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茹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白庙小学校 四川 广安 638303)
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都是一个独立自足的宇宙,其同化、顺应和自我灌溉功能,成就了主体精神世界的独特、真实、神奇和瑰丽。最好的写作是神秘地打开那扇瑰丽之门,而作文教学则是努力去触摸那些鲜活的心灵,唤醒主体自由绽放的精神。教师应该高瞻远瞩,站在主体的自我完善的出发点,以明净简单的心,去鼓励学生大胆的与真实的自我对话,勇敢的表现自己心灵的真实景象,表现在写作中,就是不为作文法所限制,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为主题、观念意识所羁绊,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的现代人,而不是主流话语、书本和教师意志的应声虫,“标准”的复制品乃至思想的奴才。
我们每天面对的生活生命,每个都有表现的天性,充沛的活力与强烈的好奇恰好促成他们不竭的表现欲,这正好为作文教学实现其表达自由提供了基础。为了利用好学生的这一心理优势,我的策略是每学年编一本作文题目集,内容包括本学年教材中的“口语交际·习作”模块,本班学生感兴趣的材料,本地生活实际,本班学生其他学习活动的材料,每次作文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生活积累以及目前的迫切需要自由选题,甚至可以超越“题海”自由发挥,这样就完全放开了限制,让学生听从自己的内心要求,实现表达自由进而完成精神自由,从自由走向必然。
作文最重要的是必须有写作者自己的生活。孙绍振说:“所谓生活并不是你所见所闻的一切现象,而是被你的心灵同化了的,成为自己心灵的一部分,与最精彩的体验联系在一起的东西。”意思是说,相同现象会被相同的心灵改造成不同的感受;作文要表现的生活已经不是生活现象本身,而是被对象化了的不同的心灵真实,即“我手写我心”之谓。写作就是与心灵的对话,笔底流淌心中积聚的幸福与悲伤、振奋与沉沦、甜美与苦难、欢唱与抑郁…所以,作文教学的重要功夫在于指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生活,到生活中去看现象、看事件、看流程、想问题。郊游、采访、考察、社会调查、阅读书报、浏览网页等方式都可以,类似于音乐家的“采风”或画家的“写生”,生活丰富了。思想深刻了,材料提炼了,作文自然神采飞扬了。
其次,作文形式要多样化。把写作的范畴宽泛一点,我们可以创设多种多样的作文样式,诸如随笔、日记、笔会、作文赛、演讲、说唱、文学创作、对对联(旧称“对课”,乃传统语文教学中的小作文形式)、经典诵读(其于写作的意义高妙而深远)、口语训练(包括口语交际)…尤其是口语训练,其意义不可小视,它可以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各环节。那么从写作教学的角度看,注重口语训练的语文教学才是有境界的语文。如果将语文教学指向作文,如果将写作意识渗透到语文教学的“神经末梢”,写作还会难么?阅读写作两张皮的现象不就可以克服了吗?
学习书法必须临摹法帖,临摹法帖就是学习表达精神光彩的技巧和方法;学习中国画也必须临摹古画,在临摹中学习构筑精神世界的技巧和方法。作文也是精神性的东西,也有表现的技巧和方法,所以学习写作可以从模仿开始,比如模仿某篇经典作品的表达方式写自己的故事和情感;模仿某篇经典作品的语言风格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悟等等不一而足,从模仿中慢慢积累自己的独特感受与表达经验。长期积累,就可以形成自己的独特视角,独到见解,独树的表述手法,独具的语言风格,从而表达好自己独特的体验、感悟、思考、认知结构体系,进而实现自己的精神自我。
首先,指导生活,指导写作意义上的生活,让学生明白,写作要植根生活但不是对生活照相,所谓“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指导学生提炼生活,让学生明白不是什么细节都必须写进作文,而是能表现自我的那些思绪与敏感,震撼与共鸣,是那些与自己的心灵发生了有效联系的生活,是那些与自己心灵契合的东西。
其次,指导作文技法,“文无定法”,文章要常写常新,这就是告诉我们写作有规律但又不能被规律束缚,比如开头结尾、详略剪裁、章法结构、照应过渡、谋篇布局、修辞逻辑等等,当然,技法指导不能止步于此,老师要立足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的高度,才能看清更多更好的东西。
还有,创新评改方式。传统评改方式是教师做评语,这种方式有相当高的价值,现在仍是主流评改方式,这一方式是一次学生与成人价值观的对视与对话,其中必有隔膜与误解,所以师评后面还要加上面评才好,即使如此,也不能说评改完美了,所以我们不妨放手让学生自评和互评,由于诸多因素,有可能导致效果甚微,所以执行中教师要制定好学生理解操作的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此外,我觉得发表是交流评改的更高级形式。其中发表平台就是拓宽评改渠道。诸如壁报、专栏、班报、班级杂志、个人作品集、专题作品集…阅读后请学生附短评、随感等以达到评改的功效。
总之,我们要有高远的视角,灵活多样的策略,才能突破作文教学中的诸多围困,实现学生精神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