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邵武第一中学 福建邵武 354000)
在教学环节中,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在对其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增强各个方面意识,还要对学生的合作能力、反应能力等进行培养,保证这些方面在合适的评价课堂中得到引导。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最为主要的为课堂教学工作。教学质量和班级质量、学生的学习成果存在很大关系,所以,渗透课堂评价,将促使其工作作用的实现和发挥。当前,尽管在2014年落实了新课改,但在课堂评价中,还存在更为突出的问题。
第一,课堂教学中的功能较为单一。学生面对家长和高考的压力,为了能符合新时期的教学需求,尽管教师想要对其改革,但是,如果高考制度未实现变革,家长的思想观念也未改变,将无法对当前发展现状进行优化,只能基于传统的工作路线来完善。所以,在实际评价的时候,无论是家长、教师、学校等,都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重点或者学生能否顺利升学等进行考量,但对学生的综合素养的考量和评价往往是走过场,摆摆样,影响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全面发展。
第二,课堂的评价标准较为单一。当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高中学生阶段,基于我国的教育发展现状和具体的实施要求,导致每个学生受高考压力的影响,学生为机械性学习。为了考上大学,将高分做为主要标准。但是,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自身兴趣或者学生的特长等,都未得到重视,学校和家长、教师等也未给出过多关注。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标准,并在班级中对其评比。如果教师能提高班级学生的整体成绩,自身待遇也会逐渐提升。所以,在恶性循环发展下,导致教师使用一些不正当、不合理的手段逼迫学生学习,导致学生未参与到其他方面。
第三,评价的内容也较为单一。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一直将学生高分作为重点。在教师授课过程中,开始使用多种措施,引导学生进行高强度记忆,学习各个考点知识,并强调反复练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是基于多个习题背诵来实现,他们将成为考试的机器,无法科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情况进行评价。
政治核心素养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核心价值,能促进学生认识社会,保证学生参与社会中基本能力的提升。在课程评价中,将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做为因素,具备重要的发展意义。因为在学生学习阶段,是他们政治信念、政治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其评价将保证其价值的实现和发挥。从学科角度上进行分析,学科教学是为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服务,根据学科内容、一定要求和任务,将扩展学生视野,也能丰富学习的文化素质,以促使其现实发展意义和实现。
各个学科知识教学中,不仅包括知识和能力,与人的发展精神、思想感情以及思维模式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大关系。所以,培养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能在教育发展下,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使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实现知识的丰富性,从而加深对自己的认识。
党的十九大提出,依法治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对小康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具备十分重要的意义。增强公民的法制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是当前依法治国发展和建设中的主要条件。法律具备普通约束力,是社会发展中的一种社会规范和规则,所以,增强人们的规则意识,能促进法律意识的形成。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学评价能对学生的规则意识进行培养,确保学生法制意识的形成,以促进我国和社会的积极发展。
比如:为学生开展新闻播报或者点评等活动,能对学生的法治意识、理性精神、政治核心素养等进行培养。
在高一《政治生活》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可”、 “法治意识”的核心素养。“法治意识”的培养这种体现在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捍卫尊严的必备品质,是“公共参与”的必要前提,也是“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的应然要求。“公共参与”展示人民当家做主的责任担当,是“法治意识”的必然表现,也是“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的当然行动。概而言之,作为公民培养的目标,对应思想政治素养的四个要素,就是要培养有信仰的中国公民、有思想的中国公民、有尊严的中国公民、有担当的中国公民。([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朱明光2016-04-22)
如播放党的十九大报告--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篇后,设置问题情境
材料: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法治兴则国家兴。全面依法治国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我们党在反思古今中外各种法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将立法与国家治理、社会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丰富和发展了良法善治思想。
提出问题: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回答立法机关如何实现“良法善治”?
学生分小组探究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教师点评总结
在课堂评价工作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析出详细的思路,并基于辨认的思维形式实现课堂评价,这样学生不仅能对其科学分析,也能增强其理性思维,促进学生政治核心素养的形成。
如播放十九大—视频—“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设置问题情境
材料: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承载着民族发展的血脉,是构筑民族精神的基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这一重要论述基于对新时代文化重大历史价值的深刻理解,构成了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核。
提出问题: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简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树立高度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表现哪些方面?要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
学生分小组探究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教师点评总结
如果对小组进行评价,尽管在整体上是较为简单的,但教师还需要为其提出启发性思路,并按照一定步骤使学生对其辩证思考,以促使评价效果的充分表达。基于合理的评价思路,完成评价的时候,各个小组的代表还需要在期间详细分析,基于辨认和认真的态度对小组的优点和缺点进行评价,并为其提出合理的意见。在这些相互评价和相互反馈中,各个小组之间不仅能增加情感,保证评价质量和评价水平的提升,也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理性精神和核心素养。
人的本质是基于后天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实现的,所以,为了对学生进行培养,需要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促使参与意识的提升,保证学生能正确参与。在课堂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对评价对象进行科学定位,保证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促使政治核心素养的形成。(可以播放“砥砺奋进的五年”、战狼2等视频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形成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家国情怀等等)
比如:高一班级对新闻播报进行点评中,教学活动遵循了一定规则,在整体上,得到更多评价。一些小组为了获得更高分数,一般是比较熟悉的学生,他们在平时的关系不错。但是,每组只是培养了固定的成员,点评小组中的学生也只是几个熟悉的学生。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无法将其他学生的权力和义务充分表达出来,使他们成为课堂上的游戏者。这些学生由于无人竞争,导致他们的成长发展更为缓慢,在课堂上也较为应付。为了能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兴趣,提高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需要在班级活动开展前期对评价规则进行改革,对评价对象进行修改,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上。同时,要求点评的学生在一节课中,评价次数不能超过两次。根据一定规定,小组要持续加分,在与其他小组进行竞争中,还需要积极参与。有效的课堂评价,发现各个小组成员为了一些利益和荣誉,在小组组长的积极引导下,部署其他成员参与到各个活动中,并在小组成员之间合作学习,保证在整体上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经过一定试行后,发现各个小组成员、组长都积极参与,并在评价后获得更多肯定,以保证小组获得更高荣誉感,也能发挥良好价值。对个人意识充分挖掘,保证在课堂互动中,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和荣誉意识,保证都能积极参与进去。在这种发展情况下,所有同学都积极参与,认识到新评价规则发挥的重要性,也能促进课堂教学工作的有序发展。学生认识到参与社会实践中的重要的意义,也能在社会中深入参与。所以说,小组合作模式,能将学生引导到有效的课堂评价机制中,增强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保证学生的积极成长和进步。
对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进行培养,需要在课堂中,构建小组合作模式,促进教学评价的充分应用。课程是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当教师进行授课的时候,需要转变自身理念,促进课堂教学评价工作的积极发展。还需要在小学合作学习中,加强学生和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创新意识等,从而为学生的今后发展提供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