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远东国际电影节的文化定位与意义呈现

2018-02-22 01:01朱郁闻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22期
关键词:行动者远东全球化

朱郁闻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

欧洲是电影节的诞生地和国际电影节范式的提喻,因此,在探讨国际电影节体系时总会赋予典型的欧洲意义。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欧洲电影的势微、好莱坞文化霸权的崛起,欧洲电影节体系一直与好莱坞有着欲拒还迎的微妙关系,无论是选片策略、声望体系,还是身份定位都展现出一种与好莱坞对标的欧洲区域,诚然这一区域研究的通行设定对解释欧洲电影的形象和文化政治有着重要意义。今天,伴随国际电影节网络体系的勾连和三大老牌欧洲电影节自身的艺术、文化和政治的排他性,促发了更多具有公众属性的规模较小且低调的电影节飞速壮大,这些电影节更成为很多年轻电影人曲线救国的首选战地。

全球化使多元文化共生的电影景观成为现实,各类资源整合与产业融合,促使全球的电影节在张扬自身优势的同时,努力汇聚成一张硕大的体现出独特文化和商业、艺术与娱乐、地缘政治博弈的体系。其中,每个电影节就是一个节点(nodel),它们互相支持又相互独立,共建“世界电影共同体”。

意大利乌迪内远东国际电影节(Far East Film Festival,简称FEFF,以下简称远东电影节)就是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电影节。该电影节从1999年第一届至今每年4月在意大利东北部小城乌迪内(Udine)举办,展映来自亚洲地区的优秀影片。作为最高奖项由观众投票选出的公众型非竞赛类电影节,有着非传统A类电影节的大众文化属性及商业取向。近年来,为提高电影节的文化品牌影响力,从不同面向和历史维度观照独特地缘政经环境下的亚洲电影,为更多的亚洲电影人寻找合作与交流机会成为该电影节独特的商业、文化追求与市场站位。

本文沿用荷兰文化学者玛丽·德·法克尔(Marijke de Valck)把网络和系统理论运用于国际电影节研究中而提出的富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思路,探讨远东电影节在欧洲国际电影节体系中的独特文化定位与意义呈现。

1 亚洲电影的凯旋场阈与欧洲影响重塑:作为网络节点之一的远东电影节

玛丽·德·法克尔在《电影节作为新的研究对象》一文中认为:“电影节会以节点(nodal points)的形式呈现在起源欧洲的“成功”的电影网络(cinema network)中,所以,这一电影网络对其他参与实体的开放特征显得尤为重要。而欧洲电影事实上也是与好莱坞乃至世界他地彼此联系的,是一个动态的不同力量相互作用的呈现。她援引托马斯·艾尔萨瑟(Thomas Elsaesser)的观点:当今出现另一种已不再基于艺术与商业的二元对立,而围绕全球化相关术语,如空间/地点,移动性/普遍性等建立起来的体制。

作为欧洲电影节体系网络节点之一的远东电影节,在其秉持欧洲电影节体系鼓励文化交流,挖掘好莱坞以外的电影而非仅商业片,促进世界电影的全球化、民族性与多样化的角色定位和战略话语的基础上,更开启了欧洲与亚洲的有效性对话,在一个跨地域的文化空间里,个体或群体的自我真实更为有效的舒展。这也是欧洲纷繁多样的小电影节在“欧洲电影节协作联盟”(ECFF)这个大伞下,扎根于欧洲地区,促进合作及鼓励成员之间的跨国合作,寻求对普遍问题的全球化解决和电影的多样性呈现,促进电影节作为电影工业重要的组成部分的文化规模和社会经济功能。在日益全球化的语境中,远东电影节借由聚焦于特定的亚洲身份,在主流话语的单一与趋同面向中,让个体声音得以传播,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得以彰显。这也是为何亚洲电影在时空远离和意义趋同的全球化语境中,往往总被一种充满神秘主义色彩的“亚洲想象”所替换或吞并,但在远东电影节上却构建出一种超越边界和场域凯旋的缘由所在。乌迪内这座地缘上紧邻威尼斯和中东欧的小城,有着东西方电影文化上天然的互渗性,其电影节的文化定位与布展策略更体现出独特魅力:借由把文化议程和相关节日事件与城市空间相联系的方式来维系与特定地点的关联。努力在地理上的西方与东方之间,在崛起的亚洲和陷落的欧洲间形成一个统一的桥梁并构建共话的场阈。

亚洲电影走向欧洲电影节,乃至成为电影节主题,不仅是全球化语境中区域文化全面复兴、身份认同和开拓市场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法克尔将“网络理论”转向用于欧洲电影节中“民族电影”和“作者电影”战略研究的特性书写:探讨民族电影不能撇开国际互通(interconnection),这些交流与互动驱使影片深深植根于全球化这一媒介语境中。因此,电影节网络的研究方法展现出一种从地缘政治和“民族性”向全球经济和“城市”空间的转移,使得用艺术的二元对立分类法转向由全球化媒介文化导致的多样性之间出现互通来探究电影节的历史意义。

正如该电影节策划人和主席巴拉柴蒂女士所言:“当1999年第一届远东国际电影节举办时,根本没想过它会有什么样的重要性,直到随后几年他们才逐渐意识到该电影节是多么地必要。”欧洲电影虽然代表着某种发达与高度,但一直无法跳脱艺术电影的藩篱。随着全球化带来文化霸权与同质化对欧洲电影市场的影响,虽在政治层面上欧盟以大量宣传本民族的艺术电影来抗衡好莱坞商业大片,但这样的政治思路给欧洲电影并未带来什么曙光。对于世界的认知,更应建立在对于跨越空间与地方边界的资本过程的理解上,在全球化语境下,任何地方构建过程都无法避免全球化与普世化,所以,不应挣扎于欧洲与美国电影力量悬殊的斗争,只有与其他地方建立直接联系,欧洲电影才能发展以致形成某种影响力。作为独特的娱乐与文化的流行形式与社会实践的电影节,必须赋予其文化交流共促的使命。以亚洲电影为视域,面向普通观众的远东电影节自然就显得异常重要,它不仅重塑欧洲电影文化的影响力,也让这些有着深刻文化辨识度但屯聚于本土的优质亚洲民族电影以凯旋之势走入西方视野。

2 “行动者网络理论”:亚洲电影作为电影节展映策略

电影节事件并非统一、封闭的现象。事实上,各个大小不一,声望不同,意识形态、政治策略和支配计划各异的电影节其多重布展、流程和常年表现中存在着易变线索(如新设立某些计划或展映单元),而这些线索和资源在作为节点的某个电影节上聚集到一起。法克尔认为,应把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引入对电影节的研究:将其视为一种依赖多样性,且把各行动者(展映单位、电影人、电影院、明星和影迷、商业媒介等)间的关系进行多样化设定的“网络”。同时,“这些欧洲国际电影节把所在地与全球、城市与国家以及空间上的媒体和处在一个网络建构中的事件、地点相互结合起来,这样一个网络构造为不同的电影文化(产品、产业或人)提供一系列参与的方法和途径。”拉图尔行动者网络理论具体再现了行动构建的动力、模式与互动过程,这也是将空间转向与网络理论进行有效关联的方式来构建全球化背景下的电影节的特性研究。“空间不再是一个工具性的容器,而成为地方社会关系再生产的场所”,这也揭示出作为非人类行动者(actant)的电影节策展策略和相应的节日事件是跨地域社会融合实践的有效载制,是国际电影节体系得以为续并成功的重要构建。

设定了面向观众为导向、展介亚洲电影的策展策略,吸纳来自亚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类型的电影作品的远东电影节,在如此众多的欧洲各类国际电影节中,勾连亚洲电影与世界观众(招募成员),提供一种多元文化共生的电影景观就显得越发重要(问题界定)。对于亚洲电影意图跨越国界进行更广泛意义上的交流沟通(兴趣激发)提供了一个长效机制和必要通过点。

依法克尔所言“我观察国际电影节领域主要将其作为一个成功的具有转换(转译)能力的网络”。远东电影节通过一整套遴选机制、电影放映及相关活动主题事件(转译)推动了这些亚洲电影走入国际视野。秉持对亚洲电影的挖掘、推介、亮相和培育的策略,彰显其独特的切入视角,从第一届聚焦我国香港当下大众电影起至今,参展电影作品在地缘上扩展到包含从东亚到南亚各国及地区。诉求展现亚洲电影如何融入当下亚洲社会现实与大众文化的艺术定位。随着区域化的发展愈发频密,原来单一空间和社会成为过去,“全球-地方”的对峙也不断受到批驳。越来越多共同体得以孕育,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与多元共处日趋紧密,在所有技术与文化发展凝结成网的进程中,法克尔认为在电影节研究中投注行动者网络视角,研究电影节中的非人类行动者,如关注电影节的时间和空间组织(活动日程安排和地点因素)可以影响某个电影节在国际电影节领域的形象和姿态。远东电影节每年举办的“聚焦亚洲”展映单元就是以亚洲电影为策略而发展的必然产物和激发行动者兴趣的重要转译:一个旨在为亚洲和意大利及欧洲同行构建紧密联系与影响力的类型片电影市场。一如欧洲电影节协作联盟(ECFF)强调“致力于发现自我表达和规划独一无二的身份”的目标和使命。

3 作为“成长站点”的远东电影节

法克尔结合了人类学中“成长仪式”(rites of passage)和强制通过点的概念,提出了电影节作为“成长站点”这个概念。她认为电影节通过提供一系列的仪式(展映)和标志性的事件(典礼与颁奖),有助于影片和导演在电影世界里寻求文化身份定位,实现其社会意义及地位的提升或逆转。

远东电影节秉持着作为亚洲电影新人被关注和完成跨越的重要成长站点,一系列机制持续性地发掘新作和培育新人,通过电影节展映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和节日事件使他们获得关注和认可。该电影节更期待能在一个更长远的自洽性循环中,通过对亚洲电影和电影人的挖掘、推介、亮相和培育策略,彰显其独特视野,调整欧洲电影节体系惯性规定,赋予自身更高的文化品牌辨识度,实现作为国际电影节体系中的重要节点价值,让电影节网络中某些行动者原本不利的因素借由这一独特定位的“成长站点”转换为得以进一步积累的文化资本。

远东电影节从第一届的懵懂探路至今,不断证明其发挥着作为一个亚洲电影批判性赞扬的强制通过点。电影节上的影片并不是一闪而过的浮光掠影,而是处于不断转换与被转换之中的行动者,是远东电影节努力发展的坚实基础与印证。电影节保有充满生气和令人兴奋的形式,不再满足于发现的简单喜悦,而是在电影节上向观众提供包罗万象的综合体,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产业概貌。正如法克尔所言,电影节就是成长站点,发挥着行动者通往文化合法化(被认同)的作用。“成长站点”的时空特性使电影节作为电影网络的重要“节点”而存在。在每年四月底的一周时间内,意大利北部小城乌迪内的影剧院成为东西方文化自由交汇的空域,以远东电影节为通过点萌发出改写世界电影史的欲望,亚洲新影片与各个时代的旧作一起促进研究与合作,书写着围绕全球化语境的当代“电影命运共同体”。

法克尔同时指出“成长”是指暂时的维度,是电影节等级体系的任务分割,以允许导演在一段特定时间的网络中“走向成熟”。尽管国际电影节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数量不断增加且日趋产业化,但这一网络或体系却并未崩塌的原因就在于电影节任务分割十分严格:作为在意大利的声望仅次于威尼斯电影节的远东国际电影节位列其中,行使其独特任务及文化价值:电影节能成为真正的娱乐和文化交流的桥梁。远东电影节是人们纵览潮流概貌、发掘新秀、消除世界对亚洲电影隔阂的行动者网络节点。另一方面来说,这种等级化的任务分割保护了电影节奖项和展映单元的文化价值。

4 结语

意大利远东国际电影节作为旨在聚焦亚洲电影的公众型电影节,与欧洲传统三大A类电影节(戛纳、威尼斯、柏林)庞大且严密的艺术体系及国际声望不可分庭抗理。再加上较为年轻、宣传力度薄弱等因素导致在中国内地影人心目中的认可度远不及圣丹斯电影节、蒙特利尔电影节、多伦多电影节等这类中小型的国际电影节。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及“一带一路”愿景的提出,中国必将在更大层面上与所涉沿路国家之间开展电影节展和交流合作活动,拓宽多方文化视野,建构多元共生的电影文化景观。因此,作为国际电影节重要节点的远东电影节是中国本土民族电影和商业类型片提高海外认知度、获得投资合作机遇,实现中国电影产业繁荣、电影格局整体飞跃的必经成长站点,也是实现“全球电影共同体”主旨的行动者网络。因此,值得中国影人的深入关注和参与。

猜你喜欢
行动者远东全球化
与异质性行动者共生演进: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政策执行研究新路径
2020远东无损检测新技术论坛顺利召开
苗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行动者网络——贵州反排木鼓舞个案的体育民族志研究*
2Analysis of the Usage of Domestictio and Foreignization in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行动者网络理论对社会网研究的启示
全球化陷阱
敬仰中国大地上的绿色行动者
远东战役中的和平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