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仙居县皤滩乡中心小学 浙江仙居 317300)
常见的小组分组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是前后桌4到6人一组。首先,这种排座位的方式大部分是按照学生的身高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成绩来确定的,一般来说,教室前排的综合学习成绩要比后排学生的学习成绩要好。因此,这也导致有些组成绩好的学生较多,而有些组成绩好的学生很少甚至都是成绩较差的学生。很明显,在这样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下,成绩较差学生不能很好的完成数学学习任务并掌握数学知识,长此以往,学生的成绩会直线下滑。[1]
第二种是老师按照学生的综合学习成绩和学生的偏科情况来进行分组,这样的小组中有成绩较差的学生,也有成绩较好的学生,综合成绩较为均衡,这种小组分组模式运用较多。很明显,这样的小组不但可以照顾到成绩较差的学生,让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所提高,而成绩较好学生也可以在讲解问题中加深知识印象,提高学习能力,从而达到合作双赢。然而在这些小组中也经常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在分组中教师未考虑到学生之间性格、是否有矛盾有问题,从而导致小组成员在课堂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正常交流,达不到合作学习的效果。[2]
数学教师在分了学习小组之后,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形式化的问题。小组中有小组长,负责监督组内成员的学习和上课纪律,在有的学校小组甚至还会有“学习情况表”,每周填写小组成员的日常情况并交给老师,或者各个小组之间竞争,评选优秀小组。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实际情况却表现出了形式化,填写的周报告只是为了应付教师较差,不根据真实情况填写,甚至教师也不会认真看。同时教师注重课堂表面形式,对于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质没有清晰的了解,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课堂应该掌握的知识没有做出明确的要求。一节数学课下来,课堂气氛虽然热烈,但是学生是否真心投入到合作学习中不得而知。这样形式化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没有表现出其应有的效果。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在讲解基础知识并提出问题之后,让小组成员展开交流合作是有很大积极意义的,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印象,在与同学交流过程中还可以认识到自己思路与其他学生思路的差别,认识到在理解知识点或者解题过程中的不足,并且通过交流还能发展更深的问题,这个时候,教师对小组进行相应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可以对学生的问题做出专门讲解,了解学生的理解思路、掌握情况等,并再次反馈到课堂中,从而更好的进行教学。然而在实际情况中,一部分教师在学生激烈讨论时离开教师,或者穿梭于各个小组但是很少关注学生,在学生出现问题后也没有进行及时的指导。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虽然讨论激烈,但可能已经偏离主题或者讨论没有意义的问题,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却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大多数的数学学习小组中都会出现小组成员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的情况。学习小组在数学课堂中讨论时,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明显处于小组讨论的主宰地位,成绩较好的学生之间互相讨论,相对于成绩较差学生来说,他们的问题更加深入,因此成绩较差学生只能处于旁听地位甚至插不上话,并且自己的问题也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再者,性格内向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不够主动,不能与小组成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在性格外向的学生激烈讨论的同时,往往被忽略,处于被孤立的地位。
科学合理的学习小组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保证,也是让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应有作用的基础。教师在分配学习小组时,除了考虑学生的成绩和身高外,也必须考虑到学生家庭背景、性格特征等情况,不但要做到同学之间性格、学习的互补,也要确保小组成员相处融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小组成员更高效率的合作学习。同时,还要确保各个学习小组之间实力相当,以便更加公平的进行竞争,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从而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率。[3]
要想改变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和成员参与度不均衡的问题,就必须对小组的成员明确分工,让每个学生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确保每位学生都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讨论当中。根据小组成员的不同优点,让不同的学生负责不同的事情。例如,小组组长负责监督合作学习情况、监督作业完成情况等;总结人员负责总结每位学生的问题以及讨论心得并上报给老师;记录人员负责大致纪律小组的讨论过程;通过这种方式,每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收获。
在课堂上,教师及时的指出小组学生讨论中的问题是极为重要的,这样能确保小组学生合作学习的准确性,也能有效解决学生在课堂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教师应该对小组的学习目标与学习进度提出明确的要求与规划,让学生们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同时,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讨论情况投入更多的关注,以便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及时解决。这样不但节约了时间,还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对于学生成绩的提高有着巨大的意义。因此,教师们应该正视目前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并及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