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大电影剧本创作要素新解读

2018-02-21 23:51:22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6期
关键词:热点创作

李 敏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4年,爱奇艺首次提出网络大电影的概念和标准,随后网络大电影迎来爆发式发展。网络大电影是和院线电影区分明显的一种“新型电影类型”,它的定义标准为:投资五十万到三、四百万之间,时长超过60分钟,没有特别大的造景,制作、拍摄、周期相对也短,核心是故事。所谓“网络大电影”就是主要选择在互联网上发行的电影,又称为“微电影+”。

网络大电影从出现到井喷再到政府将网大列入审查制度之内,伴随着观众对观影质量需求的不断上升,不断引发网络大电影从业者的一系列思考和探索。“怎样的片子符合市场热点,能更容易吸引观众或投资?”经过对网络电影剧本的创作实践和与主创团队的探讨研究,对网络大电影怎样能吸引到观众,本文作者将根据考察结果和实践经历得出结论,形成本文论点,希望对网络大电影发展有一些意义和价值。

1 网络大电影的前6分钟要素

“叙事既是对现实世界一种态度的反映,同时,更是对人的存在,更确切地说,是对人的精神存在的一种‘发现’”。

网络大电影剧本创作有个不成文的“潜规则”——前6分钟一定要精彩、吸引人。其实,不止是网络大电影,院线电影甚至是电视连续剧的开端都力求要立悬念,吸引观众。

由于网络大电影属于快销模式,只有一眼抓住观众才能获得点击量,所以,前6分钟对于网大而言至关重要。也正因为这种“传统”的固定思维,导致网络大电影剧本质量低下。通常甲方和播放平台只是要一个精彩的故事,而这是一个“有关什么”的精彩故事,则不在首要考虑范围内。从叙事角度来说,二者是完全不同的表达。网络大电影作为时代发展产生的新型传播与交流载体,更应承担起表达思想、传递情感的责任。

本文作者于2017年创作的网络大电影《囧探校花》,在剧本创作中,开头6分钟是修改最多的部分,从最初按事件发展顺序叙事到直接抛出悬念再引出事件,情节的不断改变带来的是全剧逻辑发展的一种隐藏的不稳定性。抖开一个包袱的同时它所带来的负辐射效应,在整个剧的“精彩”程度面前,便自动忽略不计,造成失误而不去填堵,带来的是观众对影片的褒贬不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观众观看影片的出发点和预期获得情感程度的不同,直接反映在对影片的包容程度上。网大电影发展之初在电影的叙事和内容方面没有深入研究,更多地是作为娱乐和解压的效果预设。

如同2G运行内存的手机带不动大型消耗游戏,手机持有者自然不会再有更多期待,观念印象一旦形成,期待度便会降低,但降低期待不代表没有期待。网大电影发展至今已有4年,观众不可能对如4年前的内容抱有如初的耐心,突破局限,不断向前才能赢得观众。而至关重要的是对创作观念的突破,前6分钟要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为了精彩而去创造精彩只会失去本来的精彩。

2 热点和IP效应链

在与甲方沟通的过程中,谈及最多的不是创意与灵感,而是“我想做成《XXX》那样的电影,我欣赏《YYY》的台词风格,我喜欢《AAA》女主的性格”,我想、我欣赏、我喜欢这三个主语性名词,断送了无数“不可能”。

热点和IP带来的可观效益,使资本商对此类投资的兴趣浓厚,于是,市场上的作品出现严重同质化,作品类型单一、内容陈旧,阻碍市场进一步向前发展。投资热点、力捧IP,是为承担小风险而获得大收益,而在风险小的背后,最初对“不可能”的探索才是真正值得链接的。

网大电影除跟随热点、接近IP外,在内容创作方面还要求“新奇”,有新奇的情节、新奇的角色。在“猎奇性”思维导向下,网大电影中出现很多“出奇制胜”的剧情,生活中“狗咬人”这种普遍发生的常见事件不在构成叙事情节的范围内,而“人咬狗”这种有违常规、不合正常逻辑的事件,往往符合网大电影所追求的“新奇”。这种思维模式忽视了对“存在的可能性”的更多人文关照,除带给观看者一时娱乐性的新奇和满足外,并不能给观众带来某种替代性的满足及想象。

在进行热点和IP创作的前期,甲方和投资商予以作品的自我期待与观众对作品的社会期待往往有所不同。创作、制作一方所期待的不仅是作品成功上线,在点击量和话题传播上更应达到使投资获得收益的界限,点击量尚且可以凭借预告片、前6分钟的免费观看获得,但话题、口碑则来自完整的剧情。观众基于对预告片和前6分钟的好奇而产生期待,继而观看正片,正片的剧情发展、人物设定若满足观众对影片的预期,则会达到影片制作方和观众共同满足的双赢。通常情况下,观众在获得某种需要的同时,又会将目标指向更高一阶的需求。这一过程中,伴随的是观众对网络电影更高的期待与要求。此时,对于影片投资商和制作方来说,对作品的自我期待应随观众“口味”不断提升,才能使网大电影的生命力鲜活。

网大电影自身的目标定位所带来的局限性,使从业者应更多关注网大电影的故事本身,从核心入手,才能真正突破。构成一个完整故事的“最基本事件”包括:前史与存在状态、卷入性事件、发酵性事件、对峙性事件、不可逆事件、结局事件等,每一类事件在构成完整故事层面都必不可少,是剧本创作过程中时刻谨记的规律。但随着时代、观众的不断前进,这种逻辑的、理性的因果关系式发展模式,应更多地对人的存在、人的精神状态及其可能性投入关注和研究,构成一种更真实的表述。

作为剧本创作者,编剧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在目前的市场语境下,只有少数已成功的“一线编剧”,才拥有对剧本创作的话语权,大部分编剧尤其是新手编剧,在创作中处于被动一方。剧情走向、情节安排、人物性格等如何安排,取决于各方面的因素,编剧并不能完全自主地按照逻辑来创作。这就使很多从业者对创作这一事情产生懈怠情绪,用十分力和五分力做一件事情,得到的效果是不同的。

叙事必然要有逻辑,叙事进程中的“不稳定性”与“叙事判断”,始终要从叙事本身生发出,作为外部“观赏者”,应提出建设性意见,增强叙事的逻辑性。但情节悬念的产生应更多来自创作者本人在创作过程中与创作内容产生的默契和共鸣。就当下而言,给予编剧创作者适当的创作空间和创作自主权,是可以推进网大电影整体发展的重要手段。

综上,对于网大电影面临的困境和瓶颈,需要网大电影链条上的从业者更积极地应对,改变固有思维模式,提高网大自身定位。不让资本利益绑架创意,创作出属于网大电影的新IP,从自身找热点、从社会和书本知识中汲取营养,不断探索、求真、求实。

猜你喜欢
热点创作
咱也过回『创作』瘾
热点
《如诗如画》创作谈
热点
车迷(2019年10期)2019-06-24 05:43:28
《一墙之隔》创作谈
结合热点做演讲
快乐语文(2018年7期)2018-05-25 02:32:00
创作随笔
文艺论坛(2016年23期)2016-02-28 09:24:07
创作心得
小说月刊(2014年1期)2014-04-23 09:00:04
热点
中国记者(2014年9期)2014-03-01 01:44:23
热点
中国记者(2014年7期)2014-03-01 01: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