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版电影《美女与野兽》受众心理初探

2018-02-22 17:26张轩瑞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9期
关键词:真人版野兽贝尔

张轩瑞

(作者单位: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教育研究中心)

社会文化心理是人们生活生长在同一文化区域或地理区域而形成的共同的心理总体特征,致力于探讨当代政治意识形态的欲望宣泄、娱乐消遣、后现代的消解性审美心理等[1]。在影像符号背后对应的社会文化给予了受众心理共鸣,在被动接受的过程中引发受众思考。

1 基于“全球化时尚文化心理”下的《美女与野兽》

焦点人物艾玛·沃特森作为本片女主角,前期在影片的宣传过程中不管是在美国的社交媒体还是在中国的微博、微信中,“真人版贝尔”定妆照与预告片的单条访问量、转发量均破百万,大大加大了影片的宣传力度。虽然受众对其在影片中的演技褒贬不一,但就她本人的“粉丝效应”而言,其粉丝及“凑热闹、追时尚”的受众群体也确实为影片在美国国内的票房5.009亿美元,海外票房7.32亿美元,全球总票房12.329亿美元做出了极大贡献。

就艾玛·沃特森本人而言,“童星”“学霸”“女权主义”可以说是其身份符号的代表。因《哈利波特》爆红的“童星”顺利在全球圈粉,且在英国高考八个A+、两个A的她选择了美国布朗大学,正因此“学霸”形象也完美贴合《美女与野兽》中的贝尔一角。在其身上的最引人注目的文化标签为“女权主义”,作为联合国妇女署亲善大使的她在为女性平权的过程中积极发声、倾力而为。虽然对其“女性主义”的身份认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她只是借此为噱头进行炒作,并非真正的女权主义者;也有人认为她不光为女性发声并且呼吁全民阅读、独立思考才是真正的女权体现。寓于艾玛·沃特森身份背后的女性主义,正是“全球时尚文化心理”的表现。在当下重人权求民主的世界语境下,女性主义已世界流行,呼吁性别平等、男女平权的声音不仅在发达国家生根发芽,在发展中国家也逐步兴起,而因这位具有女性主义标志的“贝尔公主”成为广大受众在此心理作用下的选择。

就本片故事设定而言,对“女性主义”的探讨也是受众评论之热点,西方价值观的渗透使得本土传统文化遭受挑战,国际文化传播使得受众心理产生好奇与转向。影片中贝尔酷爱读书、不服男配加斯顿、主动救父的设计不仅满足受众的“公主心”,同时又慰藉受众的“独立心”,为此女性观众纷纷慷慨解囊。可故事本身到头来还是一个勇敢的知识女性要靠遇见“白马王子”来实现自我,实不符合女权主义所倡导的独立、解放的观念。与早期法国版本相较而言,女主人公被强调的美德是“顺从”转为“自我牺牲”,故事冲突从“解救父亲”过渡到“拯救丈夫”,仅昭示了女性的“成人化”,影片都不能归为女性主义电影。不管是艾玛·沃特森还是故事人物“贝尔”的设定,她们身上所贴的“女性主义”标签,都迎合了受众全球化时尚心理,从而使得影片得到更高的票房、更广泛的传播。

2 基于“视觉文化转型与对经典审美期待”下的《美女与野兽》

群众娱乐一直是视觉的。当代生活中有两个突出方面必须强调视觉成分:其一,现代世界为人们看见和想看见的事物提供机会;其二,就是当代倾向的性质,它包括渴望行动、追求新奇、贪图轰动,而最能满足这些迫切欲望的莫过于艺术中的视觉成分了[2]。正是基于受众视觉时代文化心理的特征,美国商业大片便在视觉效果上费尽心思,也正是如此,迪士尼公司才会改编翻拍1991年动画版本的《美女与野兽》,新版则着重满足受众想看见的“童话”世界的好奇心,采用真人进行表演,拉近受众与神话之间的距离,虽然新版的内容并无大的改动也没有赢得较多受众的认可,但是却收获了不少的票房。通过3D技术和互联网超越时空限制的传播手段,受众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影片小视频、图片传播的过程中,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的发挥。

经典童话往往是一个简单的“叙事原型”,它的戏剧结构大抵是模式化的,当代讲述者在“重述经典”时候,面临价值观和市场的双重压力,从1991年动画版《美女与野兽》到真人版翻拍,故事情节没有创新,场景设计也效仿动画版,并非真正的改变。而真正具有创造性的经典改编作品,则需要从经典原型的土壤里变异生长,需要“反常”的作品来提供,转眼来看1946年法国让·古多克拍摄的第一版《美女与野兽》故事更倾向于原著,在角色设定融入原著内的兄姐贪财的角色,2014年法国版的《美女与野兽》则更多融入了野兽曾经与化身梅花鹿仙子的爱情回忆情节,使得人物形象更为饱满,故事更加深动。同样在美国、加拿大对经典原型改编的电视剧也有出现,融入了现代、科幻、校园等元素,使故事有所革新、更加饱满。正是在满足了受众对于经典原型的期待心理上,2017年新版《美女与野兽》才能拥有较大的关注与不错的票房。

综上,真人版电影《美女与野兽》为观众构建出一个超越现实世界的“童话乌托邦”,它为观众展现了一个真实、全新、唯美的童话世界。迪士尼真人版改编动画电影将陆续问世,审美会更偏向“受众本位”,受众的审美需求和心理变化需要放在更高的高度上,相信在不断创新与价值深化的双重作用下才能让受众在享受感官愉悦的同时提升其对自我、对社会、对世界的思考。

3 基于自我认同下的《美女与野兽》

以文字为基础的经典原型故事一直是电影创作的来源,而成功的电影改编是对故事原型的一种升华。 在对于角色的认同上,余秋雨先生认为“人物的性格,使事实变得更加真实”[3]。正是通过故事本身所塑造的有血有肉的人物上,让受众对其有所认知,通过故事的发展和剧情需要,角色需要承担一定的人物动作来满足叙事,从而使得受众的认同感有所上升。正如配角加斯顿前期塑造为自恋自大嫉妒的性格,才导致其反杀怪兽强得贝尔的动作欲望。

观众在观看“贝尔变装”情节时,可以更好地满足其“自恋欲”,在观看影片时注重自我的代入,依附于角色产生心理共鸣。巴拉兹的“认同”理 论指出:“电影使欣赏者和艺术作品之间的永恒的距离在电影观众的意识中完全消失,而随着外在距离的消失,同时也消除了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距离。”[4]本片女主角的转变,从受众心理的角度出发,正是在其距离消失的过程中使其身临其境般感受到其变化之不易情节之跌宕起伏,才在变装的最唯美时刻引起受众对角色、情感、观念之认同。

弗洛伊德认为,“主体是在对焦虑的恐惧与消除中走向自我认同,而焦虑的主要来源于人的创伤性经历”[5]。贝尔通过拯救父亲、结识野兽、与兽相恋、拯救野兽跌宕的发展过程中对于自我有了更为深层的认知。受众同样也会对影片二次消化、深层理解与自我批评,对自我心理进行更深层次的认知审视,产生“自我二次认同”心理,从而加强对自我、社会、自然与世界更深层的感触。

4 结语

真人版电影《美女与野兽》为观众构建出一个超越现实世界的“童话乌托邦”,它为观众展现了一个真实、全新、唯美的童话世界。迪士尼真人版改编动画电影将陆续问世,审美会更偏向“受众本位”,受众的审美需求和心理变化需要放在更高的高度上,相信在不断创新与价值深化的双重作用下才能让受众在享受感官愉悦的同时提升其对自我、对社会、对世界的思考。

猜你喜欢
真人版野兽贝尔
贝尔和他的朋友
On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 in Senior School
游戏《最终幻想》 将拍真人版剧集
普贝尔省长的发明
高傲野兽
真人版《花木兰》敲定导演
野兽家园
贝尔去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