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娟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18)
公共政策传播需要优化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具体来说,硬件环境方面需要重视公共政策信息编排、整合媒介力量以及培养理性受众等工作;软件方面则需要完善公共政策传播制度,构建公共政策传播良好互动模式,注重评价公共政策传播效果[1]。目前,一些地区公共政策传播中存在公共政策制定不够科学、传播效果不佳、传播渠道受限、信息传递失真、受众信息理解存在偏差以及传播媒介不平衡等问题,对此应遵循传播规律,增强受众公共政策传播意识,建立公共政策传播互动机制,改善公共政策传播条件,提高公共政策传播效果[2]。另外,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推出了大量农村公共政策,如农业税减免、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村合作医疗、义务教育和农机购置补贴等,这些农村公共政策虽然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机遇,但是传播效果不尽人意,因此采取相应对策改善传播效果,发挥政策应有作用[3]。
从2004年起,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政府颁布了大量有利于农村社会发展的公共政策,但是传播却不尽如人意,受文化素质影响,很多农民对农村公共政策的认知和解读能力较差,并没有完全理解并应用农村公共政策,导致公共政策实际应用效果不佳[4]。农村公共政策传播以组织传播为主,传统的“村小组会议”等已经逐渐消失,如果沿用传统传播模式,农村公共政策难以得到有效传播。另外,农村政策传播模式主要是单向线性传播及政府→媒体→公众,具体如图1所示。这种单向线性传播方法,使得信息发布者和传播目标受众之间缺乏互动性。
农村公共政策传播影响因素可概括为“5W”,即谁是传播主体、传播内容是什么、通过什么渠道进行传播、向谁传播;有什么传播效果[5]。
图1 农村政策单向线性传播模式
我国农村地区公共政策传播主体主要是依靠组织传播。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农村公共政策传播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不仅是农村公共政策制定者可以传播,其他利益相关者也可以传播。但是农村公共政策传播还是要求传播者具有较高专业性,能够认识到农村公共政策传播的重要性。
农村公共政策传播的内容主要包括农业税减免、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村合作医疗、义务教育和农机购置补贴等内容,如表1所示。农村公共政策传播的内容必须真实,贴近老百姓的信息需要。
表1 农村公共政策
传统的农村公共政策传播是以文件形式为主,但该方法传播效果并不理想。目前,我国农村传播媒介不断增加,报纸、电视、广播、会议以及互联网传媒都可以达到传播目的,且不同媒介对农村公共政策的传播效果也存在差异,因此,农村公共政策传播需要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
农村公共政策传播效果受农民群众的接受能力、接受意愿影响,但是传统农村公共政策传播往往是单方面传播,忽略了传播中受众的理解和认知能力,缺乏互动交流。因此,在后续公共政策传播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民众是否能够接受。
由于传播中受众目标观念或价值体系不同,传播效果也会不一样。以报刊、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具有独特的社会效果,深刻影响了受众目标对周围环境的知觉与印象。大众传媒在报道新闻和传达信息中,通常包含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进步与落后的价值判断,为社会行为形成起到示范效果。
农村公共政策传播模式及效果优化路径包括:建构社交媒体传播中的主体责任、创新农村公共政策传播机制、融合多种媒体传播、增强农村公共政策传播的互动性等。
农村公共政策传播中,为避免信息失真,需要明确农村公共政策传播的责任主体,社交媒体中的责任主体主要包括运营平台企业机构、持有观念的意见组织、具有专业属性的各类媒体以及具有监管责任的管理部门[6]。
农村公共政策传播是农村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因此,有必要创新农村公共政策传播机制,制定符合农村公共政策传播目标的机制,并建立完整的农村公共政策传播信息网络。
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传播媒介逐渐丰富,报纸、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媒体成为有效的传播渠道,因此,农村公共政策传播模式可以将传统媒体传播、自媒体传播与全媒体形式进行融合,满足农村读者需求,具体传播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农村公共政策传播融合多种媒体传播
随着互联网发展,大量自媒体产生,社交自媒体突破了专业性、技术性和经济条件等门槛,有利于政府与公众之间建立良性的互动机制,使农村公共政策信息传播更加灵活。所以,农村公共政策传播过程中应增强互动性,保证农民能够完全了解政策信息内容。
要想提升我国农村公共政策传播效果,必须要对农村公共政策传播影响因素加以分析,并根据影响因素优化传播模式,达到提升农村公共政策传播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