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正剑
(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思源实验学校 安徽 六安 237300)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中华传统代代相传。“孟母三迁,欧母荻画,岳母刺字,陶母退鱼”的故事家喻户晓。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各种文化思潮对人的影响也愈加深入和深刻。当利己主义占领了人的大脑,经济地位统领人的三观以后,当代人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社会风气也随之发生改变。从“向前看”到“向钱看”的思潮喧嚣而至时,社会道德沦丧的事件就时有发生。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坚持从严治党,查处领导干部违法违纪的“打老虎”,“打苍蝇”行动中就打掉了至少18名高官。从中纪委公布的贪官警示录看,贪官们上演的几乎都是贪金钱或恋美色的戏码,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双面人生”。
“人之初,性本善;习相近,习相远”。家风是和煦的阳光,家风是滋润心田的甘霖玉露,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基石。孩子的心田是一块奇妙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丰收。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家风、家教其实上就是一种精神力量,家庭环境塑造了人的筋骨。
2015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家风家教的重要讲话。“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谐,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习总书记的讲话阐述了家风家教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也指明了加强家风家教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在思想多元化、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弘扬社会正能量正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父母爱护子女出于天性,满足子女的必需是为人父母的本分。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做父母的宁可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能让孩子吃一点点苦,受一点点累。这样的家庭教育会最终害了孩子,这样的教育培养不了时代的“脊梁”,只会给社会徒增些许“白眼狼”。凡事皆有度,过犹则不及。当父母年老体迈,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时就会遭到他们的抛弃和憎恨。2013年7月1日起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开始实施。新法规定不常看望老年人,将违法。道德范畴的赡养变为法律法规的规定又是何等的无奈之举。反思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也许就是因为我们的家庭教育中缺乏孝道的教育而致。
当前教育的大环境仍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一考定终身”的体制将在很长的时间内存在。家长们就会挖空心思给孩子报文化补习班,请家庭教师帮助孩子提高学业成绩。而在勤俭节约、爱护环境、服务社会、诚信友善等方面的教育是缺位的。这种家庭环境教育出来的孩子唯我独尊,听惯了表扬受不了批评,习惯了顺境受不了挫折。
改革开放后,国家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但各地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中西部的大量劳动力到了沿海发达地区谋生,欠发达地区有了大量的留守儿童。2012年教育部公布的报告中显示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就达到了2200万。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父母的疼爱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相比其他的孩子,他们的行为习惯较差,厌学逃学辍学的比例也大得多。另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留守儿童的家长本身知识水平和教育素养不高,教育的手段还停留在打骂的水平。这样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封闭内心,不愿与父母交流,有的养成了沉迷网络游戏的习惯。
破解家庭教育缺失和不足的方法是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家长学校。家长作为教育的主体,家长和学校对学生的关注会给孩子无形的压力和动力。家长的鼓励和鞭策,让孩子在规范行为和良好习惯养成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家长的表扬或批评都是对孩子的及时的评价,无关注、无视需求就是最大的伤害。
“爱国敬业,诚信孝善,勤俭廉洁”是“传家、兴家、立家、安家、持家、守家”的根本,社区和学校要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通过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教育人和引导人;青少年阶段是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期,让优良传统文化和丰富多彩有益活动滋养青少年的身心。我县在2016年获得“国家卫生县城”后,又提出积极创造条件创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通过“社会好公民,单位好职工,家庭好成员”等评选活动,推动家庭和谐,社会稳定。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新世纪的教育就是要帮助青少年“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青少年要摆脱陋习,养成好习惯,就需要家庭切实承担起责任和义务。孝敬父母,重视亲情是每一个家庭成员的本色。青年成才,家家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