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不是药神》的艺术特色分析

2018-02-22 17:26樊宏圆刘芝庭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9期
关键词:陆勇程勇我不是药神

樊宏圆 刘芝庭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传媒学院)

由文牧野导演执导的《我不是药神》于2018年7月5日在国内上映,自上映之后,票房、口碑节节攀高,不仅票房打破年度纪录,豆瓣评分也达到了9.0分。《我不是药神》的火爆,在泛娱乐化时代显得十分可贵,影片直击现实,戳中社会痛点,但它的成功还有其他诸多因素。

1 贴近生活的主题呈现

因为有宁浩和徐峥的参与,许多观众在没有观看《我不是药神》之前,都或多或少有些先入为主地认为这是一部喜剧电影。电影一开始,就向观众传达了本片属于艺术创作,全篇以白血病人为主题,真实地反映出了白血病人们的生活与无助,就是这样的故事和我们的生活更加贴近,才会引起强烈的共鸣。但通过媒体宣传和个人网上查阅,所有人都记起来了当年的“陆勇案”。2002年,现实中的陆勇发现自己患有了慢粒白血病,而抗癌药物“格列卫”每盒高达2.3万以上的售价。陆勇花去了60多万元,用以两年时间的药物购买,经济压力巨大。2004年,陆勇发现日本有同款药物,价格在4000元左右,且药效基本相同。之后,他又发现印度有更便宜的药,只需要2000多元。于是,陆勇开始在印度购买,且利用网上媒介向其他病友推荐,他开始做代购工作。直至2014年,陆勇锒铛入狱,罪名是涉嫌销售假药。在这时,很多的白血病患者开始为他奔波忙碌,联名写信,请求判陆勇无罪。2015年,检察院最终做出不起诉决定,认为陆勇的行为并不能构成犯罪。

《我不是药神》是一部真实的影片,故事建构真实,人物角色真实,整体制作也非常真实,这是观众看后反映最多的感受;也是一部充满创造勇气的影片,电影中每一个人物都在矛盾和现实中挣扎斗争,绝望却又无助地生活着;更是一部催泪大片,但它的催泪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关注和聚焦了社会现实,将每一个人看病难、看病贵的痛点深深击中。在泛娱乐化时代,偶像剧意淫严重,华语片中,那些早已经见怪不怪的大都市,灯红酒绿的夜晚,花枝招展的时尚明星,每个人都过着各自不同的五光十色的生活,但和真实的生活相比,他们的行为语言和思考方式以及追求的不同,总会让我们这些“普通人”觉得那是我们根本触及不到的,似乎是发生在某个外星球的事,而忽略了在这世上还有许许多多的人,每天都在拼命挣扎,挣扎着见到第二天的阳光。认真推敲起来,那些电影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底层架空严重脱离。而《我不是药神》通过对“陆勇案”的改编,放低了生活标准,与芸芸众生的现实生活十分接近。影片将患上绝症且无法买起高价药的人作为关注重点,这些人群中,既有沉默暴戾的农村少年;也有失去生的勇气的父亲,全靠孩子在活着;还有数千万患病的绝望人群。高楼大厦是代表中国的一部分,但这些失去希望的白血病患者又何尝不是中国的一部分呢?在《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中,低矮脏乱的弄堂、破旧的小馆子、密集的群租房随处可见,甚至连天气都是下雨或阴天;即便电影中出现了印度的朝圣之地,也巧妙地通过棚户区视角观感向观众呈现。

很多人说,现实社会分为两种,一种是拥有高楼大厦、咖啡美酒的北上广深;另一种就是弱势群体所生活的社会,这些群体在主流媒体之外窘迫的生活,难以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而我们,将来很可能就会体会到这个社会。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经常会说为什么韩国能拍出《熔炉》?当《我不是药神》一上映就引起关注,自然很容易理解了。

在电影中,从头到尾影片都充斥着一种黑色幽默感,让人越看越觉得痛苦心疼,所以很多人都在影片中感动落泪,这种看似没有头脑的荒诞剧情越发会让观众感觉这个电影的真实性。剧中吕受益说:我看到他第一眼我就不想死了,我只想听他叫我一声爸爸;一位患有白血病的老奶奶说:我病了3年,4万块钱一瓶的正版药,我吃了三年,房子吃没了,家人被我吃垮了;假药贩子张长林说:这世上只有一种病,穷病,这病治不过来了……看似绝情的一句话却道出了社会存在的一种黑暗,贫穷让多少人没有尊严的活着,活着变成了一种奢望,死是唯一的选择!

《我不是药神》对现实中的矛盾和困境进行了深入探讨,如病人生存困境、警察法律困境、药贩道德困境等,在观看影片的同时,人们也会不自觉地思考这些困境。影片深入刻画了一个个小人物的故事,闪光点十足,带给人们温暖的人性力量。相较于部分优秀的现实题材作品,《我不是药神》也有不足,比如虽然将问题揭露出来,但是却没有触及本质等。但是,《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集体刻画了现实社会小人物群像,充分关注了现实问题,无疑是我国电影事业的一次进步和尝试。

2 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电影整体上在人物关系设定上,首先就将主角的情感上升到了道德与法律的高度,由此使观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认同和道德认同,如果忽略了故事,就是丧失了影片的基本框架,《我不是药神》是良心电影,无论时间地点还是人物环境情节,都给人展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在本部影片中,成功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如油腻却又可敬的程勇、怯弱顾家的吕受益等。

2.1 油腻却又可敬的程勇

程勇出场是十分油腻的,逃房租、卖神油、行贿老板、打老婆,属于典型的油腻小市民。从某种角度来看,上半场的程勇看起来并不像个男人。但是在油腻之中也透露着一丝温情,如在和儿子吃饭的那场戏中,儿子要钱买球鞋,他口袋里所剩无几,问儿子“你怎么不找后爸要?”虽然说了这话,但他依然十分爽快地数了钱,透露着为人父亲的骄傲和责任感。虽然勇哥在逃着房租惨淡经营,但是他也有着那些商人固守的底线,当吕受益建议他倒卖印度卡列宁的时候,他拒绝的态度还是非常坚决的。在和吕受益等病患人士交流中,他透露着一种嚣张跋扈,说话带刺。但他看到病人摘下口罩,他心软之下降低了价格;看到黄毛住处的简陋,他又给了黄毛一次机会。代理印度药大发横财之时,他演出了暴发户的满足感,治了病,救了人,获了益,勇哥也有一丝膨胀。当他面对真正的假药时,他敢于大打出手,这个时候,他俨然一个救世主,他或许真的忘掉了他所贩卖的也是假药,只不过他的假药可以救命,他的假药被患者认可,他的人格被患者认可。到了电影的后半场,因为吕受益的死亡,程勇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他在后悔当中开始赎罪,在卡列宁停产的状况下,他要每瓶补贴一千五百元,以五百元的价位卖给患者。人物也逐渐丰满,由原来犹豫奸诈的延伸,逐步转变为坚定平静的眼神。这样的举动被患者感知,勇哥在患者的心里是“神”,在老百姓的心里是“神”,在观众的心里也就成为了“神”。

2.2 怯弱顾家的吕受益

吕受益一副病人姿态,头发稀疏、带着口罩,看起来胆小怕事。他可以说是整个电影各种关系的串联者,原本的程勇就是一个卖“神油”的小人物,他根本不了解什么是格列宁,是他去找程勇求助,讨好的笑着让他帮忙代购;被拒绝后也只是留下一张纸条,很符合他的性格:不会威逼也不会利诱,只是被动挣扎。虽然也去了现场抗议药价过高,但他却抱着盒饭躲在树下。他很想死,但是看到五个月大的孩子,却狠不下心。在后面卖印度药的过程中,他平淡地配合着。当程勇决定不卖药后,他选择了自杀,在自杀前,那具疲惫的身躯,无助的眼神,那种面对死亡的平静,对妻儿的眷恋,甚至于他不愿意让自己成为家人和儿子的累赘,所以选择了自杀的方式。既然活下去就注定了痛苦,那又何必拖累家人呢!在整部电影中,他就是这样的人物:理解别人更多,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意为难别人。

3 丰富的审美层次与细节化处理方式

在现代化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消费水平逐步提高,人们逐步开始向享受型生活过度,与此同时,国内的大部分电影内容空洞浅薄,粗制滥造,凭借短暂的视觉享受以此来带给观众快感。在这种泛娱乐化的风气之下,《我不是药神》的开播打破了这种局面。

《我不是药神》在宣传中将其定义为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但其实现实主义与影片题材的关联并不直接,其更加倾向于创作手法领域,题材对其属性起不到决定性作用。从本质上来讲,《我不是药神》属于基于真实事件进行的二次创作。本类电影在类型经验的基础上,能够更加有力地反馈既有社会事件,在处理现实问题时滞后性较强,给创作者留出的空间更大。在本部电影中,简化了“陆勇案”这个原形事件,将正版药商和盗版群体之间的矛盾作为主要叙事线条;而在人物关系设计中,则通过情与法之间的矛盾和困惑,激发观众的情感认同。在影片中,巧妙运用戏剧化结构,并且有效同步于影片的色彩基调,这样构建的戏剧模式就十分清晰和有序,表现出十足化的戏剧张力。此外,《我不是药神》在创作上,前半段的风格有些荒诞并且带些黑色幽默感,而后半段就是经典的写实,在人物描写方面,也脱离了复杂的现实环境,将个性角色作为中心内容,淡化了人与环境和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这类简化虽然会招来一些批评,但是对于影片脉络的梳理具有较大益处。

《我不是药神》在淡化现实复杂性的同时,又加入了创作者的善意选择。影片对矛盾主体进行了重新设置,结合观众需求,优化了角色设置。社会原型陆勇是慢粒白血病患者,而这个原型在影片中分裂为了两个角色,分别是吕受益和程勇,通过这样的处理,可以将观众的同情心给最大程度激发出来。为了更好地推进故事,又分别设置阻碍力和助推力,前者包括警方、假药贩子等,后者则由病患群体担任,有效引起了法、理、情之间的冲突。在彰显阻碍力时,并没有完全将警方放在对立面,而是加入了情法矛盾对人的冲击和怀疑,促使影片的人情味大大增加。而假药贩子的设置,相当于构建了一个反面参照,引导广大观众反思个体良知。整部电影情感方面则是依托于病患群体来开展,通过展现他们的困境和诉求,可以有效助推主角心理的转变。在电影中,病患群体的叙事能动性遭到了大幅度的削弱,叙事线索比较凌乱,但是却另有一层好处,可以与表层叙述形成对称之景。如程勇遇到警察、假药分子的阻碍时,观众开始逐渐凝视这些白血病患者群体。

在《我不是药神》的创作中,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始终贯穿,如小景别、手持摄影、低调布光的广泛运用,增强了人们观感的真实性。电影的高度结构化特点充分体现于剧作和影像中,让以人为主的表演方式得到了充分发挥。群像角色性格虽然类型化比较严重,但是现实穿透力较强,可以有效感染到观众的情绪。特别是药贩群体进行了十分精彩的演绎,典型代表为王传君和徐峥,这两位演员给人们的印象是喜剧演员,但是在电影中由喜剧向悲剧过渡时,丰富了表演层次,增强了现实感,让角色更加生动。且电影中的病患群体大多静默无声,反映了现实情境,激发了观众的情感。

4 结语

在泛娱乐化时代,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我不是药神》引发了全社会广泛的关注。《我不是药神》成为爆款,充分说明社会公众渴求关注现实主义的电影,不仅夸张、戏谑的娱乐电影能够获得市场认同,现实主义的电影同样可以占领市场。新时代的中国,需要这种积极现实主义的电影,只有对社会现实进行批评性审视,方可获得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陆勇程勇我不是药神
金钱和人性的抉择
不要把秘密告诉我
电影《我不是药神》人物分析
“自我较劲”成就《我不是药神》
《我不是药神》与宁浩五度合作 徐峥:电影营销越来越难做了
《我不是药神》在沪举行发布会
《我不是药神》海报特辑双发
《我不是药神》: 这是中国目前 需要的电影
不要把秘密告诉我
专利权与生命权如何平衡?——白血病患者陆勇案引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