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利
“更加注重军民融合,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坚定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分别在三处不同的地方提到了“军民融合”,并将其与富国强军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国家战略蓝图中的极端重要性可见一斑。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部(以下简称“二部”)近年来牢牢把握国家发展战略,紧密围绕集团公司和二院 “十三五”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主动作为,充分发挥总体平台优势,践行国家“双创”战略,不断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迈出“走出去、请进来”发展步伐,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打造适应总体部发展的新型军民融合产业,形成了“政产学研用”共建的创新格局,稳固二部在国家军工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助推转型升级发展。
创新文化添动力 提升能力促发展
二部始终秉承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传承航天精神,经过59年的风雨发展历程,逐步演化形成了以使命、愿景、价值观为核心,以“全局、奉献,求实、创新,和谐、高效”总体精神为基础,以科研文化、创新文化、质量文化、人才文化、保密文化、安全文化、廉洁文化七项子文化为体现,涵盖时间维、母子维、内容维、对象维的企业文化四维文化体系,获国资委等上级机关的高度评价。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当今,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能够取得今天这样重大的成就,一切源于不断的创新,在创新中寻找机遇,在机遇中寻求创新。
创新文化是二部发展的根本动力。二部始终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创新文化理念,积极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健全符合总体特点的创新体系,并以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技术创新方式,将创新文化融入军民融合产业的每个部分,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有机融合,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持续提升创新能力,不断支撑二部军民融合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
“走出去、请进来” 开阔视野拓市场
作为传统的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单位,二部缺乏对民用市场用户需求的调研和了解,缺乏积极响应市场需求的营销团队和机制。在军民融合的时代趋势下,二部需要结合企业实际和外部资源,塑造既符合发展规律、又具有行业特色的创新体系。为此,二部迈出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步伐。
二部一方面不断强化职工解放思想、创新思维等的教育引导,带队与航空工业601所、东软集团等开展市场开拓、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全方位合作,力争产生“1+1>2”的积极效应;定期带队走访各试验基地、部队、航空企业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立联合实验室,强化客户关系;推动涵道无人机等项目与湖州等政府和企业对接,加强资本运作;持续开展15期航天青年创新“丝路”活动,到华为、百度等公司“取经”,开阔视野。2017年,二部还成功举办了首届“空天杯”全国先进飞行器创新大赛,旨在催生颠覆性创新技术及其应用,汇聚航天航空领域优秀人才,共谱空天防御事业新篇章。
除了“走出去”,二部还积极转变观念,通过“请进来”促全员转变观念,与装备发展部核动力专业组、中核动力研究院、中船重工719所等開展航天、核动力的“跨界”合作,开启仿真技术和信息化技术领域的共同发展。而为了改进提升武器装备质量,提升战斗力,二部党委主抓开展了6期军地技术交流论坛,邀请装备使用部队以讲课、座谈等方式与设计师面对面交流,促成设计与使用的深度融合。
践行“双创”战略 设立特区育创客
二部将“双创”当作一项事业,一方面积极落实集团和二院对“双创”的要求,牢牢把握“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创新与创业相结合”、“制造与服务相结合”的“三个结合”原则,广泛调动员工,尤其是青年骨干投身 “双创”。另一方面以企业发展战略为根基,明确传统优势领域和拓展行业的技术创新方向。重点瞄准无人机、微系统、智能自主等军民融合前沿领域,打造扁平化、自主化、市场化具有总体部特色的双创平台和创新特区;健全评价与激励机制,推进实施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技术成熟度与产品成熟度评价,完善创新投入长效机制、创新培育特区机制、协同创新开放机制等,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
针对创新项目在创意孵化、重点培育等不同阶段特点和需求,给与资金支持并保障研究室和项目负责人使用自主权;同时加强成果转化激励。对于经科技创新培育后,获得用户经费支撑,得到立项支持,项目经费扣除直接成本后的一定比例,作为转化绩效,奖励给项目团队,由项目负责人分配;对于科技创新项目支持条件无法满足此类项目需求,纳入创新特区项目进行管理。创新特区项目将成立核心研发团队,从事该项目产品研发与市场开拓,根据项目规模与市场前景,视情况确定自主投入额度。开辟了首个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二部创新特区项目,采取“一事一议”方式,从团队招募、经费支持、薪酬待遇等方面大胆创新管理模式,为二部创新产业发展建立更加开放灵活的政策环境。围绕集团公司和二院高度关注的重点发展领域,打破研究室的界限,以创意为牵引招募创新带头人和创客,期望达到为总体部孵化“三创新”成果和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打造创新活动阵地,建成二部“空天Space”创客空间,作为青年创客交流、开展创新工作的前沿阵地;开展创新经验分享,铺设创新成果展,大力宣传青年创新成果;积极组织创新沙龙,2016~2017年累计32个项目参加二院双创沙龙,18个项目入选二院创客银行;组织开展二部创客沙龙,接待团中央书记处汪鸿雁书记参加二部创客沙龙,体验二部青年创客产品,获得上级领导充分肯定。目前,二部开展的二十余个双创项目在集团公司“专有云”上线或进入二院创客银行。多个项目、创客脱颖而出。
其中,王俊波项目团队的“幻瞳科技及产品”目前已经处于产品孵化阶段,该项目参加了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梦想加速、创响航天”内部双创“孵化加速营”开营仪式暨首站路演活动,获得资产公司1200万元投资意向。何宇项目团队的“涵道式无人机”是由青年创新基金原始扶持的项目,由二院创客银行继续孵化,现在处于产品孵化阶段,已获得资产公司百万级投资意向。预计明年产品投入生产。“空间萝卜”攀爬翻越多功能清洁机器人“空间萝卜”项目目前处于原理样机阶段,亮相2017年宁波智博会,获得了今日头条等媒体的广泛关注。
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促进提质增效益
在灵活的市场环境下,二部需要进行管理创新,借助外力实现军用技术成果的转化,构建基于市场的反应机制,实践新型军民融合模式,并以此成为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的源动力,最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部就解决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 “卡脖子”问题,研究制定了提质增效管理工作方案,涵盖战略管理水平、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等十大核心问题,明确实施方案及预期效果、计划节点,给予专项预先承诺奖励,进一步激发全员活力。
为了高效激发军民融合技术创新活力和核心骨干的工作热情,二部试点多元化的管理模式。面向预研项目、创新项目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优化责权利匹配的动力机制,强化项目技术、质量、进度、成本等全维度管理;针对颠覆性创新项目,推行创新特区模式,公开招聘团队核心成员,批复专款资金支持研发等;围绕产品性质任务试行事业部制,如以集团综合保障技术中心运行为契机,加速研发综合保障系列化产品,组建售后服务保障事业部,探索产业链后端新模式和新机制。
同时,在航天科工集团公司首星 “天鲲一号”研制过程中,为了加快研制进度,二部想方设法地找人、找资源。“三顾茅庐”邀请国内卫星控制领域的专家为团队把关指导;打破传统研发模式,引进企业、科研院校参与研发,为团队打造一流研发智囊团;引进外部高层次成熟人才30余人,并给予破格选拔骨干人才的政策支持。为了充分调动团队积极性,确保任务按时完成,二部去年还出台了“100万元”定点的精准预先承诺专项奖励,极大地激发了团队的激情和干劲。此外,为了快速推动“虹云工程”,二部还在积极探索商业航天运行新体制、构建多层次资本渠道、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运营和支撑平台体系等,脑洞大开地进行“三创新”。
创新人才队伍 挖掘潜力添活力
长期以来,作为国家空天防御事业排头兵的二部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了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为党和国家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航天总体人才。而面对广阔而又相对陌生的军民融合市场,则亟需打造一批适合军民融合市场生态氛围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以此成为军民融合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的源动力,从而实现军民融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部党委始终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大力推进干部竞争性选拔、横向交流、主动退出、年轻干部多岗位锻炼等机制,新提拔干部竟争性选拔比例达100%;继续实践“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建骨干,把党建骨干培养成业务骨干”的成功做法,3年来共有21名业务骨干锻炼为党建骨干,20名党建骨干“变身”为业务骨干,真正使党务岗位成为锻炼干部、培养军民融合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渠道。同时,二部大力拓宽员工成长通道,首次将12名五星优秀青年助理列为中层后备培养;创新建立社聘/派遣职工转正制度,大幅调动工作积极性;创新出台职称量化评分制度,导向职工多出成果。
与此同时,二部还围绕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和二院高度关注的军民融合重点发展领域,打破研究室界限,以创意为牵引招募创新带头人和创客,期望达到为总体部孵化“三创新”成果和培养军民融合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并出台了《二部青年创新工作室管理办法》和《二部青年创新基金管理办法》等创新管理制度。特别是为了快速推动虹云工程,二部还在积极探索商业航天运行新体制、构建多层次资本渠道、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运营和支撑平台体系等,脑洞大开地进行“三创新”。
二部设置了“创新”青年助理,共挂牌成立了30个部级青创室、5个院级青创室、4个集团级青创室,形成创意48项,其中18项推荐进入二院创意沙龙,8项进入二院创意池。其中,智能制造、张奕群I control等5个青创室被集团公司认定挂牌。
此外,二部还积极开展“导师带徒”活动,请研究室主管创新的室领导辅导创客开展军民融合创新工作的研究,把方向、指道路。2017年有135對师傅与徒弟结为对子,2对师徒获得二院优秀导师带徒。可以说,一支蒸蒸日上、充满活力的复合型军民融合人才队伍在二部正逐渐发展壮大,择日展翅腾飞。
二部将进一步站在更高、更开放的视角来规划总体部军民融合的未来发展道路,营造更加浓厚的军民融合创新文化氛围,进一步探寻二部“军”与“民”相互融合与发展的“黄金分割点”,探索军工与非军工企业、制造业与服务业、航天与非航天领域的融合发展方式,构建军民兼容共赢的体制机制,以此推动转型升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