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代如何办好县级对农节目

2018-02-22 17:26郑艺莹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9期
关键词:广播农民群众

郑艺莹

(作者单位:漳浦广播电视台)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把乡村振兴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县级广播电视台是直接面对农村的宣传阵地,在新时代的号召下,更应该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创新发展,为本地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精准发力,以“服务三农”的大情怀,通过“接地气”的节目形式,凝聚正能量,做成当地“农村人自己的频道”。

笔者认为,优秀的对农节目应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明确定位,立足三农接地气,精准对接农村需求。“接地气”,就是能够认清县级广播电视媒体对农节目的现状,不断改进优化对农节目的内容结构和表现形式,以解决农民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以农民的利益为中心,适应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实际需求,深入到农村贴近群众,为农民发声,办出有“农味”“农色”农民喜欢的节目。二是要创新发展,融合新媒体,做美、做好对农节目。新媒体是指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传统互联网、手机移动网络、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桌面视窗等媒体。在新时期,手机APP客户端、微博、微信等平台传播资讯功能先进多样,被动收听变为主动收听,受众在点播时可以参与点赞、评论,弹幕满屏成为一道风景,广播媒体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成为一种常态,各种新媒体平台的信息分享成为节目新的传播方向,它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的互动表达、娱乐参与及信息共享的需求,也增强了广播新闻的时效性。

1 明确定位,立足三农,精准对接农村需求

县级广播电视台媒体的优势是贴近农村,农业节目对农村观众具有天然的聚合力,找好定位,挖掘新农村建设的需求,以立足三农、服务农村为办台宗旨,精准对接农村需求。

1.1 农民群众的需要

对农节目的对象性决定了题材要贴近农村、贴近农业、贴近农民,了解农民的所思所想,对农民致富有帮助,与生活有关联。党中央提出要振兴农村、发展农业、提升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要求,并不断出台各种惠农政策,也为对农节目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空间。因此,办好对农节目可以为农民群众拓宽信息渠道,让农民群众了解相关政策信息、生产科技信息、市场信息、气象信息等内容,帮助农民致富,同时为农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娱乐节目内容,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1.2 自身发展的需要

农业节目对农村观众具有天然的聚合力。县级广播电视台有资源少、技术设备及资金不足的劣势,但县级台的优势是本土化,贴近农村,了解农村,知道农民真正需求,理解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困惑、难点、痛点,在提供符合农民群众需求的节目同时,必须创新发展特色之路。在城乡统筹发展环境下,城乡对流融合是目前的发展趋势,对农传播的受众不再局限于传统留守农民,外出的农民工、回乡的对农经济创业者、拆迁失地安置农民等,都是对农节目传播的对象。县级对农节目只有充分发挥本土化的优势,紧紧抓住农村各类受众群体的需求,上传下导,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才能牢牢巩固广播节目的舆论宣传阵地。如果工作只停留在过去的以转播中央、省市广播节目为主,而少有自身特色的广播节目,那就会失去广阔的农村广播市场。

漳浦县广播电视台通过对广播节目的改版,开设《金浦农家》节目,通过“天气早知道”“厝边头尾”“我来帮你忙”“农家乐”等版块来关注基层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天气早知道”版块通过和气象部门合作,紧紧抓住农民最为关心的农业气象环节,及时播报未来三天的天气情况,为农民的农业生产和灾害预防提供参考;“我来帮你忙”版块以寓教于乐的方式,邀请农艺师为农民在种植、养殖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答疑解惑并提供技术指导;《金浦农家》通过上述各种农民喜爱的小栏目组成一档丰富的对农节目,节目融知识性和趣味性、多样性、互动性于一体,在唱好农村四季歌的基础上打造精品对农节目。《金浦农家》节目内容以农民需求为目标,紧扣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要求,立足“三农”,上传下导,真实反映农民心声,引导农民发家致富。

2 对农节目主持人要接地气,做农民的贴心

对农节目的对象是广大的农民群众,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需要,为农民提供急需的科技致富信息、养老保障、医疗服务等方针政策信息,普及精神娱乐文化和法律知识。不过考虑到农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农民群众的视野和理解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对主持人在对农节目中的语言、风格就有特殊的要求。主持语言不仅要生活化、口语化,还要简单直白接地气。所以,笔者认为,要做好对农节目,还需要有最“接地气”的主持人。

2.1 创新服务理念

“接地气”的农业节目主持人要了解农民需求,要树立平民意识,把自己融入到农民当中,倾注真情实感,注重与农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要理解农民寻求发展致富的想法、了解农民发展经济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提供农民闲暇之余休闲娱乐的精神需求渠道,把农民的这些真情实感反映在节目当中,切实做到为农民服务,播报更符合其需求的对农节目。

2.2 创新宣传形式

要创新对农节目宣传形式,立足三农,服务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满足农村受众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比如,漳浦广播电台的对农节目《金浦农家》,播报农民生活节目时,对农民用“大哥”“大嫂”“伯伯”“大娘”等更有亲和力的称谓,无形中就减少了和受众的距离感。因此,主持人在节目中多用平易朴实、口语化的语言,少一些官腔、学生腔,多采用现场声和同期声,以声夺人。深入农村熟悉农民,采编农村生活场景时善于捕捉新亮点、抓住新特点、讴歌新生活,在节目中宣传一些发生在农民身边的喜事新事,组织专家深入农村现场讲解农业生产管理技术和传授病虫防治经验,将有关惠农政策传递给农民,同时挖掘树立当地致富典型,采取将致富能手请入直播间的方式宣传科技致富的理念和经验,带动了农民创业致富热情。对农节目主持人要培养对农民的感情,对上传达民意、反映民声;纵向凝心聚力、激发干劲;横向促进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只有充分发挥宣传员的作用,才能使对农节目的主持人更加贴近群众接地气,做农民的贴心,更好地服务于“三农”。

2.3 创新服务内容

对农节目的主持人,面对的是农民,服务的对象也是农民。如果只是简单坐在播报间用都市化的语言去播报节目,而没有深入农村贴近农民群众,无形中就会和农民群众产生距离感,也找不到与农民沟通的感觉。所以,农业节目主持人要深入农村和农民做,真诚地面对他们,平等交流,了解农民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困惑和需求,了解农民的语言,为农民多办事,然后在节目中充分运用平和轻松、通俗生动的口语化的语言为农民发声,不断促进对农节目贴近生活、服务群众,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农民群众喜欢的主持人。

3 创新发展,融合新媒体,做美、做好对农节目

传统的对农节目服务传播模式较为单一,基本以电视和广播为载体为农村群众提供资讯服务。近年来,随着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传统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大众获取感兴趣的资讯更为方便快捷,现代农业信息化成为必然发展趋势。资讯获取的便捷和眼界的开阔,大大改变了现代农民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也必然带动传统农业生产向新型农业生产模式转变。立足三农的县级对农节目服务模式也面临着改革的刚性要求,不发展创新只吃老本就面临落后淘汰的危险。在新时代,既有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也有“火山视频”“抖音”等视频直播平台,新媒体平台可谓百花齐放,资讯传播者与受众的互动拉近了距离也增强了交流,这使得对农节目的内容选题和传播途径更加灵活多样。近年来,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的农村吸引了城市居民的目光,健康绿色的农副产品也来越受人们的青睐,农村生态旅游也成为新兴旅游热点,这必然带动农村消费经济的发展。在新时代,让对农节目与新媒体携手融合发展,利用自身与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活动,对新型农业经济进行推广推介,可以实现广播电视台与农业经济从业者的双赢。作为县级广播电台,漳浦广播电视台在传统对农节目的基础上也抓住了媒体融合大发展的新契机,积极开通了“漳浦广播电视台”微信公众号,开设了“节目直播”“漳浦旅游”“便民服务”三大栏目,通过介绍乡村休闲旅游、民宿经济、疗养、养生经济、精品生态农业等内容作为新农村发展建设对外宣传的名片,将农业和旅游业融合报道,做好、做精对农节目,吸引了周边和省外城市群众到漳浦旅游的热情,拓宽了当地农民的就业渠道,激发农民投入新农村建设的创业热情。

4 结语

时代在变,理念在变,对农节目服务的初心不变。习近平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坚持走生态发展道路,乡村休闲旅游、民宿经济、疗养、养生经济、精品生态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等发展迅速,为当地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这也为对农节目的采编提供了鲜活选题。新时代对三农节目提出了新要求,广播电视媒体应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与伟大祖国的历史进程同步伐,与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相融合。总之,对农节目的未来,需要接地气、迎创新,融合新媒体多方力量,共同推动对农节目频道的良性发展,助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唱响新时代主旋律。

猜你喜欢
广播农民群众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多让群众咧嘴笑
饸饹面“贷”富农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周三广播电视
周二广播电视
爸爸也爱听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