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与文化精神研究

2018-02-22 14:34员岩岩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时代精神高中语文民族

员岩岩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 西安 710100)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心灵,文化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文化的视角进行语文教育,挖掘语文教学中的文化底蕴,体会文化精神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只有充分理解语文教学与文化的关系,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深刻体会强大的文化精神。把文化精神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对教学本身和教学主体都有重要的作用。

一、语文教学与文化

(一)文化的含义。从词汇的角度来分析,“文化”是一个词,它的词义比较固定,具有概括性的特点。《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1]我们都知道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随着人类的生产劳动而逐渐产生的,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文化精神尤为重要。建立在客观物质基础上的文化精神作为一种推动力促进着文化向前发展。

(二)语文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是人类社会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是辅助性交际工具。人类在文化系统中进行各种活动,这就离不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和文字,而语文从字面上来看就是将语文和文字结合起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语文就是人们进行交往的工具。语文是文化的重要构成,它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内部构成复杂,有语音、词汇、语法三部分构成。

语文与文化的关系从整体上看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文化的这一大的系统中包含着语文这一小的体系,二者密不可分。语文系统内部组成部分与文化这一大系统各要素关系密切。以文化为基础的语文会促进文化的发展;语文文化性则会丰富语文的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语文逐渐从人类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新课标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把人文性提到了一定的高度,引起了人们的高度注意,语文的人文内涵注重尊重个体的价值生成,这其中的精髓就是文化精神。语文十分注重教育与人的发展,要把语文教学与文化精神连接起来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语文课程就是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探索,尊重学生的个性全面健康发展。

(三)高中语文教学与文化。高中语文教学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活动,实际上是对文化的重构。高中教学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对中华文化的学习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也是在语文教学中对文化进行了重新建构,赋予了文化新的时代意义。

语文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教育活动,高中教学则偏重学生的自主独立学习,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更加突出。教师通过启发,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给予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但是,当今高中语文教学的普遍现状就是过于注重工具性,忽视的人文性教育。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激发,教师的创新能力不够,不能讲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精神与时代精神灌注到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与文化似乎已经脱节,语文传承文化的能力较弱,因此,加强语文教学与文化联系成了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

二、语文教学文化精神

(一)文化精神的涵义。文化精神,指的是“一种文化的特有精神,一种文化具有决定力的价值系统,由此价值系统构成的文化模式在态度、评价及情绪倾向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3]文化精神是内在的精神特性,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内在体现,是社会发展的思想基础,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一个独立发展的个体,文化精神的注入将会促进个体向前发展,拥有这种精神品质的个体在社会中会表现出自身独特的魅力。

(二)文化精神的特征

1.民族性。文化在社会历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时代的烙印。中华传统文化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大融合,包含了丰富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原则、理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原全国中学语文研究会会长,著名学者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膝,密不可分。多年来,我们对这方面的探索甚感不足,学习传统文化,使语文教学丰富多彩,不再是干巴巴的几条筋,还增进学生思想道德修养。”[4]新课程“阅读与鉴赏”必修课目标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5]

高中语文教学离不开民族精神,对于每个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使民族精神渗透到学生的骨子里,极大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从而使优秀的民族文化得到发扬,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始终保持本民族的精神特色。

2.时代创新性。文化精神不仅具有民族特性,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中华民族精神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它更具活力。这种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这种创新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创新,它是在对传统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写照,它激发着社会不断创造活力,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语文教学不仅是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也是对当代先进文化的吸收。语文教育将两种文化结合在一起,从深层次上说就是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使语文教学更加生机勃勃,形成真正有“语文味”的教学。

三、高中语文教学文化精神的渗透

语文教学实际上是进行文化精神的教育,所以高中语文教学要渗透文化精神。语文教学是富有强烈的情感性,情感的投入蕴涵着对文化的精神解读。这一过程的教学需要师生间共同的努力才能顺利开展,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扬和时代创新精神的贯注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使语文教学始终保持新鲜的活力,不断丰富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高中语文教学对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扬。现在的高中生对传统文化关注度不高,尤其是进行文言文学习的时候,不能理解那些具有传统民族色彩的语言文字,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学习枯燥乏味,产生厌学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加强传统文化的教学势在必行,特别是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扬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是传道受业解惑者,是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者。教师要善于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人文情感教育,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文化内涵,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知识,不要只为了教学而教学。例如,教师在讲授《陈情表》一文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要注意让学生体会陈密对祖母深沉的感情以及他不能效忠国家的真情倾诉。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反复体会这种情感,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古汉语知识,而且也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升华,这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本民族的特有的精神价值。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本身就应该继承和发扬我国的民族精神。学习古代优秀的文化,从历史观上认识民族智慧。民族精神的继承体现在方方面面,不局限在课堂中的学习,应扩展到日常生活中。经常阅读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书刊,领悟其中丰富的内涵,思考人生价值和民族意义。在对文本的阅读中感受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精神,从中体会中华民族精神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同时同学之间应该加强文化交流,使民族精神之花开满大地。

(二)高中语文教学贯注创新性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表达,每一个时代都有自身特有的精神特性,在社会大背景下进行语文教学,势必会贯注时代精神。时代精神的核心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学是培养创新性的重要途径。新课改发现·创新指出:“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6]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创造性的进行语文教学,“新”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

从教学目标的角度看,“新”在情感价值观上。传统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语文的工具性突出,而人文性被忽视。针对这种情况,新课改更加强调人文性,加强语文与文化的关系,在文化的基础上进行语文教学。教学目标方面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十分重要。三个维度统一立足于文本,为教学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内容上,创新性的时代精神表现在阅读者对于文本的创新性的解读。教师在选择文本时应树立一种时代文化观,不符合时代潮流的内容予以抛弃,新的适应发展的思想吸收过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包括了《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三篇文章,教师在解读这三个文本时最好从整体上把握,既学习传统戏剧特点又了解西方戏剧的特色,从中体会中西方戏剧的异同。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要扩大视野,多角度多方面对文本进行充分的理解,善于发现问题,与文本对话,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从中体会文本中的时代特色。

教学过程的时代精神体现在师生创造性教学活动的建构。在创造性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将文化中积极的思想融入到教学,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风格。同时学生也要有创新性思维,促进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在平等的基础上,教与学创造性的统一起来,师生共同成长进步。

总之,学生的成长是在继承发扬民族精神和创新时代精神的过程中发展的,本文所讲的高中语文教学对文化精神的渗透不是偏向于某一方,而是将二者统一在教学中,既要加强对传统民族精神的继承又要有时代创新精神的贯注。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才能真正绽放出灿烂的火花。

四、总结

多元文化大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能力,还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传统民族精神与时代创新精神统一于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通过教师创造性地教把文化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人格内涵,形成个体独特的价值。

注释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2005 年增补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年 1 月修订第 6 版,第 1318 页。

[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3] 杨涛,中学语文教育的文化精神 2007年,第20页。

[4] 郭江荣,利用语文教学传承传统文化 2016年

[5]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13年,第二部分必修课程,第八条

[6]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13年,第二部分发现·创新

猜你喜欢
时代精神高中语文民族
我们的民族
试论毛泽东在通道转兵会议上体现的时代精神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谈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课程的建构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现代艺术的盛宴彰显“一带一路”时代精神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