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敏敏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工人子弟小学 安徽 滁州 239000)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还要培养他们必备的语文能力。对此,笔者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与探索。本文所呈现的是笔者在新课改视野下小学生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鉴赏能力的实践与研究成果。
字、词是一篇文章的基础,句段、结构则是文章的血肉和骨架,中心思想是一篇文章的灵魂,这些都是我们应该鉴赏的内容。那么我们应该使用什么方法进行鉴赏,才能使我们不仅理解文章内容,还能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呢?下面笔者将结合新课程改革视野下的阅读鉴赏课堂教学进行具体阐述。
生1:老师,《钱学森》这篇课文我们应该从哪个方面入手进行鉴赏呢?
老师:有句话叫“言为心声”,意思是说,透过人物的语言能读懂一个人的内心。这篇课文,我们就可以采用这个方法。
生2:我知道文中钱学森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老师:对!你们想想,钱学森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段话的?
生3:他当时是“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他还“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以说他不仅有许多钱,还处处受人尊敬。
生4:“最得意”“最得力”这两个词让我感受到钱学森极受老师器重,在这样的老师手下做研究,必定是前途无量,取得的成就也将是举世瞩目的!
生5:虽然钱学森在美国有这么优越的工作条件,他却说出了上面那句看似非常简单的话。可以说是平淡之间蕴深情,让我们看到了他那颗炽热的报国之心!
老师:对!同样的道理,文中钱学森说的第二段话让我们看到,在新中国刚成立、各种设施简陋、物质待遇极差的情况下,钱学森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回国。这样强烈的对比,更加让我们感受到了他那份浓浓的爱国情!“观其人,听其言”,所以学习写人的文章,我们就是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世界。
由以上教学案例可知,新课程改革视野下,教师还课堂于学生,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只扮演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结合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字词句段,从而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在观点的融合碰撞中,即在“共赏、共振、共鸣”中,使学生建构起阅读鉴赏的经验体系,从而使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真正落地。
一篇文章由开头、中间、结尾组成,鉴赏文章段落时,我们可以从写作手法入手。《钱学森》这篇文章采用了倒叙的写作手法,为了避免课堂上倒叙知识“横空出世”,笔者组织学生从探究一篇文章如何开头开始,层层推进,以丰富学生鉴赏段落的知识,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师: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如果文章开头不俗、新颖生动,就会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相反,如果开头含糊不清、杂乱无章,读者就会感到无聊,失去继续阅读的兴趣。生1每次写作文都不落俗套,你能说一说你经常怎样开头吗?
生1:当然可以!我写作文一般采用描写式、开门见山式、倒叙式的方法。当然,具体使用哪一种方法,要根据所写作文的体裁和表达的需要灵活使用。如写《我的房间》时,我就用了“开门见山”的手法开头:“我有一间自动的多变的多功能房间,你想知道是怎样的吗?请看——”;在写《学琴记忆》是,我便采用了“倒叙式”的开头:“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又经过了那家琴行,里面有个小女孩,坐在一架大钢琴前,专注地盯着琴谱,一遍又一遍地弹着——看着看着,那小女孩仿佛变成了我,我又回想起了那难忘的学琴生活……”
师:那么,根据你的经验,你能发现《钱学森》这篇文章是怎样开头的吗?
生1:读了整篇文章我们发现:困难再多,阻力再大,钱学森没有动摇;利益再多,诱惑再大,钱学森没有动摇。这是赤子对祖国炽热的爱。“五年”的漫长等待,望眼欲穿;“五年”的漫长岁月,度日如年。以周恩来总理为代表的祖国母亲及时地伸出了援助之手,钱学森终于重获自由,重回祖国的怀抱。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情景。按时间顺序,第一自然段应该在第六自然段的后面。把它放在开头是一种倒叙的手法。
师:那么这样写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生2:它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设置悬念,增强表达的效果。
《钱学森》这篇文章运用了倒叙的手法,使结构富于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是本文的特色。因此笔者从写作手法入手,引导学生对文章第一段进行了鉴赏。新课程改革下的阅读鉴赏课堂教学中,学生亲自经历了鉴赏的过程,掌握了鉴赏段落的方法,这才是“真”鉴赏。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摒弃“知识本位”的教育思想,转变为以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本位。笔者对新课改视野下阅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鉴赏能力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与研究,本文所呈现的“结合具体语境,鉴赏字词句”“从写作手法入手,鉴赏文章段落”的策略是近年来探索与实践的成果,希望能为教育同仁进行阅读鉴赏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