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国内化学学科与化学学术期刊协同发展

2018-02-21 20:14段为杰段桂花张淑敏
学报编辑论丛 2018年0期
关键词:刊物科技期刊学术期刊

段为杰,林 松,于 洋,段桂花,张淑敏



如何实现国内化学学科与化学学术期刊协同发展

段为杰,林 松,于 洋,段桂花,张淑敏

(吉林大学《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编辑部,长春 130012)

化学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对社会和国家的高速发展尤为重要。随着国家对化学学科发展的重视和科研经费的大力投入,国内化学家发表了很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术论文,但其中绝大部分论文都发表在国外刊物上,尤其是那些高被引作者的论文具有较高的价值,但这些作者对国内刊物的支持微乎其微。若国内化学界较为杰出的化学家每年都能在国内化学期刊发表一篇质量较好的论文,那么,对国内化学期刊的影响力的提升和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可想而知。

基金;学术论文;高被引;数据库;学术期刊;协同发展;论文流失

近几十年来,世界化学学科得到了迅速发展,国内的化学领域也是人才辈出[1]。截至2017年底,化学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2]前1%的国内大学和科研院所已达120余家,成为高被引作者的化学领域的科学家已达200余人。可见,在世界化学学科领域,国内化学家的国际影响力得到了逐年提升,在很多领域都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我国,评价一个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大多以发表的学术论文质量和数量为重要指标。大量化学学科的优秀论文在国外化学期刊的刊出极大促进了这些期刊影响因子的迅速提升,而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化学期刊往往会被忽视和冷落,导致其影响力逐渐下降。针对如此严峻形势,2015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五部委联合发文,发布《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3],鼓励国内科研工作者将优秀论文尽量刊发在国内期刊,但3年来,效果不够明显。国内化学期刊中,仅有几家在编委会的大力呼吁下取得了一定效果。至于能否得到相关化学工作者持之以恒的支持,尚未可知。况且,这几家国内化学期刊发表的优秀论文均为约稿,即大部分稿件不是作者主动投的。若能促使作者主动投稿,那么国内化学期刊必将获益匪浅!所以,探讨一下原因和解决措施还是很有意义的。尤其近两年国家针对大学提出的“双一流”建设计划[2],国内一些大学的化学学科被列为一流学科。建设一流化学学科,希望国内化学期刊也能得到迅速发展,实现国内化学学科与化学期刊的协同发展。

1 原因分析

众所周知,国内学术评价体系中,无论是教师评职称还是学生毕业,发表在国外SCI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比发表在国内影响因子较低期刊上的文章似乎更令人信服[4]。直接导致大量优秀学术论文涌向了国外刊物,造成了国外刊物发展越来越好,国内刊物却举步维艰的状况[5]。

一个完善的学术评价体系不但会促进学术界的良性发展,乃至对国家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我国的学术评价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提出且实行,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20世纪20年代就陆续展开了学术评价研究。故国外一些较为成熟的学术评价机制值得我们借鉴,如美国国家政府层面和社会学术团体两个层次的科研评价机构,澳大利亚的卓越评价体系等[6]。所以,国内相关部门或机构应对学术评价机制进行改革,如采用第三方学术评价机构。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对引进人才非常重视,很多高端人才回国参加工作。但是,国家出基金开展科研,学术论文却大多刊发在了国外科技期刊,给人一种学术论文流失的遗憾。有趣的是,作者自己发表的文章,作者所在单位还需花费大量资金购买回来才能使用。这不相当于一篇文献花了两份钱,资助部门出了基金资助作者开展研究,作者单位又出了资金购买文献,怎么感觉都有点不合适。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国外那些大出版商将由作者的科研成果组成的数据库出售给各个大学和科研院所,获得高额利润,而相关作者却没有丝毫受益。所以,不如将文章适当地投到国内期刊。

希望国内的科研工作者们不要只为了评职称,研究生不要只为了毕业,就不顾一切,唯SCI影响因子论。国内学术期刊的发展,同样需要大家。支援国内刊物,实现双赢,对作者和学术期刊都有益处。

2 应对措施

根据以上简短分析的国内学术期刊发展不利的部分原因,仅从国内化学期刊编辑的角度提出一些应对措施,希望能起到一些抛砖引玉的作用。

2.1 鼓励投稿、免除版面费

采取鼓励为主,奖励为辅的方法,向国内化学工作者极力宣传。利用开会、网络(邮件、微信[7]及QQ)和实地拜访等方式向相关作者介绍国内化学刊物的现状,分析国外刊物的不当之处及投国内刊物的有利之处,激发其投稿的欲望。

对优秀学术论文免除版面费,甚至对影响力较高的文章作者进行适当奖励,并在刊出后大力推送宣传其文章,引起国内外同行的注意和引用;同时,在文章刊出两年内定期向作者通报被引频次,若能得到国外优秀期刊的引用,及时告知作者,让其了解在国内刊物发表的文章也能被国外刊物引用。对优秀稿件,一切从速,各个环节均加速处理[8],从送审到online 45天内完成。这样,作者会感觉他们得到了极大尊重,再有稿件时,自然会想到我们国内学术刊物。这样,作者会逐渐改变对国内刊物的态度。

积极及时地关注优秀作者的科研动向,利用一切机会多和其进行交流。最好能和作者成为朋友,至少达到较熟悉,且留下个好印象的目的。这样,即使他们不能及时投稿,一旦有急于发表的且质量较好的稿件,我们刊物会比其他刊物优先得到这个稿件。转变作者投稿的态度,从被动到主动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耐心地积极争取每一个,积少成多,随着优秀稿源的逐渐增多,刊物影响力的提升也就水到渠成了。

2.2 鼓励及奖励引用

引导作者向其他刊物投稿,尤其是向国外刊物投稿时,引用国内刊物发表的文章。其实,很多学术期刊编辑部都遇到过此类情况,建议作者他引时,作者并未当面拒绝,但是真正有效的引用却很难实施。不知何种原因,也许是认为引用国内刊物的文章会多少影响其论文质量的档次,总是不愿引用。笔者曾经找了一些较为熟悉的作者,尝试让他们向国外期刊投稿时引用我刊文献,并提供了一些相关文章,但是,事与愿违,反馈回来的结果是第一作者不愿引用。曾经有位教授给学生建议,如果国内刊物的文章对你的确有帮助,那就应该引用;若无帮助,不能强求。不过,就是有帮助的,也未被引用。可见,在学术论文的他引方面,也需转变作者对国内刊物的态度。鼓励无效果,采取适当奖励的方式。奖励不宜多,主要还是改变作者的看法,和他们交朋友,达到变被动引用为主动引用的目的。

2.3 挖掘审者和作者的潜力

国内化学领域的很多专家虽然不向我刊投稿或投稿较少,但他们给我刊审稿。针对审稿专家要挖掘其潜力,和审者处好关系,鼓励他们适当向同行介绍我们刊物,向我们推荐审者。再者,审者也有可能变成作者,谁都有可能遇到急于发表的稿件,他们自然就会向我刊投稿。而投稿质量较好的作者,可以适当选取录用为审者。他们既投稿又审稿,才会为刊物的发展及影响力的提升贡献力量。如此,他们会尽心尽力,作为作者投了稿件,希望尽快得到审理结果;作为审者,邀请其审理稿件,自然也不会太慢。

总之,审者和作者身份可以是相互的[8],也可以是独立的。鼓励他们主动投稿,鼓励他们引用国内刊物的文章,也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2.4 利用社交媒体推送专访

精心选取化学领域的杰出专家,约定对其进行专访。主要介绍其反响较好的科研成果。充分准备相关素材,如重要科研成果的研发历程、投国外高刊的经验以及带研究团队的经验[9],这些都是取得较好科研成果的要素。将专访推送到网站、领英、微博及微信公众号,应该能得到较好的效果。再向该专家约稿,或激发其主动投稿,都将成为现实。

3 结束语

通过对国外化学期刊和国内化学期刊的比较,分析了国内化学期刊发展不顺的部分原因,探讨了一些应对措施,希望能唤醒国内化学界的支持国内期刊的觉悟!也期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导出更好的良策,探索到适合国内期刊发展的道路。借着化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契机,实现国内化学学科与化学期刊的协同发展。

[1] 房喻.化学学科发展与化学教育:挑战与机遇[J].中国大学教学,2009(9):13-15.

[2] 刘勇.“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ESI学科建设的内容与策略[J].图书情报工作,2017(9):53-58.

[3]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EB/OL].[2015-11-03]. http://www.cast.org.cn/n200556/n200925/n200950/c359732/content.html.

[4] 刘雪立.全球性SCI现象和影响因子崇拜[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185-190.

[5] 王婧,刘志强,张芳英.2016年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状况[J].科技与出版,2017(2):34-38.

[6] 吴凡洁,张海娜.国外学术评价体系浅析及启示[J].科技传播,2018(16):171-172.

[7] 武文颖,李丹珉,洪晓楠.学术期刊微信推送文章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4): 326-331.

[8] 段为杰,段桂花,于洋,等.如何提高审稿效率而保持科技期刊的竞争力[J].编辑学报,2017(增刊1):95-96.

[9] 单明霞.高校学报研究生作者群培养策略——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为例[M]//学报编辑论丛(2017).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7:436-438.

猜你喜欢
刊物科技期刊学术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刊物贺词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系列刊物介绍
行业刊物介绍(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