中心策略、情绪中心策略和回避策略。
拖延症是一种不良行为,因此,拖延者较多使用的策略是回避策略。使用回避策略的人视图把引发焦虑任务排除在意识之外来应对焦虑。可表现为“我努力不去想这个问题”,拖延者为了逃避采取行动,延迟完成任务,总会自主的逐渐降低对自身的要求,用这种忽略部分问题方式使自己尽可能地在不作出任何主动努力前无限的接近任务的目标。可见,回避策略是一种消极的应对策略,这种策略最多只能延缓问题的处理,但当所拖延的任务过于重大时,这种策略只会不断地增加拖延者的焦虑。[4]
拖延者第二惯用的应对策略是情绪中心策略。情绪中心策略则是减轻伴随问题而来的情绪压力。当焦虑的加重伴随着拖延的日益严重时,拖延者除了消极的回避还会采取一定的情绪中心策略。如自己在拖延一项任务时,虽然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窘境所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掩盖,但一旦周围的朋友也在经历拖延焦虑并对你敞开心扉时,这时你也会很开放的与朋友们讨论自己的心情,诉说自己的焦虑。[5]
问题中心策略直接关注问题、以克服焦虑。拖延者有些只是在某个领域拖延,而在其他领域没有其他问题。如一个学生干部可能会在老师下发给他任务的半天内高质量的完成,却在自己早在半月前就制定的每日单词计划中没有任何进展。拖延是有选择的,所以在一些领域,拖延者也会采用最积极的问题中心策略。
总之,拖延症是一种不健康的行为。我们要积极地采取问题中心策略,这不仅仅是一种减轻压力与焦虑的方法,更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既然可以选择拖延,就一定也可以选择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