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士梅
(江苏省盱眙县仇集中心小学 江苏 盱眙 211711)
我们知道,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断优化学生的认知方式。唯有这样,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要。这就需要教师努力的创设认知方式的环境,来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基于此,优化学生的认知方式是阅读教学中值得探讨的问题。
心理学研究认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能促进认知活动的产生,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小学生是思维还处于想象阶段,他们对具体的、生动形象的事物有十分浓厚的兴趣。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把课文内容变的生动形象,从而便于小学生开展学习活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便可激起小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学中让学生观看生动形象的教学画面,从而激活学生的认知能力。例如: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时,就创设了“采访”形式是对话情境。通过运用“采访”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对话,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这样的教学入情入境,学生不但从这一互动情境中理解了词语,更体会小蝴蝶聚会前高兴、兴奋、着急的心情,进而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课文,情感朗读自然水到渠成。如让自己扮演游人,学生扮演热情好客的蝴蝶,游人一到山谷,立即被翩翩起舞的蝴蝶团团围住,从而让学生沉浸其中。学生们能从立体的文本表演中感悟和理解,从而有效的优化了学生的认知反思,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中要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阅读过程,开展合作探究、自主探索,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提高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这样,才能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内心体验,不断提升自己的探究阅读能力。例如:在教学《生命的壮歌》时,在熟读的基础上开展交流活动。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羚羊飞渡那悲壮场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这样,让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接着,把汶川大地震中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引入课堂:(多媒体视频展示)老师用身体保护学生,母亲用生命挽救孩子,同学以身体的残缺作为代价换回同伴的平安……这样的场景不都具有老羚羊的精神吗?当学生走进课文,就好像触摸到作者的灵魂,从而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通过这样的探究阅读,学生们深刻的理解了文章的内涵。
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提高,却忽视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致使学生只感到枯燥与无味。我们知道,每一篇课文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语文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的活力,从而更好地揭示其生活的意义。例如:在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时,就联系生活的方式,来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为了让学生入境地体会王维孤独在外的心情,就提出问题:“你有没有和王维一样的经历?比如你离开了你爸爸妈妈几个月了或者看到别人很热闹,你却孤独时,谈谈你此时的感受”。通过这样的提问,唤醒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移情入境。为了使学生体会王维的“思亲”之情,还创设了这样的特定情境:“时间过得可真快呀,一晃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大街上……”让学生想象大街上热闹的情景,而王维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通过这样的想象,学生对王维的思亲之情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有效的优化了认知方式。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个体的认知方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优化认知需要通过获取信息来完成。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基于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学会创造探究阅读方式,通过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筛选文本信息,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逐步的提高。例如:在教学《长城和运河》时,由于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少,班级中的学生几乎没有几个看过万里长城,无法感受长城那雄伟的气魄。所以,在教学这篇课文前就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在备课这个环节中,就从网络中下载了有关长城和运河的图片,搜集了有关的历史资料来帮助学生感知长城与运河。通过这样的耳濡目染,学生们对长城与运河就有了大致的了解。根据这些知识,学生们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从而有效的优化了学生的认知方式。同时,学生们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也激起了对祖国历史文化与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的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优化学生的认知方式。同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来设定教学目标。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因材施教。这样,学生的认知方式才能得到不断的优化,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