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之间:《冈仁波齐》纪录片化的创作特征

2018-02-22 17:26李亚楠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9期
关键词:张杨故事片冈仁

李亚楠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2010年,张杨导演首度尝试的商业类型片《无人驾驶》遭遇票房惨败。时隔六年,其携艺术影片《冈仁波齐》回归银幕,期间虽有电影作品上映,但张杨一直在艺术与商业之间寻求平衡,而《冈仁波齐》却是一部纯艺术性质的影片。良好的口碑、持续走高的票房,加之独特的题材呈现,使这部小众文艺电影成为2017年国内电影市场的一匹黑马。

近两年来,藏族题材影片的数量呈上升趋势,2016年的《塔洛》,2017年的《冈仁波齐》《皮绳上的魂》以及《七十七天》。《塔洛》是藏人导演对本民族的情感抒写,《七十七天》是以藏地为背景的徒步冒险故事,而《冈仁波齐》则是张杨导演对藏传佛教及藏民宗教日常化的观念认同,以他者的视角呈现藏族民众的日常生活与朝圣仪式,表达创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

影片讲述了普拉村十位藏民前往冈仁波齐朝圣的故事。反传统性的叙事结构、极度克制的影像表达、真实演绎的群像人物、去神秘性的宗教仪式,为影片营造出纪录片化的影像风格。

1 风格化影像表达

在第六代导演群体中,许多导演已形成固定的电影语言系统,而张杨却不断尝试不同的影像风格,《冈仁波齐》是其最具现实主义风格的影片。纪录片化、真实感是本片最大的风格化。

电影发展至今,已被细分为多种类别,该影片属于虚构的故事片范畴,但影像表达则具有“纪录性”。“纪录性”既是指影片的一种创作风格,也是指影片中所采用的纪录性手法,“故事片的纪录性”是故事片导演追求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结果[1]。张杨有意模糊故事片与纪录片的界线,因此,《冈仁波齐》更贴近于一部“真实电影”,纪录片化的创作手法突显了导演对朝圣的真切感受,完成了其自身的生命感悟与情感体验。

影片在摄影上符合安德烈·巴赞提倡的电影纪实美学,大景深和长镜头的运用只是巴赞为表达自己的电影纪实美学观念提出的技术手段,最终是为了实现“完整的写实主义的神话”。影片静观式的摄影手法,严守空间的统一,营造出故事世界的真实感,体现了朝圣者对仪式的敬畏感,同时表达了藏民内心的波澜不惊。影片伊始便是一系列日常生活化的展示,炊烟袅袅的村庄全貌,家人起床、念经、烧水、拉窗帘、吃糌粑,村民寒暄、放牛、劳作等镜头多采用远景、全景和中景,使观众与影片人物产生疏离感,营造出一种客观冷静的观察视角。在影片结尾的大全景构图中,庞然静穆的圣山与微缩如黑点般的朝圣者被放置在同一个空间之中,令人不禁生出“生命沧海一粟,唯有信仰永恒”的体悟[2]。影片保持极度克制的冷静态度,缺少了戏剧的张力,反而更增加了纪录片朴实的质感,呈现一种极简的影像风格。

2 群像化人物呈现

故事片的特点之一即有明确的主角及清晰的剧情发展线索,而导演张杨却在影片中努力地“去中心人物”和“去故事化”[3],呈现群像人物的朝圣旅程,力图弱化甚至消解影片中戏剧性的冲突与叙事间的张力,专注刻画人物在持续枯燥的朝圣路上个体生命的自我观照,这就使影片《冈仁波齐》的故事片和纪录片的界线被不断打破,影片性质更加模糊。

虽然影片在情节上呈现“去中心人物”和“去故事化”倾向,但片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对于人物的选择,导演张杨并没有详细的设计,但却进行了精心的梳理。“首先要有个七八十岁的老人,他(她)可能会死在路上;要有个孕妇,她的小孩会在路上出生;还要有个屠夫,因为杀生过多想通过朝圣赎罪;要有个七八岁的孩子,这样会增加很多趣味性和不确定性;有孩子就要有他(她)的父母;还要有个十六七岁的小伙子,他可能是个小流氓,也可能就是一个青春期敏感害羞的男孩,一路上他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还要有一个50来岁、成熟稳健、类似于掌舵者身份的一个人,他会是整个朝圣队伍的头领。”[4]当张杨踏上藏区寻访人物时,发现了四川省芒康县普拉村,在这里可以找到他所有的人物设定,于是朝圣之旅从这里启程。

影片采用多视点叙事方式呈现群像化人物,使每个成员都成为故事的讲述者。全部起用非职业演员,每个人都是真实的表达,都是不同群体人物的缩影。朝圣前,导演用半小时左右的影片时长为一部分成员构建“人物小传”,其余成员则在朝圣的路上继续讲述自身的遭遇,甚至可以直观地看到宗教信仰对他们无论是行为还是内心的改变,这样就为团队成员的朝圣动机设置了合理性。在朝圣的过程中,除了前往冈仁波齐神山这一条主线索外,没有一个集中的故事叙述,有的只是一些生活琐事的拼凑和每个人物在不同时间段出现的邂逅。这种“去故事化”的叙述方式淡化了故事的戏剧冲突,加之群像人物的自然状态、日常生活的真实描写以及导演的无剧本拍摄,突显了《冈仁波齐》纪录片化的创作特征。

3 生活化宗教观念

其他影片中有关宗教内容的镜头,往往富有神秘性、充满写意形式,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敬畏感,而影片《冈仁波齐》展现了宗教观念在藏民群体中被生活化。这种去神秘性的宗教信仰于藏民心中不再是对宗教仪式的顶礼膜拜,而是已经融入日常生活中,被生活化、日常化,生活中的每件事都暗含了藏传佛教的宗教观。

影片开篇,村庄里的老人及孩童们围绕着村里的寺庙和白塔顺时针转,这在藏区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俗,已经潜移默化到藏民的内心,不论转山转水转塔,都是顺时针方向。朝圣路上一对夫妻心疼毛驴而自己拉车、朝圣队伍磕着长头淌过积水滩、屠夫江措旺堆趴在地上等待小虫子从他眼前爬过等细节都表明了他们的处世哲学,执着乐观,面对困境不惊不扰,处之泰然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贯穿了他们的宗教信仰。

朝圣路上,队员们的生活保持规律,不会因谁的到来或离去而打乱节奏,每晚的念经是必不可少的活动。也许观众每看一个段落,都会产生枯燥感,会昏昏欲睡,但影片总能在恰当时机出现成员诵经的镜头。诵经能使所有观众安定下来,平复心情,摒弃杂念,达到一种平和的心态,带着信仰重新出发,也使观众和朝圣者一起出发。诵经仪式也大可不必太过庄重,在藏民看来,信仰在心中,随处都是修行地。

《冈仁波齐》以纪录片化的创作手法,将真实记录与虚构创作进行巧妙的结合,带给观众极大的真实感。风格化的影像表达、群像化的人物呈现、生活化的宗教观念,增加了纪录片朴实的质感;反传统性的叙事结构、去故事化的创作手法、去神秘性的写实风格,丰富了故事片的创作形式。这种虚实相间的创作特征,将朝圣的敬畏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猜你喜欢
张杨故事片冈仁
中耳炎乳突根治术的围术期有效护理干预模式分析
冈仁波齐的祈祷
在途中(组诗)
《老阿姨》喜获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
佳作精赏(一)
高文亮、郜鹏飞、王亚琴、张杨杨作品
普兰:荒芜之地的惊喜
支教女孩,集齐一万个赞就嫁给我吧
小勺子的故事片段
小勺子的故事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