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彬彬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IP”一词本指知识产权,在当下的影视行业引申为具有庞大流量和超高人气的网络小说或网络资源,而“IP”改编就是影视制作公司将这些原创资源的版权买下并改编为电视剧的活动。通过观察近十年国内大热的电视剧作品不难发现,爆款IP改编已然是剧本市场主流的开发项目。针对拥有庞大粉丝拥簇的原著或游戏资源,作品本身就已经具有了稳定忠实的受众基础,在此条件下的作品改编自然更受到制片人和影视公司的青睐。相比完全崭新的剧本创作,以现有的网络热门小说为基础改编的作品,在制作上也更省时省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也是最讨巧的选择之一。纵观各省级卫视近些年播出的电视剧,从十年前的《甄嬛传》到2018年的《香蜜沉沉烬如霜》,原著作都是在网络上拥有超高人气、积累了读者基础的网络小说,经影视制作公司购买版权并改编后推向市场,其庞大的流量基础保证了电视剧的收视率和关注度,加之这十年来互联网媒体的崛起,更为此类“IP剧”提供了话题讨论的平台,从而制造出这样一种现象:从原著版权被买下之后就开始产生关注度,从选角开始就产生各种话题,再至电视剧在荧幕上播出随之同步的争议性和讨论度。这种现象在近十年的电视剧市场上屡见不鲜,巨大的热度和话题性使得电视剧的宣发事半功倍,各类影视制作公司也越来越倾向于深度开发此类“IP剧”。
随着“IP”改编成为市场主流,慢慢占据了国内电视剧产业的半壁江山后,其缺陷也逐渐显露出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类媒介趋近融合,传统媒体开始转型,在此互联网语境下的“IP”改编产业日益繁盛,但随之出现的是市场上IP资源繁多却越来越缺少精品,剧作同质化严重,类型单一,题材缺乏创新以及为人诟病的“抄袭门”一类的知识产权侵犯问题。对近五年播出的“IP剧”进行分析,可知网络小说改编为电视剧剧本更像是一种跟风式作业,有些影视公司在将小说版权买下后,直接割裂了原著作者与作品的联系,使得改编后的剧本面目全非。更有在制作上粗制滥造,浑水摸鱼,出现低俗化、三观不正的改编情节,这种现象尤其体现在玄幻类架空类题材的电视剧中。这样的作品质量不但无法使市场满意,更会流失大部分原著党,造成原有潜在受众的心理落差,如此制作出的电视剧自然是不会赢得口碑和收视率的。
在电视剧制作中,编剧及其所创作的剧本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剧本的优良与否直接影响着电视剧整体的质量和层次。“IP剧”作为一种易于投放市场,具备收视基础的电视剧类型,其剧本制作成本小、效率高的特点使得其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并且具有强劲的竞争力。在如今这个互联网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IP”改编自然更能适应影视产业快速发展的节奏。由此衍生出的问题就是优质的原创剧本越来越少,制作人和编剧都更倾向于选择简单易行的“IP”改编创作剧本,或者直接对经典的文学著作进行改变翻拍,这就造成影视产业创新意识淡薄,编剧行业创作能力下降。毋庸置疑,创新是文学文艺创作的灵魂,省去创造这一过程的“IP”改编终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的竞争显露出其缺乏新意、类型重复、题材单一的弱点。缺乏原创性作品的电视剧产业,必然无法满足观众对于电视剧多元化和新鲜化的期待。尽管“IP剧”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但优质原创剧本的匮乏却是一个不可小觑的问题,编剧的创作能力和地位应得到相应的重视,电视剧产业的原创剧本创作能力亟待提升。
一部电视剧的制作要经过前期筹备(即选择剧本阶段,并进行选角,定导演)、中期拍摄和后期制作这样一个流程,如此纷杂繁复的工作内容一般需要一到两年的制作周期来完成。国内电视剧当前的发展困境之一就是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剧集的制作质量不被重视,反之将关注点和着重点放在主演是否是流量明星、制作周期能否精简以便迅速投放播出以及如何在电视剧中植入赞助商的广告内容。第一,剧本作为电视剧剧集的核心,决定了电视剧本身的质量,也是影响电视剧口碑的关键。现如今影视行业对原创剧本和优秀编剧的忽视,导致制作经费大部分都花在了邀请流量明星、人气演员的片酬上,极大地压缩了剧本的制作成本,没有优秀剧本作为支撑,即使请来了重量级实力派演员,也依然无法挽救一部没有灵魂的电视剧。第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飞驰,媒体传播方式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影视制作公司开始趋向于选择更加快速省时、制作方便的电视剧类型进行开发制作。为了追逐更快更多的盈利,使制作资金尽快收回成本,影视制作公司开始缩短剧集制作周期。为了仓促播出,一部本该筹备至少一年以上的电视剧,仅仅用了两三个月就拍摄制作完毕,这样短期的时间根本无法打磨出一部有质量的电视剧。许多制作公司还会压缩前期筹备和后期制作预算,尤其体现在后期的配音、剪辑和特效上,剪辑拼接痕迹明显,特效粗制滥造,令人尴尬。就这样,越来越多质量没有保证的电视剧进入了市场,在电视上播出。第三,过于高频地植入广告也是剧集质量无法提升的问题之一。在整体的制作预算中,广告商的赞助是资金链条上极为重要的一环,制作公司宁愿牺牲剧集质量也要加入广告宣传,一些违背时代、出现反复的生硬植入只会引起观众的反感和吐槽,进而延伸为观众对电视剧本身的不认同和低评价。因而,国产电视剧若想走出桎梏,必须下功夫在剧集本身,提升制作水准和成品质量,实现精品化制作,认真打磨观众爱看且有口碑经得起考验的电视剧。
作为电视剧播出的受众,即广大的收视人群,掌握着电视剧口碑和评价的遥控器。一部电视剧是否达到了观众的期待值,是否能获得观众的满意度,是衡量电视剧剧集质量的标杆。虽然我们处在一个价值观多元的时代,但是违背伦理道德,三观扭曲,缺乏正能量和不合逻辑的电视剧内容是必定会被观众排斥和被市场淘汰的。当市场上充斥着低俗、低质化的电视剧时,观众自然不会买单,随之带来的就是收视率和口碑双失。国内的电视剧产量逐年增加,但精品却在减少。只注重利益而忽视观众观剧感受,制作出愚弄观众的烂俗内容,必然会使国内的电视剧产业走向恶性循环:影视行业产出大,却无人欣赏;观众宁愿剧荒也不选择观看电视上播出的剧集。国内电视剧若想走出发展的困境,必须将观众感受和市场选择放在首位,考虑观众真正喜爱的电视剧类型,制作真正迎合观众期待的剧集。同时,制作方要尊重市场选择的力量,发挥自由创作的精神,把创新型、精品化的作品摆在更高的位置,在基于行业制作节奏和制作成本的基础上,将制作核心放在剧本创作、后期制作和选择合适演员上,不要过分迷恋明星阵容,也不能一味依赖“IP”供给。只有提升了电视剧剧本的创作能力,提高剧集的制作水准,才能打造出令市场和观众都满意的优秀电视剧,国内电视剧的发展才能走得更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