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七敏
(贵州省罗甸县边阳一小 贵州 罗甸 550100)
随着区域间劳动力流动越来越多,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也在不断增多,这些儿童大多由爷爷奶奶等亲人照顾,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温暖和教育,导致这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严重,普遍存在自卑心理、性格孤僻、情绪消极、严重逆反心理等,严重影响留守儿童身心和谐发展,因此要深入研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落实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有效对策解决其心理健康问题[1]。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越来越多,这些孩子长期缺乏父母关爱,家庭教育缺失,容易使得其心理形成一系列问题,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中,最明显就是大部分留守儿童都会表现出不同成都的自卑心理,这是与其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导致儿童感觉自身缺乏保护和依靠,不自觉与其他孩子比较时,产生的一种突出的自卑心理。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在家中大多由老人照顾,两者之间存在巨大的代沟,老人能勉力照顾儿童饮食,但难以和其进行有效的心理交流,在儿童遭遇困惑或需要帮助时,老人难以充当起倾述对象,长此以往儿童受心理冲突影响,烦恼难以排解的情况下,会对外界缺乏信任感,进而使得其自我封闭,不愿与外界交往,形成孤僻的心理性格,甚至会表现出行为异常。
据研究调查发现,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大部分存在明显的逆反心理,在校表现不尽人意,这与其长期缺乏父母教导和约束有关,导致其行为大胆,做出反应不思考后果[2]。也与其上期缺乏父母关爱有关,心理压力得不到排解,通过逆反行为排解心中苦闷。此外,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还存在兴趣消极、缺乏上进心,性格敏感,脾气暴躁等心理健康问题。
2.1 重视家庭教育,父母加强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因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长期缺乏父母关爱和约束,因此要格外重视家庭教育,发挥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的促进作用,父母加强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促进孩子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家长要想外出务工,首先就要充分考虑的孩子的安置问题,最后是让孩子一并跟随,让孩子在身边接受好的教育,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如果条件缺乏,家长也应争取每天抽出时间与孩子进行电话交流、视频交流等,和孩子谈心,关注孩子心理和精神需求,充分表达自身对其的关心和关爱,帮助孩子远离心理问题[3]。此外,家长还应时常主动与孩子老师联系,详细了解孩子在校时的表现,充分掌握孩子的综合情况,针对可能存在心理问题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重视家校合作,促进孩子养成正确的价值观、行为习惯。
2.2 重视学校教育,学校和教师承担起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责任。对于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而言,家庭和学校在其心中有着不同含义,家庭教育缺乏的留守儿童更希望从学校教育中满足心理和精神需求。学校要充分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加强对留守儿童学业上的关注,更要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帮助他们努力克服心理上的障碍,给予其更多的关怀和理解,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此外,学校还应加强德育教育,重视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演讲比赛、名人成长轨迹报告等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三观认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心理[4]。学校还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师,配备专职心理咨询人员,为儿童提供心理辅导,消除不良心理。
2.3 积极整合、发挥社会力量。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形成严重的逆反心理在很大程度上与其所处的不良社会环境有关,因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将社会力量整合发挥,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营造良好、健康的成长环境,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首先,应健全社会关爱服务系统,借助个人媒体平台、网络通信手段开展相关活动,如代理家长等,给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其次,还应加强大众媒体的宣传,大力宣传关爱留守儿童社会组织,扩大其影响力,促进更多相关的社会组织成立,发挥社会力量,帮助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另外,还应整合社会力量健全农村社会教育监护体系,选聘异物监护人、辅导员,组织留守儿童参加实践活动,引导其走出狭窄空间,培养其兴趣和专长,使其获得心理健康成长的机会。最后,还应发动社会力量加强村镇文化建设,定期整顿、清理学校周边环境、农村周边环境,为留守儿童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促进其健康成长。
总之,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长期缺乏父母关心、约束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为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必须要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的力量,为留守儿童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给予其更多的关爱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