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在新媒体时代如何有效传播学术成果

2018-02-21 20:14姜春明
学报编辑论丛 2018年0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学术期刊

洪 鸥,国 荣,姜春明,王 宁



学术期刊在新媒体时代如何有效传播学术成果

洪 鸥1,国 荣2,姜春明1,王 宁1

(1.上海大学期刊社《先进制造进展》编辑部,上海 200444;2.《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西安 710061)

学术期刊是传播学术动态和学术成果的重要载体,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日益紧密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学术期刊为适应发展要求,应积极探索新的传播方式。本文对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现状进行调研,分析了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如何对学术成果进行有效传播进行探讨。

新媒体;学术期刊;学术成果;有效传播

新媒体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制作产品,并通过互联网及移动网络,为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媒体。随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兴起,移动端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微博、微信及应用客户端软件已成为受众接收信息的主要方式。据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人,超过全球普及率,其中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人,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1]。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新技术、新应用的推动,新媒体的传播渠道被拓宽,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和受众的联系更加紧密,新媒体对传播效率的提升已在时间、空间和形式等多方面展示出来,推动了独立媒体、参与式媒体、社会化媒体等丰富的传播形态的形成[2]。

在传统媒体时代,报纸和期刊上呈现的是图片和文字,广播传输给人们的是声音,电视呈现给人们的是影、音、图、文的综合体,但这些内容大多是提前专业制作的内容,与受众的互动仅仅限于热线。然而依托于数字技术与移动互联网,新媒体传播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的单一途径,而是多种技术和途径的融合。新媒体的采编可以利用原始素材,根据不同媒介传播的特点提炼、加工,全面融入影、音、图、文等多种多样,灵活生动的形式,而且可以即时生产、上传、传播,从而提升报道的质量和深度。而用户可以利用手机或互联网,通过微博、公众号评论等发表评论[3-4]。由此可见,新媒体的传播特征主要体现在传播手段数字化、传播方式移动化、传播载体多元化、传播途径融合化、传播效果社交化[5]。

学术期刊的核心优势是对学术信息源的近乎垄断的控制和长期的品牌效应。目前,由于学术期刊管理体制以及学术评价机制的影响,新媒体还无法与传统学术期刊争夺学术信息源,学术期刊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小于大众媒体,但在学者、学术信息、受众的学术传播链中,学术期刊如何顺应媒体融合的趋势,对学术成果进行有效传播是大势所趋。

1 学术期刊的媒体融合发展现状

传统媒体下的学术传播一般是:学者经过实验或推导论证,撰写研究报告,投稿到相关专业期刊或学术会议,经过同行双向匿名审稿后正式在学术期刊出版,或者结集成会议论文集或图书,然后由期刊或图书的发行渠道进入读者或图书馆馆藏以及各类数据库。这时若相关学者有兴趣参考该研究成果,可能在此基础上再深入研究而形成新的学术传播,于是科学创造便能源源不绝。

学术期刊的互联网转型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应用客户端软件APP)已成为新媒体代表的时代背景下,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具有营销成本低、定位精准、受众面广、传播力强等优点,因此学术期刊需要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优化学术期刊发行渠道及出版形式,扩大用户规模和受众范围,在移动媒体端引导用户进入数据库期刊内容下载页面,提高期刊的内容在数据库中的显示度,提升学术期刊影响力[6-8]。

经过几年的实践,各学术期刊意识到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性,融合出版有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但是正如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朱邦芬院士所述,我国学术期刊的融合发展这还停留在相对初始的阶段,学术期刊的发展滞后于科研水平的进步。存在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点:

(1) 推送内容单一。学术期刊的出版模式由以印刷版为中心转向以电子版为中心,但限于人力、物力等因素的影响,网页、微博及微信所呈现的内容基本上是印刷版内容的翻版。微信公众号阅读的特点就是“碎片化”,然而大部分学术期刊的公众号没有利用新媒体的特点,没有对印刷版的内容进行二次开发,信息类型多以学术性文章为主,专业性强,出版形式单一,增值服务少。

(2) 信息更新缓慢。大部分学术期刊网页、微博更新缓慢,很多学术期刊只是根据刊期把纸版内容上传到新媒体的平台,微信公众号的推送信息少。由于人力的短缺,一般学术期刊的新媒体信息维护由本编辑部的编辑兼职完成,并且目前学术期刊编辑部的工作中心还是侧重于纸版内容的策划,在新媒体平台的宣传策划力度不够。

(3) 互动性不强。许多学术期刊平台没有设置与用户互动交流的模块,只是单一地传播信息。有的公众号虽然设置了交流的模块,但没有设置相应的讨论话题,对用户在公众号的咨询和提问没有及时的回复。

(4) 用户黏性不够。学术期刊利用新媒体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利用受众率最高的媒介进行期刊推送,扩大社会影响。然而一些学术期刊虽然有了相应的数字化生产、传播工具,但是局限于自身的能力限制,不具备传播、发行、用户服务等经营能力,缺乏在宣传推广方面的研究,致使关注的用户很少,很难引起学术圈的关注,用户黏性不够。

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打破了学术期刊传统媒介的生态环境,对于学术期刊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国学术期刊利用新媒体创新服务的现状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9-11]。因此,广大从业人员亟须探讨怎样推动学术期刊出版形态创新及生产流程的不断变革。

2 措施与对策

在媒体融合时代新兴媒体在技术上具有优势,但是吸引受众的仍是优质、高附加值的内容。因此对于学术期刊而言,需要平衡纸版与新媒体之间工作重心的比重,突破传统纸媒静态版面的限制,根据新媒体的特点、受众的阅读习惯等重新加工、调整纸版内容。赋予学术成果更为全面、多维度的展现形式,如详细的实验视频、完整的数据等,甚至可以利用最新的增强现实技术(AR)来展示学术成果。

前文总结了学术期刊在新媒体时代的现状,并分析了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为了推进学术期刊在媒体融合时代快速发展并高效地推广学术成果,本文提出了学术期刊在新媒体融合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关键问题及应对措施,以实现学术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1) 内容为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竞争关键点就是内容的竞争,不管利用何种媒体进行传播,优质的内容始终是吸引读者最根本的动力,内容为王将处于越来越关键的位置。因此对于学术期刊而言,充分利用传统媒体严谨的策划选题、双向匿名审稿选择出的高品质、专业性的学术成果,从用户需求和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出发对这些内容进行解构、重组和再造,生产多种展现形式的产品,使受众能够按需快速地获取并理解学术期刊的出版内容,这是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

(2) 精准推送。在多媒体融合背景下,通过大数据整合分析软件对信息进行收集、深度挖掘和分析,对用户行为的累积进行有效判断,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的用户精准化地推送相关学术成果。并且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过刊中多篇共同主题的论文进行重组,之后通过相互关联或虚拟专辑的形式,精准、集中地推送给此研究方向的读者,提高科研人员检索的有效性。

(3) 增强与受众互动交流。不少学术期刊由于人员不足、技术缺失,创建的新媒体平台流于形式,没有从用户需求的角度来思考期刊如何媒体融合发展,与用户的互动交流很少。利用新媒体的强社交功能,在新媒体平台可以对读者关心的一些常见问题设置成自动回复,并开通文章的留言评论功能使读者之间也能对感兴趣的文章进行交流。稳固科研人员、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联系,定期推送相关领域的热点话题和研究方向,引导他们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地探究,提高读者的科学素养并培养潜在的作者群。同时利用新媒体的评论与转发功能,增强学术期刊与相关科研人员的互动交流,对于新媒体平台而言一条内容转发的次数越多说明其影响力越大,因此学术期刊可以组建用户群从而有效地利用新媒体的转发功能,推送热点话题使同行之间有效分享交流,扩大学术期刊的大众影响力。

(4) 与学术传播平台对接。由于我国学术期刊受体制和机制的影响,很多期刊都是孤军奋战,竞争力较弱,单刊的两微一端的新媒体平台受众少、关注度不高。然而我国的学术期刊绝大部分均与国内的清华知网、重庆维普、超星等学术出版商合作,英文期刊借船出海与大型科技出版商如Springer Nature、Elsevier、John Wiley、Taylor & Francis、SAGE等合作。这些国内外的出版集团均会给予合作的期刊建立一个主页用以介绍该刊并发布原文及相关信息,并且这些出版商均有产业化的新媒体发展模式,因此学术期刊可以和与自己合作的出版商联系,与期刊的新媒体平台对接,比如在主页加上相关链接或二维码。

(5) 与学科建设紧密衔接。学术期刊是发表最前沿学术成果的平台,是学术传播的重要渠道。有此优势及特点,学术期刊应该从单一的发表学术成果转向传播学术信息推进学术交流,例如以长摘要的形式简述最新的研究热点,以简短的句子介绍刊登文章的创新点或让作者录制视频介绍其文章等。与此同时学术期刊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参加相关学科的学术会议推广其新媒体平台,让更多的读者加以关注从而成为期刊的订阅者,增强用户的黏性度,提升学术期刊在学术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3 结束语

传统学术期刊主动开发学术新媒体,让媒体融合与新媒体成长同步进行。因为学术期刊核心的优势在于长期以来对学术信息和成果的控制以及产生的品牌效应,新媒体时代依旧以内容为王,传统学术期刊利用其优势,制定可行的、适合自身定位及发展的新媒体融合发展方案并加以实施,从而实现学术成果的最优化传播。

[1]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态统计报告[EB/OL].(2018-03-05) [2018-08-10].http:// 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803/t20180305_70249.html.

[2] 张耀铭.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关键与进路[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8(3):5-23.

[3] 李艳,陈鸿,朱美香,等.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发展及改革思路[J].科技与出版,2018(1):107-111.

[4] 焦宝.新媒体时代的学术期刊发展与学术传播平台重构[J].东岳论丛,37(10):61-66.

[5] 谢暄,蒋晓,何雨莲,等.“融”时代下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编辑发展策略[J].编辑学报,2017,29(3):218-221.

[6] 吉海涛,郭雨梅,郭晓亮.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机遇·挑战·对策[J].编辑学报,2015,27(3):412-415.

[7] 郭伟.学术期刊融合新媒体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J].编辑学报,2018,30(2):137-140.

[8] 肖骏,谢晓红,王淑华.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定位及其意义——从学术期刊与微信公众平台差异的视角分析[J].编辑学报,2017,29(3):275-277.

[9] 吉海涛,郭雨梅,郭晓亮,等.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发展新模式[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60-64.

[10] 赵文青,宗明刚.学术期刊微信传播效果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6):611-616.

[11] 程琴娟,闫琼.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4):380-383.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专项基金资助(CUJS2017-023)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学术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期刊问答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祝《导航定位与授时》学术期刊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