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梦天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
手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普及使得舆论犹如搭上了高速列车。自媒体时代,开放的虚拟环境极大地丰富了高校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他们信息获取、意见表达的重要场所。人的任何一种行动都是“场”的产物,人的一切行为都是随着个体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逻辑思维及话语体系逐渐造成我国高校舆论场中以学校领导、宣传部门及教师等人员机构为代表的校园官方舆论场与以高校大学生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的对立景象。随着高校舆论场的兴起和扩大,官方舆论越来越被公众所疏离,甚至被解构,主流话语权不断受到挑战。高校“舆论场”的失衡现象愈发明显。
“舆论场”的定义可以从“舆论”与“场”两个方面来理解。“舆论”在《三国志》中被解释为“众人的议论”,后被陈力丹定义为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而“场”作为一个物理学概念即“场域”,定义为“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这一概念将“场域”视为一个由客观关系构成的系统且内部具有规则性。
目前关于舆论场的界定有两种取向:一种是时空环境观,刘建明等人将舆论场认定为舆论得以形成的外在要素,在外界刺激影响后多数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另一种是复合环境观,将舆论场认定为媒体场、心理场和社会场的交互环境。余秀才认为,网络舆论场不单指时空环境,而是糅合了行为环境、心理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复杂环境。本文以“舆论场”的复合环境观为基础,以支撑群体为视角,研究高校环境中不同群体因某些问题、事件、现象或活动中形成某种不同观点、态度从而形成两个不同的舆论空间的现象。
高校舆论场信息一般由国内外重大热点事件、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校园生活事件、影响大学生自身利益的各种突发事件组成。大学生是思维和表达欲望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对新兴事物及热点事件有着极度的热情与好奇。而随着互联网及新媒体的发展,大学生有了更为便捷的发布信息及言论的权利,形成舆论的空间被逐步放大,微博、贴吧及论坛等新媒体平台成为新时代高校网络舆论的新据点。
据了解,当前国内高校使用的主流媒介主要有:学校新闻网站、校园微信公众平台、校园官方微博、校园论坛、贴吧等。学校新闻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主要对外传输媒介一般由高校宣传部门或学校团委负责,根据学校安排适时发布信息、传递校方舆论声音。但是由于此类媒介的官方色彩较浓,习惯于单向说教,比较生硬,并不得学生欢心,对学生吸引力较差。
高校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培养青年学生正确、优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宣传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但是,随着新媒体传播环境的不断变化,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重重阻力。
长期以来,高校的官方舆论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很少与高校学生直接联系互动,一般只通过宣传部门掌握的网站、平台、媒体账号来了解学生,难以得到第一手的学生思想情况。另外,面对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化的网络舆论,高校主流媒体宣传的内容却很少推陈出新,有些高校甚至依旧采取“喜鹊原则”报喜不报忧,或是“鸵鸟政策”。对于高校学生受到网络舆论影响形成的相对多元的思想和价值判断,部分学生对党的意识形态推广感到厌烦和抗拒等问题选择回避或者忽视,自说自话。关注内容的不同、观点的差异、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学生对高校官方舆论产生不信任感,愈发出现隔阂。
在如今高校的民间舆论场中,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新媒体发布信息,实现自身意见的自由传播。但是,由于许多高校学生自身的社会阅历、知识背景不足,对事件的了解和认知都十分有限,面对他们关注的舆论事件,他们的观点和看法大多较为分散,极易随波逐流,缺乏自身理智的判断。在意见表达上,强情绪化的语言取代了理智的分析与探讨,各种过激的言论大量存在于校园网络。
想要及时有效引导舆论,首先需要第一时间发现舆情。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使用的舆论监测软件大多是在市场上购买的,使用和更新很不方便。而各大高校大多缺乏自主研发的精力及财力,也极少设有专门的舆情监管岗位,多数情况是由学校党委宣传部中一人或多人兼职负责。当网络舆情出现时,负责人员经常应接不暇,很难充分发挥其引导舆论的功能,民间舆论的声音一方独大,情绪快速集聚。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的官方舆论场必须转换思维,正确认识两个舆论场之间主体的角色转换,改进传播方式,对网络舆论事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主动倾听民间舆论,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建立舆论场间舆论主体的良性互动关系。
开发更多媒介平台,采用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关注学生切身利益,赢得他们的关注、赞同和参与。面对舆论事件时应做到实事求是,要摒弃报喜不报忧和“藏着”“捂着”的陈旧观念,在重大决策面前,应及时公开信息,在合理范围内满足学生的知情权,使信息在高校这个舆论场里公开流动,消解民间舆论对官方舆论的对抗。
大学生作为高校民间舆论场的主力军,其思维活跃、观点分散的主体特征可以被多加引导。在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无论是信息传播者还是信息接受者,都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同,并在这种认同中获得精神寄托。因此,“意见领袖”的作用在高校民间舆论场中尤为重要。在学生群体中寻找并培养一批三观正确,积极向上的学生干部,在分散的舆论声音中形成一个正能量的文化流。
此外,高校可以针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议题设置,并引导学生喜欢的教师、专家学者等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开展广泛的交流与讨论,把“意见领袖”纳入主流媒体的舆论场,帮助学生对舆论事件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保障舆论导向无偏颇。
高校作为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建立专业的网络舆论平台,设立专门从事高校网络舆论的部门,及时建立起专业的网络舆论引导队伍,从日常引导、应急引导和预警机制三个方面管理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通过教育、培训、演练等方式提高高校宣传工作者的舆论危机意识,将引导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纳入到教学规范中,运用多种形式形成文化机制,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引导其学习、娱乐、交流等行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