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强
(广西贵港市桂平市社步镇第一初级中学 广西 贵港 537100)
生命现象与生命活动规律作为生物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而初中生物学作为培养学生生态意识的重要载体,可以让学生从中学到很多与生态意识教育密切相关的知识。而目前的初中生物学教学以应对考试为重,加重了知识的记忆忽略了生态意识教育,忽视了它的重要作用即:热爱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行动等。在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指出:生态意识教育是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内容之一。此后教师们在教学中才对于如何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态意识教育越加关注。
生态意识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急速变化而越来越被重视,是一种新的、独立的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很多种意识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是其中的有机组成。它很好的反应了人与自然、社会之前关系的认识,把人与自然相互和谐发展的关系从众多意识中突出出来,也是新时代的一种新的价值观。我国的生态教育因其起步晚性质简单,其多样性、普及性都比较弱,而学校的生态教育系统又不完善,这就影响了生态素质的养成和传承。在初中生物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关注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充分利用好这个公民生态意识的重要载体。
在生物学中实验是该学科的基础学习方法之一,学生通过实验过程不仅能从中获得重要的学习资料,还能体验最真实的学习情境,加深理解和认识。在之前的老教材中,有许多直接伤害动物的实验比如:解剖鸽子、制作蜻蜓标本等,这些在新一轮的课改中都被删除,但为了实验效果仍有许多实验要以活体小动物为实验材料。而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导学生通过实验得到科学的步骤、数据、结果和学科知识外,还应当在实验学习过程中把“尊重爱护实验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贯穿于始终。
2.1.1 将小动物“请进来”
在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像蚯蚓、金鱼等是实验中的常客,经常被“请”到课堂上来。初中生在看到这些实验对象后既兴奋又欣喜,这在一方面确实能提高实验探究的热情,而在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的经验不足、知识储备不够,往往对这些“小客人”保护不够,在实验结束后往往忽视了它们的合理处置问题。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在试验中多引导,尽可能保证不伤害这些“小客人”的同时,把科学文化知识、尊重爱护实验动物的生态意识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
例如,在观察“鱼是怎么呼吸的”实验中,学生把鲫鱼放在解剖盘中,观察外形,轻轻掀起鳃盖,看鳃的颜色和形状。但若解剖盘中没有水,活鱼难免活蹦乱跳,学生双手抓握位置和力度就不好把控。对此在教学中我们对实验过程进行了调整:首先要用纱布轻轻包住鱼身,将鱼放在垫有湿毛巾的解剖盘上并用手压住鱼的躯干部,防止其挣扎;然后在轻轻掀起鳃盖观察鳃的形态和颜色。这样学生不会因控制不当,让鱼鳃会受伤或使鱼蹦出解剖盘。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们都知道在实验结束后将实验动物再放回其栖息地。但该认知多数还只是一句口号,我们现在的做法便对其做了很大的纠正。在实验结束后,针对不同的实验对象划分了不同的兴趣小组,各小组负责各实验动物的后续饲养,比如将小鱼就近饲养在实验室内,兴趣小组的学生要负责定期给其换水和喂食。这样通过教师的指导和示范,让尊重和爱护实验动物的生态意识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
2.1.2 到小动物“家”中“做客”
在生物实验中,往往需要去到实验动物的生活环境中才能得出理想的实验结果。比如在探究“蚂蚁觅食行为”的实验时,蚂蚁胆小如将其捕捉回实验室观察它们可能会四处逃窜反而不会觅食。直接去到小动物的生活环境中,也是培养学生生态意识的一个捷径。学生在户外观察时有几点需要注意,首先要了解到蚂蚁的生活环境是潮湿温暖的土壤。其次,要选蚂蚁群居的区域进行投食、观察,需要注意的是蚂蚁的生活环境在此过程中尽量不要破坏。实验时要耐心的记录观察数据,实验结束要安静的离开蚂蚁的“家”。通过这样真实实地的观察实验动物,能更好的加深学生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
诸如此类实验在生物教学活动中比较普遍,教师在备课和设计教学活动时多用心思考,以培养学生生态意识为出发点,充分运用好生物实验课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就顺利多了。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也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内容,保护环境的意识也是生态意识的重要内容之一。如在学习“保护生物圈,从自身做起”时,我们要求学生完成身边的三件事:一,持续一周的时间对家中每日产生的垃圾进行观察分类;二,板报组以垃圾分类为主题出一期黑板报;三,对垃圾分类的作用进行交流。事后有学生反映小区保洁员并没有把自己分类好的垃圾分类收,那这样他们对垃圾分类又有何意义?对于学生对生活细节的留心观察我们首先要肯定,但我国对垃圾回收分类的知识较欠缺、设施也单一、政策法规不健全,且尚未实现全面产业化,管理机制跟不上当下的垃圾分类回收要求。这是我国当下垃圾分类工作的现状,这些是需要学生清楚的。然后对学生积极树立垃圾分类意识并努力实践的要多鼓励。最后要提倡学生多关注我国垃圾分类的相关政策。让学生了解清问题和努力的方向,我国的垃圾分类事业在以后将会更加规范和先进。生活既是学习,在类似的实践中,学生除了学到垃圾分类的意义,培养了生态意识,还树立了环境保护的观念。
生态平衡理念是初中生物学教学的众理念之一,也是最核心的概念之一,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理论知识学习完后 ,学生对于生态平衡的意义和价值要着重去感悟去体会,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意识树立好。须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人与自然应是和谐相处的关系,只有走进自然,定期开展实地考察,融入自然,才能更好的把生态意识深埋在学生心里。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多提醒学生以身作则,从身边的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