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产经》记者 董振英 通讯员 文志平
河北省大名县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609户37618人,贫困发生率5.4%。近年来,大名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把所有工作向脱贫攻坚聚焦、一切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各方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凝智聚力脱贫攻坚。
大名县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广泛动员和凝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一是建设信息平台。建立了“扶贫云”平台和“扶贫中介超市”,为每个贫困户录入家庭情况、产业脱贫路径、帮扶单位、脱贫成效等信息,并全部登统放入“扶贫中介超市”,可快速、清楚了解每个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最大限度畅通社会扶贫渠道,形成全社会参与的扶贫大格局;二是开展“一帮一”结对帮扶活动。组织全县2200名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针对贫困户情况,形成长期的、持续的帮扶;三是组织县内重点企业开展帮扶。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2412万元,帮助1554个贫困户实现了增收致富。
为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在通路方面,大名县建立了159个贫困村新建、修建主要街道大项目库,创新实施“六方投入”机制,通过整合财政局“一事一议”资金、国土局高标准农田整治资金、发改局的“以工代赈”资金、交通局国开行贷款资金等“六类资金”,累计投入1.1亿元,为贫困村修建道路332.3公里;在通水方面,整合资金1000万元,完成83个重点村2170个贫困户和面上村4213个贫困户的安全饮水问题;在通电方面,投入资金2455万元,对76个贫困村电力设施进行改造,完成了电网升级改造和“机井通电”工程;在通网方面,159个贫困村今年全部实现了移动通讯4G网络、广播电视节目数字化、有线宽带“三个全覆盖”;对危房改造、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硬件指标,通过明确牵头部门,分口推进,逐项攻坚,目前全部达标。
为打造脱贫支撑,大名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根本路径,坚持大企业与小“个体”并重,大园区与微工厂齐抓,着力构建县、乡、村、户四级扶贫产业体系。一是培育领军型扶贫龙头企业。其中,把330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资金打捆投入2000万元,与北京华都峪口公司合作实施总投资2.5亿元的千万“小优鸡”项目,建立“公司+基地+贫困户”和“入股分红”的利益联结机制;把3000个贫困户<每户5000元>的扶贫资金投入“唐人神”30万头生猪绿色养殖项目,建设1个繁育基地,50个繁育场,每个繁育场年底分给贫困户10万元,共计500万元,每个贫困户户均收益1666元,收益率达33.3%;肽牛养殖由邯郸肽牛养殖公司建设,总投资1.8亿元,占地370亩,项目可带动1600余贫困户增收。二是积极发展乡镇扶贫特色产业园区。每个乡镇均培育建设了扶贫产业示范园区,发展设施蔬菜、畜禽养殖、林木瓜果等特色产业,让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入股分红、进企打工、收取租金等多种形式实现稳定增收。截至目前,先后建成64个种植类和133个养殖类乡镇特色产业园区,带动4700个贫困户、13900人实现脱贫。三是建设扶贫微工厂、扶贫车间。由乡镇党委、政府牵线搭桥,选择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和贫困村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对贫困村闲置的工厂、农宅等进行改造,建筑面积不小于300平方米,让贫困群众在村子里就业,既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又实现了零距离就业、零风险收益、零成本投入。目前,全县已建成扶贫微工厂24家。四是发展特色家庭手工业。重点发展藤椅编织、衣服加工、箱包加工、传统草编等特色家庭手工业,目前家庭手工业已覆盖210个村,发展专业户6500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3500人,户均增收6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