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健
(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勺窝圆玄希望中学 贵州 毕节 551700)
所谓教学,应当以人为本,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所学和经验,带领学生探索知识的魅力,让学生乐学乐知,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同时,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它既需要教师的经验能力,也需要学生的参与思考。这意味着,教师要抛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掌握课堂的主动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他们主动学习。
1.1 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科技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使得当今社会对教育和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样日新月异的时代,一个新的理念——“终身学习”产生了。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已经提出,就得到了各国的重视。这意味着,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才能在竞争的浪潮下存有一席之地。
1.2 核心素养的内在需求。当前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因此,为了顺应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提升我国的竞争力,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发展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应当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这意味着,学生所需要掌握的不仅仅只有数学、语文这种学科型知识,还有如思想品德这样的人文型知识,其中就包括道德与法治。
1.3 新课标的改革需求。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尤其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顺应时代的发展,转换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师应注重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主要方向和目标。
2.1 情境教学,激发兴趣。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不管是放在小学教育还是中学教育中都一样适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削弱自己的作用,把自己从主导者变成引导者,通过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虽然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不能像化学、物理一样进行实验,但它却能与生活实际相联系。道德与法律,这是每个人在社会生存都会触碰到的事物,也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社会的根本差别所在。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利用生活场景亦或是时事新闻进行情境创设,让学生进行讨论,加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
2.2 丰富课堂活动,增加趣味。初中课堂的一节课一般为四十五分钟,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只是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很容易对课堂失去兴趣,出现分心或者睡觉的情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各色各样的课堂活动,以吸引学生走进课堂,走进知识。譬如,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法律案例或者道德纷争等,再在课上让学生进行阐述或者表演,并让他们对事件双方的做法、态度等进行讨论。由此,学生就能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同时,实践过程能够让学生认识到道德与法治在生活中的存在,了解他们的实际意义和价值,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具有一定的帮助。
此外,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成就感,使得学生今后对学习道德和法治更有动力。
2.3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教学的最佳催化剂。新课程要求教师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积极倡导和谐平等的、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正所谓爱屋及乌,学生如果喜欢一个老师的话,就会对这个老师教的课程也教容易产生热情。此外,当教师走近学生,和学生成为朋友之后,学生也会更愿意和教师分享自己的想法以及学习上的困难。由此,教师能够对班级的学习情况有所掌握,同时也能根据学生的喜好对教学环节进行合理的调整,保证教学内容的充实性和趣味性。
综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道德与法治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从点滴做起,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