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鹏翔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在网络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推动下,《创造101》的火爆俨然成为某种网络奇观,其衍生节目和附属的娱乐产业工业也同步大放异彩。从节目影像的呈现、高参与度的点赞投票、零距离感的选手互动再到社交媒体的发酵,形成了一条强大的传播链条。
美国心理学家卢因最早在1947年提出了把关人理论。卢因认为,在研究群体传播时,信息的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区”的渠道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存在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20世纪50年代,这一概念被怀特引入新闻研究领域后,把关人理论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新媒体的出现,传播环境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创造101》等网络综艺的产生与兴起,更是加速推动了这一过程,把关人理论也产生了许多新特点。
由腾讯视频出品的《创造101》卖点之一就是把传统节目中关于选手的等级评判和去留的权利从导师或现场观众手中交接到更大的受众面上——网络观众(同时也是把关过程的最主要受众),通过实时网络观众投票点击的方式,累计票数对女团选手进行顺位排序,以此作为选手淘汰或“成团”的依据。在这样一个信息传递、把关的过程中,巨量信源的采集和信息的最终输出产生了极为明显的数额(时长)差,其“把关”过程无可非议。节目中的101位参赛选手和长达3个月训练拍摄时间,拥有数量无比庞大的原始素材,而每一期《创造101》的节目时长仅仅在2-3个小时,而给每位选手的时间又绝不可能相同,时长多的选手便占有了更高的信息传播优先级。而通过大众网络点赞这种排序前提下,“把关内容”就显得格外重要。节目在引发了巨大影响力和创造了大量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逆风翻盘,向阳而生”不只与选手的努力有关。所谓的“把关”,不只把握了选手信息门区的经络,更是选手背后的粉丝经济效益的保护壳。
在传统把关人理论的定义中,“把关人”指的是以记者、编辑为主的主流媒体人,媒体组织和上属的媒介相关公权部门,以此形成一条把关通路,对信息进行分级分层把关。在此定义下,《创造101》该节目本身的“直接把关人”形象为节目剪辑师和附属媒介组织,“把关人”直接对视频内容进行操纵和选择。但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和发展,直至在新时期网络选秀综艺节目日益火爆的视域下,“把关人”似乎不仅仅局限于原始定义,受众和内容传播者的身份变得多元化且二者可互相游移。
作为观看《创造101》的网络受众,身份定位是信息接收者,但在新媒体时代,人人可为自媒体。又因为《创造101》独特的全民网络投票造星的制度,让受众都附带有强烈的目的属性,即让某选手出道。而达成此目的的途径为:该选手获得更多投票。由此带动的经济效益暂且不表,但当受众在这样一条规则的驱使下,便催生出希望他人为此选手投票的欲望。因此,除受众观看《创造101》外,还会衍生出观众对此选手进行多维度宣传,宣传手段包括视频制作传播、照片传播、海报传播等。而这样的宣传模式在网络上颇具规模,形成了大量的公众媒体平台、个人自媒体平台同步进行的浪潮,甚至有“一打开朋友圈,全是《创造101》”的行为规模,如由媒体“片场女流氓”制作的《<创造101>22强个人回顾》就拥有超过3 100万次的点击量,其他更多的单个小视频也拥有了数万次点击。在受众接受上一段(《创造101》节目本身)把关通路的信息传递的同时,又成为新的一段信息传播的发起者和信息把关人。
在传统把关人理论中,传播者和受众原本互相制约、互相平衡的固定关系定位产生了动摇,二者的界限在不间断的信息传播和接收中变得模糊和不确定,受众可参与到信息传播过程中,成为信息的发出段“传播者”,又在信息把关流程里,成为过程的“把关人”,受众形象也成功和“把关人”形象相并行。在由《创造101》衍生出的受众行为中,传播者、把关人和受众身份出现互相兑换、共有的现象。
在《创造101》节目制作中,经过“把关”,每位选手在最终节目里出镜时常差异化呈现。在受众的媒体信息传播行为中,受众也会作为“把关人”对自己的传播行为进行把关。在这两种传播中,单向的信息传播通路关卡被打破,信息的多级传播与单级传播并行不悖,又由于源信息的可追溯性,个人意见会随着自己的范围视野而产生权重偏移,把关人的作用被大大弱化。
由上文可知,《创造101》是从广大素材信息中通过剪辑截取的片段信息。借着这股东风,腾讯视频又利用未被选用在节目正片里的素材同步推出了对节目内容进行增补的《创造101悠享版》,专注于导师素材的《创造101导师教室》,这两个节目也收获了单期平均千万的点击量,可谓形势一片大好。但作为增补信息出现的“源内容”除了是对“把关内容”的一次内涵补充外,又成为受众对于把关内容再选择的契机,这样对废弃素材进行的再加工,制造出一种“未筛选”的假象,而这无疑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创造101》的把关任务,观众可根据“未筛选”信息对“已把关”信息进行个人再判断,带着挑剔质询的眼光看待把关过后的《创造101》,当受众发现把关内容和“未筛选”内容的信息传递出现内容上或表达上的出入时,必然会有新的个人意见通过视频留言、弹幕、关联网站进行评论等方式反馈到信息的传递回路里,对节目其他受众产生影响。
而在观众个人或其他媒体的传播行为中,大量视频是通过剪辑选手个人的形象、唱演或某一事件的片段,以此作为对受众的信息传播,营造出“该选手值得被投票”的投射。这样的传播中,虽然通过了制作者本人的“把关”,但其影响效力、把关作用或许更低。首先,观看此类视频的受众具有选择的倾向性,而其中大部分则是观看《创造101》节目的观众且原本就关注该选手的受众。其次,此类视频的“源信息”往往就是《创造101》和其衍生节目本身,属于“筛选后的筛选”,而观看过节目的观众,通常都已经了解了“源信息”的全部面貌,而把关人目的之一,就是让受众忽视掉被把关部分。因而,在这种情况下的把关人行为施展具有困难,且把关效果不易凸显,“把关人”的功能也开始弱化。
在现代社会这样一个新媒体时代下,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皆为把关人。把关人理论也随着时代、科技和文化的进步不断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形态特征。作为选秀节目的观众和信息传播的受众,我们在享受环境带来的便捷;作为信息传播的把关人,我们更应不断监督不断自律,以理论规范自己。因此,在时代环境的进步中不断发展、总结把关人理论是十分有必要的。关注理论的变化,便是在关注传播本身的变化,更是在关注每个传播者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