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点摘编

2018-02-22 02:49
学术交流 2018年1期
关键词:俄罗斯

批判的社会哲学的价值

杜红艳在《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撰文指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的社会哲学构建是建立在他们对东欧哲学的危机与拯救之路的讨论之上的,对哲学的理解也彰显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独特解读,同时这种解读也显示出了其理论的价值。首先,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解读为一种批判的社会哲学是符合马克思对于哲学的基本理解的。马克思哲学的宗旨就是要对社会进行批判,虽然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在某些论述方面存在偏激之处,但是在他们对教条主义哲学的批判中,在对哲学反思使命和现实批判功能的论述中展现了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思想宗旨。其次,将马克思主义解读为批判的社会哲学就可以避免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作一种不变的理论知识,有助于凸显马克思思想的当代价值。再次,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理解也使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按照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方法对当代发达工业社会和现存社会主义实践进行了反思和批判,丰富了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因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更主要的是对现存社会主义实践的反思,是现存社会主义内部生长起来的反思和批判的力量,更直接、更彻底地揭露了现存社会主义的问题,探索完善现存社会主义的方法和途径。难能可贵的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经历过了发达资本主义和现存社会主义的双重生活体验,对异化的感受最为深刻,但他们从未气馁,对社会主义能够保持一种积极的情结,也从未放弃对于现代性精神的积极构建。

(巨慧慧 摘)

卢卡奇后期历史主客体概念的现实意义

魏小萍在《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撰文指出,在卢卡奇后期,他从更加广泛的意义上理解历史主客体概念,从人与自然及社会对象性关系中的主体性作用来理解历史主客体概念,把劳动目的纳入社会存在范畴。他对人的实践活动中意识的理解已经包含了意识因素的内在客观制约性——这种内在客观制约性体现在劳动过程的目的性之中;他进而以此分析意识的本质及其作用,揭示了受到客观因素制约的意识活动的意向性特征。卢卡奇的这一分析表明,人的能动作用并不仅仅产生于反思性的认识活动之中,而是在更为直接的层次上体现了主体对客体的积极适应性品格。在这一层次上的意识活动中,非理性意识活动同样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同,卢卡奇拥有对社会主义实践的亲身经历。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他到前苏联以后发现,公有制条件下的按劳分配在一定程度上为绝对平均主义所取代,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机制成为一个问题。这或许是促使卢卡奇从理论上关注劳动目的性、并将劳动目的性因素纳入社会存在本体论范畴的现实语境的思想动因。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人类满足生存需要的受动性生产活动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动性活动如何在现实的经济机制中得以结合,以便促使人的能动性潜能在更为深广的范围得到充分发挥? 这个问题从而成为一个有待于从理论上进行研究的现实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卢卡奇的后期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杜 娟 摘)

现代需要何种历史意识

马建青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年第6期撰文指出,赫勒将现代人所应当具有的历史意识称为“作为任务的经过反思的一般性之意识”。简单来看,此意识强调三点。其一,此意识强调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当下的统一。在以前的历史意识中,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是断裂的,或者仅仅依靠某种外在力量被抽象地统一起来,而现代的新历史意识则要求人们将三者现实地统一起来。统一的中介正是我们自己,正是我们每一个自由的个体。现代的男男女女通过自己的自由的选择创造着历史以及属于我们的历史意识。其二,此意识是“一般性”的意识。我们既是我们,因为人与人之间分享了共同性和一般性,即人类、自由、幸福、 责任等理念;我们又真实地表现为每个自由的个体,他/她是他/她的主人。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每个人既是人类,又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在这里,共同性和特殊性共同显现,内在统一而非相互抵牾。因而,历史意识既是个体的也是人类的,因而是一般的,绝非以前那种具有强制力量并表现为消灭个体性和异质性的普遍意识。正如赫勒所言,“一般性已经得到反思,因为同时代共命运的观念已经出现在共同视野中”。其三,此意识是一种伦理意识。经过反思的一般性之意识应致力于一般理念和个体实践的和解。在赫勒看来,就我们分享了人类的共同性而言,我们需要为人类负责;就我们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而言,我们需要为自己负责。而我们“只能立足于绝对的现在,探寻现实的人的生活意义和历史可能性,并为此时此刻的生活负责”。这不仅是为自己负责,同时也是真正地为人类负责,因为只有在当下的生活中,人类的共同性与个体的自由才真正地统一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她的历史理论乃是“一种

积极的斯多葛主义一伊壁鸠鲁主义的伦理学”。

(杜 娟 摘)

俄罗斯对非政府组织的管理

魏芦华、张良在《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7年第6期撰文指出,在独联体国家中,俄罗斯的非政府组织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权益保护、维护和平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公民参与热情不高,且多受西方资助,政治色彩浓厚。俄罗斯境内非政府组织经历了苏联时期的滥觞、俄罗斯独立后迅猛发展、近十年来日益严格规范管理等三个主要发展阶段。与此同时,俄罗斯政府通过法律法规监管非政府组织也大致经历了几个相应阶段,先是通过《俄罗斯联邦社会团体法》《俄罗斯联邦慈善活动和慈善组织法》与《俄罗斯联邦非商业组织法》,奠定了监管非政府组织的法律基础。此后陆续出台《非政府组织法》《外国代理人法》《不受欢迎组织法》,逐步加强对外国和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监管。俄罗斯注重非政府组织立法,不断完善对非政府组织立法,根据形势变化多次修改相关法律,最终形成管理非政府组织的架构完善、内容相互补充的法律体系;注重加强政府引导,支持本土非政府组织发挥“正能量”,政府可以将各项政府项目委托给社会团体来完成,且对非政府组织类别不加设定,从国家角度对已注册的非政府组织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建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对话平台,开展涉外培训,提高其政治辨别能力和对外交往水平;严格执法,以多部门联动方式加以高效治理;做好舆论保障工作,注重把握主导权,为配合立法执法进程,俄罗斯一些主流媒体披露外国非政府组织对俄境内组织资助情况,曝光美国全国民主研究所等组织在俄渗透、扶持反对派的情况,甚至爆料某些组织负责人具有西方情报部门背景。

(王 巍 摘)

俄罗斯治理变革与绩效

Alexey G.Barabashev,Andrey V.Klimenko,闻静在《复旦公共行政评论》2017年第2期撰文指出,对俄罗斯公共服务和行政改革的分析表明,改革还远未结束。然而对于理性组织和确保制度变革有效性的条件,可以得出一些结论。首先,任何治理制度创新都不是绝对有益的,它往往会给政府和社会带来固有风险和额外成本,与收益相比,这些成本有限的价值就在于界定行政体系未来的框架,计算公共治理新工具和新机制降低的总体成本以及实施结果是十分必要的。第二,变化的一致性和不可逆转性本质很重要。加速变革并不会产生任何效果,只会带来挫折,造成新制度的贬值。第三,创新应该被行政机构所“消化”,而不是每次都创造新的咨询市场。确保社会的支持同样重要,可以“快速胜利”、参与和相互问责为基础。第四,尽管在组织、科技和技术现代化领域仍然存在一些尚未开发的储备,但是 这些储备是相当有限的,对它们进行开发需要更多的资源。在许多情况下,扩大合作关系,实行政府行政部门和民间社会机构的相互问责可以成为有效的补充,有时甚至可以取代传统的 解决办法。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发展,有可能实现俄罗斯改革主体对公共治理改革的统一评价,并改善俄罗斯社会对政府及其机构的态度。

(杜 娟 摘)

俄罗斯政治权力体系面临的挑战

郝赫在《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7年第6期撰文指出,俄罗斯目前的强总统制权力架构缺乏权力平衡,相互制约的制度设计,或者说缺乏对权力失控的敬畏,在出发点上即与现代政治观念格格不入,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一个不成熟、进化程度不够的权力构建制度。这种制度架构下,代议制的原则实际是被架空,无法形成有效的权力过渡层级,也就失去了权力制衡的关键环节,集权就成为一种本能的趋势,一旦结合了民众权力的直接让渡,极易形成一种非常态的集权体系及由此产生的治理形态。俄罗斯政治权利体系处处体现出了并不完善,甚至可以说有着根本性的难以自愈的缺陷,其根源就在于这个进化程度不足、似是而非的权力安排,自身的建立与运行存在着逻辑悖论与自我矛盾,在国家与社会治理上可用一时但难以为继,终究无法突破先天不足造成的困境。第二个主要困境来自官僚体系。官僚体系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产物,有其专业高效的优点,但也有致命的弊端,那就是可以自我异化成吞噬社会资源的猛兽,所以必须要备好制度的藩篱。遗憾的是,俄罗斯的权力体系中形成了依附式的治理模式,三权甚至媒体监督能力都依附在总统的权力之中,各个体系严重缺乏独立性与治理效能。这样一来,制衡缺乏,监督无力,几乎没有真正有效的手段来克制官僚体系的弊病。第三个困境在于统治与开启民智互为矛盾。政治参与的作用不仅是权力的承认与输出,同时也是民众提升民主素养,提高认识水平,培养政治精英,甚至提高全民族道德与智力水平的直接手段。但是在目前俄罗斯非常态的权力架构中,政治参与的主要渠道—议会政党体制日渐凋敝,直接式的个体投票行为显然难以具有实质的政治启蒙作用。民众议政参政的热情与能力的提升也往往是与政权的意愿相悖的,统治与控制才是集权体制的本质属性。

(巨慧慧 摘)

普京执政时期俄罗斯核心价值观中民族传统成分增强原因

戴桂菊在《俄罗斯学刊》2017年第6期撰文指出,在普京执政时期俄罗斯核心价值观中民族传统的成分之所以增强,主要有三点原因:第一,叶利钦完成了俄罗斯独立初期的体制转轨。叶利钦执政时期是俄罗斯转轨的重要阶段。其间,俄罗斯在政治、经济和外交领域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政治领域,俄罗斯完成了从议行合一的苏维埃制向三权分立的总统共和制的转变,国家权力体制和大选制度也通过宪法固定下来;在经济领域,俄罗斯从纯市场经济转向社会市场经济,经济生活中国家调控的成分增强;在外交领域,由亲西方的“一边倒”政策转向温和保守主义。叶利钦的努力是普京构建具有本国特色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先决条件。第二,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使普京构建新型核心价值观具有足够的底气。俄罗斯要重振国威,首先应当发展经济,深化改革,沿着市场经济改革的道路走下去。在普京前两届总统任职期间,俄罗斯制定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未来规划,整治了金融寡头,实现了能源部门管理的现代化。加上国际石油价格一路攀升,俄罗斯的石油美钞数量大增。在对外贸易领域,俄罗斯GDP的1/3左右来自对外经贸合作,加入世贸组织被俄罗斯政府纳入议事日程。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让俄罗斯人在国际舞台上充满自信,民族认同感也随之增强。第三,西方的压力也是重要因素。面对西方对普京国家联邦体制改革和联邦监督措施的质疑,俄罗斯决策层和政权党给予了猛烈回击。2006年,普京智库核心人物苏尔科夫在批评西方将“可控民主”强加于俄罗斯的同时,提出了“主权民主”的思想,以此强调俄罗斯加强威权制度的必要性。此外,其还提议“俄罗斯政治精英在共同的意识形态下联合起来”。“如果一个国家不依靠意识形态价值观来维系和巩固,那它就无法保持其价值观的完整性。”他特别指出,“这里的意识形态不是共产主义或极权社会的意识形态,而是价值体系,是各种信仰的组合。”

(巨慧慧 摘)

境外宗教渗透导致前波兰剧变对我国的启示

林清龙、林怀艺在《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撰文指出,由境外宗教渗透导致的前波兰剧变是苏东剧变倒下的第一个多米诺骨牌,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其经验教训对我国党和政府在新形势下处理宗教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第一,必须深刻认识境外宗教渗透的危害性,有效进行预防和抵御,确保意识形态安全。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过程中,必须深刻认识到境外宗教渗透的严重危害性,党和政府的领导干部必须对此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及早有针对性、有系统性地做好防范和抵御准备,以在新的历史形势下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和国家的总体安全。第二,必须深刻认识宗教在社会主义时期存在的长期性。前波兰党和政府采取极“左”宗教政策和行动,不但没有消灭人们的有神论世界观,反而激发了民众的宗教热情,这有力地证明了用行政命令强制消灭宗教的失败。因此我国党和政府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的长期性存在,既立足长远,又着眼当前,遵循宗教发展规律做好宗教工作。第三,必须正确认识宗教的群众性本质及社会作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群众性是宗教的表征之一,群众问题是宗教问题的本质,群众性特征使宗教发展成强大社会力量,处理不好对社会稳定会产生消极作用,反之会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我国党和政府要在宗教工作中践行群众路线,做好信教群众工作。第四,必须严格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波政府时“左”时“右”的宗教政策体现了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不稳定性和不连续性,为了避免这种失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加强宗教法制建设,把宗教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如此才能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做到依法治教,才能真正有效地保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孙 琦 摘)

对“欧尔班现象”的思考

贺婷在《俄罗斯学刊》2017年第6期撰文指出,欧尔班领导的青民盟在 2010 年、2014 年两次大选中胜出,执政期间,欧尔班政府的多项法案被认为是匈牙利出现民主倒退迹象的表现。在对内政策上,欧尔班政府的税收政策、对养老金和能源企业的国有化以及对水电气费用的管制被认为是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在对外关系上,欧尔班当局加强与俄罗斯、中国等国家的关系,与欧盟就难民等问题发生冲突。这种“欧尔班现象”是匈牙利历史文化、国内政治生态、执政党的意识形态、政治领袖世界观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欧尔班政府面临内部挑战。在全民公决后试图通过修宪将反对难民提议合法化的议案没有通过,以上现象释放出一个信号,欧尔班若要控制国会,需要其他政党的支持,如果不是左翼或是新兴政党,那就是尤比克。但在2016年底的移民国债议案中,尤比克并没有支持青民盟。第二,欧尔班要实现长期执政,必须实现匈牙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匈牙利而言,欧盟是重要的资金来源,也是最重要的市场,欧洲一体化是匈牙利经济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度过危机、经济实现增长后,欧尔班政府能否及时调整经济政策对其是一个考验。第三,“欧尔班现象”在中东欧地区的出现,反映了以匈牙利为代表的中欧地区国家转型和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第四,触及自欧盟成立之初就存在的一个基本问题:欧盟与各成员国的主权边界划分,哪些是欧盟共同事务,哪些是成员国内政。欧尔班在外交上的表现及其试图改变匈牙利地缘政治地位的做法,与西欧国家对匈牙利的预期定位有所不同,引起欧盟不满,但欧盟始终没有采取实质性惩罚措施。欧盟的反应,表明了欧盟对成员国的容忍,也反映了欧盟作为一个主权国家联合体的有限作用。

(孙 琦 摘)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发展

顾逞涛在《经济师》2017年第3期撰文指出,近几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范围不断扩大,贸易交往日渐密切,共建“一带一路”有助于提升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文化交往,增强双方之间的经济效益。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还面临着双方贸易存在诸多不平衡尚处于初级阶段、中东欧各个国家贸易诉求不一、其他经济大国的贸易挤压等挑战。为促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发展,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创建新型经贸沟通平台保障贸易合作。积极推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合作论坛以及领导人之间的会晤机制,通过建立多种贸易往来的方式、多边贸易沟通渠道为双方之间的资金、技术、信息往来创建顺畅的渠道,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经贸合作。第二,进一步加强优势行业的贸易合作促进共赢。可以拓宽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贸易范围和种类,为中东欧国家的粮食、农产品等进入中国提供渠道,帮助中东欧国家输出优势产品。此外,应当深化双方在装备制造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领域的合作,削弱两方之间的投资壁垒,实现中国装备制造和中东欧国家基础设施相接轨的目标,加深统一标准体系的构建。第三,贸易战略差异化兼顾各个贸易伙伴诉求。我国在制定和中东欧国家之间的贸易政策时应当考虑到各个国家的具体国情,采取差异化的对外贸易策略,既满足一些长期合作伙伴的贸易诉求,又能够兼具一些合作时间较短国家的经济诉求。第四,促进与经济大国的文化交流建立沟通基础。面对国际众多国家的质疑和不信任,我国应当主动向其表示我国对外贸易的价值、意义和理念,积极和中东欧地区的国家开展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等多种形式人文交流,积极利用多种方式传递我国的文化。

(王 巍 摘)

中、金砖国家框架下推进中国和俄罗斯经贸合作的对策

韩宏在《改革与战略》2017年第12期撰文指出,在金砖国家框架下,中俄要持续拓展经贸合作领域,探索务实合作新模式。第一,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金砖国家框架下,中国和俄罗斯共同参与多边机制的协调,加强国际领域的合作,推动国际秩序更加公正合理。两国要进一步把握合作的方式以及合作的步骤,减少不必要的战略压力,推进全面战略协作伙伴深入发展。第二,推进结算体系建设。要不断完善人民币/卢布结算交易机制,加强支付体系的建设,保障两国在经贸合作中的结算安全。政府要发挥作用,出台措施,使俄罗斯政府和企业接受人民币结算使用服务措施。要积极开发跨境人民币结算品种,防止卢布波动带来的金融风险,推动中国和俄罗斯本币的自由结算,降低汇率风险,改善投资环境。第三,抓住“一带一路”机遇,改善贸易产品结构。两国不仅要稳定传统的经贸合作领域,而且要积极推进新业态的合作,市场采购、电子商务等,创造两国经贸新的增长点,实现互利共赢。针对两国经贸结构的问题,中国要积极推进同俄罗斯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优化贸易结构。在出口上,中国要提高对俄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不断扩大装备、机电等的出口,使中俄两国的贸易更加高端化、多元化,改变单一的贸易结构。第四,加强两国民间和人文交流。要积极发挥中俄两国相关机构的作用,加强沟通协调,举办青年交流活动、旅游年活动、媒体交流年活动等,通过各种形式,加深两国的了解和互动,深化两国在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打造文化交流品牌,稳定中俄关系的民意基础,为两国经贸合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五,深入了解俄罗斯的市场环境。中国要积极研究俄罗斯的政策法规,做好应对准备。要深入研究俄罗斯的经贸法律,关注政策变化,及时发布相关信息,使中国企业及时规避风险;企业也要主动了解俄罗斯的市场环境,防止盲目投资。

(孙 琦 摘)

苏联后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及其教训

徐元宫、求是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7年第4期撰文指出,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而且是对包括苏联、东欧国家在内的世界社会主义实践历史经验教训的科学汲取。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同样是对中外历史教训的深刻总结,是对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历史教训的深刻总结和科学汲取。苏联后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主要存在党组织未能有效地担负起相应的领导责任,高校思政课程在教材方面存在着严重缺陷、教育方式方法死板、僵化、脱离实际,各部门各方面没有形成合力、未能给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苏联党和政府采取了系列应对措施:定期向苏共中央提交关于苏联国内意识形态状况问题的书面报告;责成有关部门编写“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教科书”;对于有问题的青年学生采取“预防警告”措施;对于部分青年学生给予纪律处分、组织处分和法律处分;安装无线电干扰装置,干扰高校青年学生收听外国电台。从苏联后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苏共和苏联政府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中,我们可以汲取几点教训:首先,必须始终坚持并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其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再次,必须重视并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疏导和说理教育;最后,必须与时俱进地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

(王 巍 摘)

猜你喜欢
俄罗斯
俄罗斯猫展
战机在叙被击落惹恼俄罗斯
民营油企的俄罗斯梦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2012——俄罗斯别无选择
“鸿门宴”
同舟共济
严防死守
墙怎么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