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赟遐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高2016级19班 四川 南充 637000)
今年8月,河南高考试卷“掉包”事件直接引爆了舆论。时至今日,该事件所引发的追问大多已经尘埃落定。事件影响已经逐渐淡化,然而,重新反思这一事件的经过,却不难发现一个事实:本来只是孩子和家长之间的偶然事件,却在各种因素的推动下演变成了一场全社会的愤怒与恐慌。对于事件本身的前因后果和是是非非,社会已经有了公论。但若仅将责任归于撒谎的孩子和盲信的家长,甚至推波助澜的自媒体了事,则是显得有些敷衍。事情背后折射出的普通公民、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博弈,更是一个值得深思地方。
据相关媒体报道,6月25日河南高考放榜之后,有三名考生及家长对高考成绩存疑,到省招办申诉,省招办经多次核实,表示准确无误。7月22日周口苏姓考生家长在个人博客上发表万字长文,实名举报2018年高考中考生答题卡疑似被掉包。
7月22日是一个关键节点。从6月25日,考生与家长对高考成绩存疑,到7月22日的网络实名举报之间时间跨度27天。而事件的全面扩散,是从8月4日新浪微博转发开始,到8月11日河南省纪委监察委发布调查结果通报为止,仅仅用了7天时间。27天和7天的时间对比让我们可以大胆的进行一个假设:假如在事件发生之初,相关部门能够更好的介入,那么舆情未必会演变到后来的程度。
从家长来说,考生家长开始的做法是有理有节地进行申述,可是为什么到了后面却通过网络爆料,直接引爆舆论呢?仔细梳理事情脉络却又能发现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细节。
当家长怀疑自己和孩子利益受到侵犯的时候,向相关职能部门反映情况,并要求得到解决;政府相关部门及时有效地进行回复处理;当家长对相关部门的回复不满意,要求得到进一步的处理时,被告知如果不满意可以走法律程序,进行行政诉讼。然而法律有“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高考试卷更是国家机密,那么家长又该如何进行举证呢?这似乎陷入了类似“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荒唐逻辑。据说一考生家长本身为检察官,其本身应该对相关法律是清楚的,而最终走到了向网络媒体爆料来为自己搏一线可能的地步,本身也应该是不得已。
换个角度来看,政府相关部门的做法并无违规之处,他们也及时处理了考生家长的复查申请,并作出了回复。但是,这种公式化的告知不可能让陷入情绪化的家长满意。国家对于高考试卷的查阅也确有相关规定。遵照规定执行,不能说是不对。然而,执行人员很明显低估了这一事件对考生家长的影响,也低估了社会对此事的敏感性。“高考存在不公的可能性”触碰到了人们的敏感神经,势必在公众之中引发强烈反应,而相关部门公式化的应对,则必然会给愤怒的情绪乃至谣言以滋长的土壤。
一些评论者认为高考试卷不允许随意查阅,既是国际惯例,更是涉及国家机密,所以必须依照相关规定执行,否则就会乱套;若是人人都要求查阅,更会给国家行政带资源来不必要的浪费和麻烦;更有甚者,认为有些人胡搅蛮缠,会严重干扰职能部门的工作。这种说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却有一种高高在上的俯视感。如果看待问题只考虑行政成本,执行方便,那么“执政为民”又该如何体现呢?
“河南高考试卷调包”事件的结局是所有人都不愿看到的。舆情的爆发往往需要一定时间的酝酿。6月25日到7月22日,甚至到8月4日,如此之长的时间也足够解决很多问题,然而因为职能部门公式化的应对,双方无法深入地沟通,以至于发展到舆论哗然。风暴过后,一地狼藉。“河南高考试卷调包”事件的后续发展表明,这类事件处理不好,麻烦可能会更大。
时代在变,人民群众的述求也在改变。如何更好的顺应时代的变革,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是每一个相关职能部门都应该考虑的事情。一方面随着国家法制建设的推进,公民法律意识的加强,普通公民状告政府的事情已经不再是新闻。矛盾公开化的可能性增加。另一方面处在如今这样一个人人都是媒体的网络时代,舆情的爆发往往不限于一时一地,尤其是涉及到所有人利益的事件,很有可能演变为举国上下的群情激奋。我们既不希望看到公民与政府事事对薄公堂,也不希望看到举国舆论哗然,这就要求职能部门能够以更积极态度介入事件,相反职能部门若只有刻舟求剑的本事,行以不变应万变之宗旨,恐怕一些小事都有可能演变到令人难堪的结局。
“河南高考试卷调包”的舆情事件只是个例,但不会是唯一的个例。社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争议都会发生。政府职能部门在面对公民述求时,只有建立及时有效、公开透明的沟通渠道,认真妥当地进行处理,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才能更好地维护政府的公信力,进而营造一个更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指导教师:唐铮(1981.2),大学本科学历,中学语文一级教师,南充市青年骨干教师。现就职于南充高级中学,教学风格严谨活泼,注重阅读和写作体验。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和教育心理学。作文教学以思辨性为指导,反对空洞无物、过分雕饰、随意抒情的文风,积极鼓励学生对社会和生活进行反思;提倡有目的、有内容、有思考、有情感的写作态度。
l简评:议论性文字,以立意为上。能通过对事件的分析解读,寻找到有价值的要点,进而展开议论,那么就能写成一篇不错的议论文。作者的评述,并未停留在谁是谁非的分辨上,而是从事件如何发酵这一角度入手,对新环境下有关部门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法进行了反思。论点新颖,论证流畅,体现了作者自己对于社会的关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