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春梅
(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顺龙乡小学校 四川 眉山 620010)
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学生的作文能力主要包括审题能力、选材能力、谋篇布局能力等等,但是审题是写好文章的第一步,是作文成败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教师要格外关注,因为一旦审题出现偏差,学生的作文无论写得多么精彩都是在做无用功,故而,教师要针对学生现阶段存在的一些作文审题上的误区,进行及时纠正以及引导,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在小学农村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总会出现学生审不清作文命题意图的情况,进而,在写作过程中出现较大的偏差。所以,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白,题目和材料中都隐含着命题者的基本意图,学生首先要做的便是明确命题意图,这也就需要教师要培养学生要善于在句子中提取关键词的习惯,并让学生仔细阅读写作要求中的每一项内容,确保无一遗漏,教导学生要找准题眼,牢牢围绕关键词进行立意,这样才能更好的写好一篇作文。
例如:在讲授完《乡下人家》、《牧场之国》等课文之后,为了让学生能够对乡村生活和田园景象有更为深刻的了解以及感受,我以“田园中的故事”为题,让学生围绕自己记忆中的乡村生活中的“故事”进行写作。一开始,由于聚焦的是“田园中的故事”中的“故事”一词,导致部分学生却忽视了“田园”这个关键词,只是写了生活中的事情,所以,最终学生写出的文章中各种事情都有。例如,有位学生写第一次学习骑自行车的故事,虽然文章写得很生动、场景描写很精彩,但是整篇文章都没有看到有关“乡村、田园”的痕迹。不难看出,这便是学生忽视了“题眼”的后果,针对这种情况,我让学生自己进行反思,结合题目认真思考、修改,经过指导,最终写出了符合“田园中的故事”立意的文章。
在小学阶段,记叙文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文体,具体而言,记叙文还主要分为状物、写人、写景和写事等方面,但是,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学生由于审题不清,写作内容不明确,会将作文的体裁弄混,出现在“写事”的作文中,一味的进行人物描写;或是在“写人”的作文中过于注重“景物”的描写……这些写作中问题的出现会阻碍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所以说,教师要针对这种情况进行相应的写作训练,让学生在对文章体裁进行明确后再开展写作,最终,实现学生在作文体裁等方面不出现审题偏差。
例如:在讲授完《窃读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一单元的几篇课文之后,学生已经初步获得了关于“读书”的启示,所以,我在这单元的《口语交际:习作一》这部分的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以“与书有关的故事”为主题进行写作。而这篇作文的侧重点在于“写事”,但是在学生的习作中,我发现有以人物命名的,如以《爸爸送我的那本书》为题,学生的写作内容则侧重写了“这本书”的内容等,偏离了本次习作的要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的这些典型错误进行示范讲解,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内容,修改自己的作文题目以及相关内容,进而,让学生意识到作文写作体裁的重要性。
在学生找准题眼、明确内容之后,教师还应当注重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而倘若教师忽视这方面的教学,会出现学生的作文多为“流水账”的情形,通篇读下来没有读出学生想要在作文中所表达的情感,这同样是由于学生在一开始的作文审题阶段,由于情感把握不清所导致的审题偏差。所以说,教师要让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就首先把握作文情感,进而在材料情感指引之下确定好文章的写作主旨,最终,写出一篇较为优秀的作文。
例如:在讲授完《梅花魂》、《桂花雨》等相关的课文之后,由于这单元的《口语交际:习作二》相关的内容是让学生结合课程所学,也能够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所以,我为学生布置了“二十年后回故乡”为主题的习作进行训练。在学生动手进行写作之前,我先是让学生发挥想象,让学生就“家乡印象最深”的地方开展讨论,并让学生开展思考:“若是二十年后再次回到这个地方,又是什么感受呢?”我发现,通过提问的方式,学生迅速投入到了激烈的讨论中,进一步回味家乡“印象最深的地方”、“印象最深的美食”……可见,借助讨论的形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进行立意,才能让学生写出不偏离主题、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也才能进一步突出主旨。
总而言之,在小学农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作文审题教学,因为哪怕在作文审题的过程中出现一丁点偏差,作文也会受到影响。所以,教师要提起学生对于作文审题的重视,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为学生以后的写作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