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省屯昌县屯昌中学 蒲文笔 陆寅恒
初中阶段物理学习的教学关键在于如何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要我学”这种被动的学习情绪转化为“我要学”这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情绪,从“听老师讲”这种灌输模式到“替老师讲”的主人翁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笔者在讲“气压”章节的内容时,是这样处理:在课堂的一开始就做了一个演示小实验,将一张纸片盖在盛满了水的杯口,举起杯子,问:“你们相信这小小的一片纸能托住这整杯水吗?”讲台下的学生纷纷侧目,表示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于是,笔者在“万众瞩目”的情况下,托住纸片,将杯子完全倒置过来,再松开托住纸片的那只手。然而,学生想象中的情况并没有出现,杯子里的水没有倾盆而出,反而是老老实实地待在杯子里。当学生对实验现象特别惊奇与兴奋时,教师及时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
小实验成功地把学生认为的不可能变成可能,成打破了学生的原有经验,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从以前不敢想、不会想、想不到的新角度去思考问题,从新层面去引导学生理性认识问题,激发他们探究这个现象发生的原因的好奇心。当学生议论纷纷的时候,趁热打铁地引出了气压的相关知识,总结能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方法。因为学得主动,那节课学习效果很好。
笔者在教学“电荷”的知识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将白纸撕成细小的纸屑,再用在头发上迅速摩擦过的塑料尺子去靠近纸屑,神奇的是,尺子还没碰到纸屑时,有部分纸屑就直接“粘”在尺子上了。笔者看到学生的脸上都显露出了十分“震惊”的神态,抓住这一时机,提出一系列问题:“为什么纸屑会粘在尺子上?纸屑换成橡皮屑会不会有同样效果?尺子不磨擦头发可以吗?慢慢磨擦可不可以?这样有梯度的设问与追问,引起学生对奇异现象的思考,通过问题解析,大家就知道神奇的静电现象产生的原因了。
针对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物理现象,有梯度地提出物理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这样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来。只要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物理课堂想不活跃都难。
通过先进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让抽象的物理过程具体化,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是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办法。利用信息技术,能使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教学中的一些抽象难懂的书本知识转换为比较直观简便的教学内容,学习难度的降低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不仅减少学生对抽象物理的“恐惧感”,还培养学生理解抽象物理的能力。
在“热机”教学中,学生对汽油机内部构造比较陌生,很多物理教师就在这里犯了难,不知道应该使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来让学生了解热机的工作过程。笔者运用信息技术将汽油机的“实体”搬到物理课堂上,并让学生在其“运作”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更详细的了解。如此一来,学生能够很直观地了解它的四个冲程,再配以必要的讲解,学生很快就明白每一个工作循环:活塞往返两次、飞轮转两周、燃气对外做功一次,以及哪些过程中发生了能量的转化。这样本节课的一个重要难点就在几分钟内解决了,且让学生有强烈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