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先红
从专职化到专业化——地方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发展的突围之道
宋先红
(肇庆学院学报编辑部,广东 肇庆 526061)
针对地方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发展困境,提出了地方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化的对策。指出了地方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化的背景是学报的学术性和规范性的特点、科技的发展和学科的分化以及期刊编辑和传播的发展。阐述了地方学报编辑职业化的具体体现为:编辑专业意识、编辑专业能力和编辑专业精神。最后提出了地方高校学报如何实现编辑职业化的途径。
期刊编辑;地方高校学报;地方高校学报编辑;编辑职业化
地方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发展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局面。这具体体现在:①与校外重点大学学报和专业性期刊编辑同行相比,地方高校学报编辑因为所在刊物学术影响力不够大而“社会认可度不高,职业荣誉感不强”[1];②与本校内其他院系等部门相比,学报编辑部由于没有直接参与到学校的科研、教学和管理,因而地位边缘化,不能得到学校的足够重视;③从自身来讲,学报编辑工作是典型的“为他人做嫁衣”,虽然在学校青年教师科研起步阶段起着隐形培训师的角色,但角色认可度不强,而工作心力消耗大,社会性相对不强,因此很容易引起职业倦怠,是职业倦怠的十大高发人群之一[2]。另外,很多学报编辑都不是编辑专业出身,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从其他岗位转到编辑岗位上来的,出版流程、编辑实务、编辑理论等都要从头学起,这导致地方高校学报编辑开始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职业化的工作,而是学校众多岗位中的一份专职岗位。因此,从职业发展的角度上讲,地方学报编辑对当下工作的意义不确定,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很迷茫。在当前快速发展、积极进取的社会背景下,无论从个人发展还是单位发展来讲,这都不是一个理想的状态。为了改变这一困境,很多研究者提出了的解决方法:一方面,地方高校学报编辑要积极进行自身心态调试;另一方面,希望学校提供更好的工作、发展环境,以解决地方高校学报编辑的工作困境。但笔者认为,前者是一种对环境的消极适应和顺从,而后者则是被动地“等、靠、要”,其实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地方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发展困境。在此,我们认为地方高校学报编辑应该突破专职岗位的限制,走职业专业化的发展之道,提高自身的办刊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提高所在学报的学术影响力,才是主动地突破职业发展瓶颈的根本路径。
专业化就是专业的事由专业的人来做,具体是指一个普通的职业群体或个人在一段时期内,通过努力使自己的工作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对地方高校学报编辑而言,则是我们通过各种培训、学习,在学报编辑实务中努力使自己的编辑工作符合规范,提高自己现代化办刊能力,并通过提高学术评价能力和学术影响力等手段成为科技期刊编辑专门性人才,并将之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在专业化的要求下,地方高校学报编辑工作将获得这些特征:①不可替代性;②自律性;③兼顾了个人发展、单位发展和社会发展三者合一的要求。
学报是刊载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成果的期刊,“学术性是学报的生命线”[3]。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发展最大的特点是学科分支越来越多、分类越来越细,越来越多的新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应时而生,新的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和研究范式也不断出现。面对现代学科专业研究的发展,学报编辑如果不对自己责编的学科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和研究,那他对该学科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无法进行学报编辑工作中的专业稿件审读,也无法对自己所编栏目开展征稿、组稿工作,更无法和审稿专家、作者进行专业问题的交流和平等的对话,当然也谈不上为了学报特色栏目建设而进行热点问题追踪。因此,学报的学术性、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学科的分化决定了学报编辑工作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求学报编辑是某一学科的专家,远远超过了一般岗位对员工的职责要求。
学报作为出版物,它不仅有一般出版物的要素特点,而且有学术期刊特有的编辑规范化要求。一般出版物的要素已经在出版流程、出版法律法规和出版实务方面赋予了学报编辑的行业工作特点,而学术期刊特有的编辑规范性则随着期刊编辑工作和期刊传播的发展让学报编辑工作呈现出越来越多的专业性。
学术期刊是报道新发明和传播新的科研成果和科技理论的重要工具,便于交流和共享是其重要的特征。传播范围的扩大和传播方式的更新都对学术期刊的规范化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对报道、传播、交流、储存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要求越来越高,致使科技学术刊物对论文写作质量和刊物本身的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4]与一般期刊文章相比,学术期刊论文在格式上添加了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用于共享、交流的要素,而且为了与国际接轨,这些属于学术期刊特有的要素一直在随着期刊编辑和传播手段的变化在更新和修订,而且与学术期刊编辑相关的要素仍在不断增加,如DOI、ORCID、论文增强出版模式、多媒体融合出版模式等。学术期刊编辑总是最先感知这些变化并能熟练掌握这些要素的那群人。同时,在新媒体、新技术不断涌现的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也是那些最早运用新媒体、新技术进行学术传播的人群之一。这些都体现了学报编辑的专业性特点。
总之,“处在转型期的中国出版业日新月异,其产业化、市场化和数字化的综合发展趋势决定了编辑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必将大幅提升”[5],同时,职业化也是高素质新型编辑人才的显著特点,地方学报编辑要想彰显自己在单位和行业内的地位,提高职业幸福感,就必须走职业化的道路。
意识决定行为,地方高校学报编辑专业化首先体现在编辑的专业意识上。专业意识包括专业目标意识和专业角色意识,他们是地方高校学报编辑专业化的指明灯。
(1) 专业角色意识:从专职工作者到职业工作者。
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先有专职岗位,再来进行人才调配,我们每个人都遵循着“我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岗位角色意识。地方学报编辑岗位是地方高校众多部门岗位中的一个,因为学校的需要,我们才会被配置到这个工作职位上,没有什么特殊性可言,其他人也有可能会被调配到这个岗位上,我们也有可能有一天会被调到学校其他岗位上。因此,地方高校学报编辑只将角色定位为一个编辑专职工作者,就不可能意识到要为自己的工作做一个长远的打算和长期的规划,也不会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专业特长。
但是地方学报编辑如果具有职业编辑工作者的角色意识,首先就会对自身职业的特殊性产生身份认同,从而产生职业自豪感,进而在工作中也会用专业标准对待稿件的选用和评价,因而在专业培训、进修和科研中更具自觉性。职业身份认同、专业工作标准、学习自觉性是现代职业工作者的突出特征。
(2) 专业目标意识:从岗位目标到职业目标。
“目标意识指我们一旦通过目标定位或心理暗示让自己具有了某种意识或潜意识,就会对从事的事情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并在这些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把目标变成现实。”[6]如果仅仅将学报编辑作为地方高校一个部门岗位工作的话,我们的意识里就只有岗位目标,只需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责编任务就可以了,关注的就只有程序性的稿件编校和日常出版事宜。流程性的、毫无创新的工作是工作激情的最大杀手,编辑工作倦怠症也就随之而生了。
相反,如果我们将编辑当作我们的终生职业来做,我们就会有一个清晰的职业目标意识,而一个积极主动的、有清晰发展目标的专业工作者会清醒地认识到个人编辑职业发展与本单位期刊发展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首先,我们会自觉关心学报的发展,会对学报的办刊目的和未来发展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在工作中围绕学报的发展而努力。目前很多地方学报都在积极打造自己的特色栏目、想办法提升学报的影响力,其实这就是从单位角度体现的职业目标意识。其次,我们会为自己的职业发展确定一个合理的目标,并在此目标下做好我们的编辑工作。学报编辑应以学术性为导向来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这既契合了学报编辑的工作特征,也能使编辑工作超越日常的程序性,因而更具挑战性和创新性。
评价一个学报编辑是否专业首要的是看他的专业能力,而学报编辑的专业能力是由学报性质决定的。高校学报是学术性论文的汇编,所以学术性是它的生命,学报编辑的专业能力首先体现在他的学术能力上。编辑的学术能力不仅是学报编辑工作核心的能力,也是地方高校学报编辑与作者、审稿专家进行平等交流的基础,更是显示编辑岗位的特殊性、不可替代性以及学报编辑主体地位的重要特点。学报编辑学术能力包括学术评价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2个方面。学术评价能力主要是指学报编辑对稿件能够从选题和内容等方面作出独立的、基本的学术判断。这既要求学报编辑熟悉自己责编学科的研究热点和科研进展,还要学报编辑熟练掌握学术评价方法和和学术评价手段,同时学报编辑还要深谙学术写作方法和写作规范。
学术评价能力是从实践中来,除了多看多学,最好的办法是进行独立的学术研究,所以编辑的学术研究能力既是学报编辑专业性的体现,也是获得较高学术评价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不间断地进行学术研究,才能保持长久的学术敏感性,才能亲身体会作者稿件写作的艰辛过程。同时,学报编辑的学术研究也能促进编辑个人的学养成长,是编辑永葆学术青春的重要途径。因此,提倡编辑学者化是很有必要的[7],它是地方高校学报个人发展和专业化的重要体现。
如果单单强调学报编辑的学术能力,那他和一般的学者和研究者就没有两样了,所以要体现学报编辑的专业性,还要强调学报编辑的科技期刊编辑业务能力。科技期刊编辑业务能力是指学报编辑要熟练掌握与科技期刊出版相关的管理规定、编辑规范、出版流程、编辑技术、传播技术等,尤其重要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上述业务的内容特点以及期刊市场、期刊运营和管理办法一直在发展和变化,因此学报编辑的专业性也体现在其编辑业务能力的与时俱进上。一成不变、抱残守缺的学报编辑是无法被称为专业人才的,这是既无地理优势、又无行业优势的地方高校学报编辑尤其应该避免的。
因此,地方高校学报的专业能力是通过不断学习而获得的、建立在最新编辑业务能力和学术能力基础之上的一种复合能力,是专业人做专业事的能力。
地方高校学报编辑的专业性还体现在编辑的专业精神上。编辑专业精神是建立在编辑专业能力基础上的对学术规范、编辑职业道德的遵守和对编辑工作的热爱。学术规范是贯穿于学术研究过程中的学术引文规范、学术成果规范、学术评价规范和学术批评规范等[8]。与学报编辑相关的有学术引文规范、学术成果规范和学术评价规范,尤其是学术评价规范因为涉及论文的发表而与学报编辑职业道德规范高度相关。
目前学术期刊编辑职业道德建设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滥用编辑职权,不以质用稿,因人用稿,因名用稿,大搞学术霸权”和“缺乏诚信,弄虚作假,通过假造基金论文和假造博士身份和不当自引文献的手段提高期刊影响因子”[9-10],都是学术期刊编辑专业精神缺乏造成的。如果学报编辑仅仅将自己的工作看作是一个临时的专职岗位,就不会做自身职业上的长远规划和打算,就有可能出现滥用岗位职权的现象,也不会考虑所在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就有可能弄虚作假为期刊博得一个短期的“好名声”。如果编辑持有专业精神,他就会客观、公正、公平、公开地用学术的眼光对稿件进行合理评价,规范地处理稿件的引文和作者的研究成果,通过正当手段提高学报的质量,从而提升学报的影响力。
编辑的专业精神是以编辑专业能力为支撑,以学术规范和编辑职业道德为引导,以一种积极、正面的精神风貌出现的,它是我们地方学报编辑获得职业自豪感和自信力的源泉。
通俗地讲,地方学报编辑职业化指的是学报编辑转变意识,把原来的岗位工作当终生事业来做,这是时代的客观要求和编辑自身职业发展的主观要求的合一。编辑职业化既可以推动地方学报的发展,也可以促使编辑个人成长,从而使编辑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消除职业倦怠心理,获得职业幸福感。地方学报编辑要成功地从一个岗位工作者成为一个职业编辑,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1) 要有职业规划意识。地方学报编辑职业化过程是编辑对自身事业发展进行定位、规划和控制实施的过程。地方学报编辑首先要摒弃地方学报在校内和行业内的边缘地位带来的自卑心理,而要以现代工业社会职业人的心态对自己的编辑工作做一个职业规划:我们对学报的办刊有一个什么样的发展计划?为了这个计划我们该怎么做?我们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一个什么样的计划?为了这个计划我们又该怎么做?职业规划为我们的日常编辑工作设定了一个目标和标准,指导着我们编辑业务工作的开展和编辑职业道德的建设,是学报编辑职业化的特点和起点。
(2) 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包括地方学报在内的学术期刊以发表创新知识为主要办刊目的,同时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是学术期刊扩大自身影响、增强传播广度和深度的主要手段,因此,地方学报编辑的与时俱进是表现在学术研究、编辑技术、传播技术等多方面能力的提升之上的。不断地学习是编辑们在各方面与时俱进的唯一手段。学习方法有自学和接受培训等方式,学习内容则包括与学术期刊编辑相关的政策法规、学术进展、编辑新规范、编辑技术等。
(3) 要积极进行对外交流。内向性、封闭性、边缘化是制约地方高校学报和学报编辑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为了提升地方高校学报的办刊质量和加快地方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化进程,对外交流就显得格外重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外交流就是地方高校学报编辑学习和提升的最好途径。地方高校学报编辑的对外交流主要分为办刊交流和学术交流。这些对外交流一方面可以为我们提高办刊质量提供借鉴,另一方面可以丰富我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经验,铺平我们的职业成长之路。
[1] 何静,徐行.地方高校学报编辑的角色压力与职业倦怠[J].中州大学学报,2008,25(3):85.
[2] 何静.期刊编辑如何克服职业倦怠[J].中国出版,2007(6):36.
[3] 嵛璟.论高校学报编辑的专业化学者化[J].固原师专学报,1995(1):101.
[4] 李兴昌.科技论文的论文规范表达:写作与编辑(第2版):原版前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5] 田宏碧,张志强.试论模块化新编辑入职培训体系的建构[J].中国出版,2012(3):69.
[6] 郑姝.论高校社科学报编辑的学者型职业化素养[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3):86.
[7] 杨焕章.论学报编辑学者化的必要和可能[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6):107-111.
[8] 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S].2004.
[9] 乔瑞雪.编辑的职业道德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1,25(4):102-104.
[10] 史庆华.互联网时代编辑道德失范的新表现及对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1):138-140.
广东省高校学报研究会2016年科研立项(20160303);肇庆学院科研启动项目基金“肇庆学院学报发展研究”(611-612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