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电影中如何表现中华传统文化元素

2018-02-21 22:28何思鹏许舒婷胡垂立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21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何思鹏 许舒婷 胡垂立

(作者单位:广州工商学院)

电影作为19世纪美国上流社会的娱乐文化产物,两百多年来,在人们叙述故事、记录重要事件、传播文化艺术等事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从一开始的黑白无声视觉滞留技术,到彩色有声的光学胶带打孔牵引法,到现在的立体声立体影像电子记录技术,甚至现今还有环幕、球幕、水幕、3D、4D等播放形式供人们选择。人类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让电影更生动、更真实、更绚丽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而文化的变革促进了微电影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流逝,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传统文化就像过期食品,正被悄然排斥。现在的社会评价一部电影的好坏是根据票房和评分,许多电影人一味地追求票房,追求评分名誉,在比较容易吸引当代年轻人眼球的商业片上狠下功夫,没有深刻挖掘传统文化的毅力和精神,现在的一些当红明星也是喜欢挑一些青春商业片来拍,这也渐渐让现在的观众觉得传统文化片枯燥无味,渐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片失去了市场。反观外国观众却很欣赏中国功夫,成龙、李连杰在好莱坞的电影表现力让很多外国观众拍手称赞;先人孔子,也被美国评为四大思想家之一,论语学院遍布世界各地,中华传统礼行天下;外国的电影中也时常出现唐人街等中国元素的场景。这证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还是受人欢迎的有市场的,只要我们勇于发掘、敢于表现、善于制作。因此,中华传统文化在电影中的传承需要每个电影人的努力。

其实,微电影这个名词极具中国特色,也非常直观地突显了微电影的特点,微而精美,想要在十几分钟甚至十分钟以内表达好一个完整的故事看似简单,其实这其中的手法和技巧有很多讲究之处。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一个完整的优秀剧本,然后按照策划组建团队,导演、演员、摄像、后期等各个环节不可或缺,相互协调,最终组成一部影片。

1 剧本是一部微电影的基石,剧本的质量决定了微电影的质量

优秀的剧本,不仅仅只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叙述,其中还包括渲染气氛的环境、剖析剧情的旁白、饱满的人物形象、动作、独白和对话等细节的描绘。

从故事的组成来看,我们可以抓准被当下社会逐渐淡忘的中华传统美德,时代发展之快,一些略显麻烦的传统规矩就容易被打破,在电影中,可以把这些元素当成故事背景,或者在故事的某一个部分衔接中侧面突出。如《十二生肖》、《百鸟朝凤》、《霸王别姬》等优秀电影,均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背景,所衍生的一系列剧情,从中凸显中华文化之优秀,以达到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2 演员的表现手法

在台词设计方面,不妨多加一些成语、典故,歇后语等中华传统元素和敬称、致敬、答谢等文字语言。一方面,可以加强故事的文化底蕴,让对白显得不那么单调,更显层次感丰富感;另一方面,可以让观众在观影后能引起对传统文化的思考,让一些美好的传统故事牢记于心。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也强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培养观众的思维形态,形成一种大众公认的优秀文化便于大众学习与践行,在总体上将中华民族的道德与文明水平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上。

演员的肢体语言也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在电影还不能音画同步的时候,大师卓别林教科书式的肢体语言表演堪称经典,许多人对卓别林的电影评价是无声胜有声,这足以说明演员的肢体语言是多么重要,一个微小的动作,足以引发观众对剧情走向的猜测,肢体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无声台词。演员在表演的时候,可以利用动作小细节凸显中华传统美德,例如拜揖、礼让等能让人感受到尊敬的肢体动作,这些小而美的动作不仅能引起成年观众的共鸣,对于小观众也能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毕竟文明礼仪的意识要从小开始形成。

3 道服化的重要性

拍摄微电影,很多时候需要借助道具才能更好地表达出导演想要的效果。比如场景的布置,我们有很多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四合院、围龙屋,又或者是寺庙、祠堂,这些建筑,现在看来还是有十足的美感,很多国外的大片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我们中国特色古建筑的场景,许许多多外国的土豪在建造自己豪宅的时候,也都引入了我们中式庭院的风格,低调而不失高雅。如我们所热爱的电影《功夫熊猫》,在选材上,采取了大量的中华元素,其中就包括了中国古代建筑—徽派建筑。

在电影中我们还可以加进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场景,比如毛笔书法、繁体字、对联、中国节日等,现在很多人家里面都已经不贴对联了,许多人家的孩子长大了也常年在外地工作,很多节日过得也越来越没有味道,我们可以让这些陪伴我们许多年但又渐渐被人们忘却的优秀传统艺术文化悄然回归,回到大众的生活中来。

4 影片的后期剪辑

影片拍摄完成,后期剪辑也是一项大工程。在剧情走向的过程中,加入一些渲染感情色彩的传统文化背景元素,背景音乐在烘托气氛层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推动剧情的走向、揭示感情和深化主题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给观众更好的观影体验。如:用二胡烘托出悲伤的氛围、用琵琶古筝代表安宁静谧的环境或演员的心情、用鼓声钟声渲染紧张刺激的氛围等。

5 结语

文化从来都不是能靠少数人就能传承下去的,这需要全民参与,如果知道的人越来越少,注定会被取代,就像老式的杆秤正在慢慢被电子秤取代,表演皮影戏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手工打铁磨刀因为效率低而被机器所替代,传承千年的陶瓷工艺因为很难养家糊口找不到年轻人接班。当这些中华传统艺术、工艺,文化即将消失的时候,唏嘘的不仅是最后的那位匠人,更应唏嘘的是我们中华儿女,是全人类。所以,作为新时代的媒体人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到大家的眼前,以进步的更好的姿态让现在的人们欣赏这些文化,让大众形成一种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让文化不断地传承下去,源远流长。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