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鹏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发展道路和取向伴随政治社会经济变革而不断调整;与之相伴而生的教育口号,见证了中国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强盛,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国家的教育意志以及教育实践,折射了中国教育发展的变革和升华。现有研究或从活动史、制度史的角度进行宏大叙事,或从政策变革、制度调整的角度进行中观分析,但较少从微观层面,基于具体教育现象,进行深度分析和细致阐释。教育口号,尽管能够以小见大、见微知卓,但其实是属于具体的教育现象、微观的教育事实,因此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教育口号进行历史梳理与现实反思的著述并不多。从教育发展观的视角,研究教育口号产生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反思教育口号的作用影响、实践意义,审视教育口号所蕴含的精神特征、人文价值,探析教育口号表达出的思想观念、教育理念,对于准确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政策及实践,深刻了解现实的、正在迅速变化的中国,显然是非常必要的。
所谓教育口号,是指“为实现一定教育目的、完成一定教育任务而提出的,反映一定教育思想、内容与方法,具有纲领性和宣传鼓动作用的简短语句。”a程斯辉、李中伟:《教育口号的理性审视》,《中国德育》2012年第14期。教育发展观是关系教育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反映的是教育主客体之间的需求取向,主要包含国家理念层面的价值观、教育理论层面的目的观和教育实践场面的育人观三个维度。教育发展观决定了教育发展的道路、模式、战略和内容,对教育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教育口号与教育发展观之间,是一种显隐、主次、表内的关系。由于表述简洁、宣传能力强、思想影响深,教育口号往往作为教育发展观的表征和浓缩,在不同时代都能发挥着特殊而强大的作用。优秀、贴切的教育口号,往往蕴藏着丰富的智慧和无穷的价值。诚如毛泽东所言:“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b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86页。教育口号通过“可感觉”“能理解”的方式,传递教育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和价值旨趣。反之,如果教育口号的语境、用词、取向等呈现非理性、非科学性、非客观性的异化特征,与所蕴含的教育发展观不匹配,则不但难以起到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的宣传和强化效果,反而会离散教育发展主题,误导教育发展价值取向,损害教育发展成果。教育口号的设计和推广,要以教育发展观为内核,体现主客体需要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育口号依附于教育发展观的内在属性,决定了其嬗变逻辑与教育发展历程的完全契合。因之,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近70年教育发展历程进行合理分期,突出教育发展观在不同时代的重大变革,是全面考察教育口号嬗变历史的必然前提。有学者基于政治和社会形态的传统教育史分期法,将1949—1989年的40年划分为1949—1956、1957—1965、1966—1976和1976年10月—1989年四个阶段,a郭笙:《新中国教育40年》,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45页。或者分为四大转折期: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从实现教育为阶级斗争服务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转变、从为计划经济服务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转变、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的转变;b方晓东:《新中国60年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中国教育报》2009年11月3日第4版。也有官方文献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37年划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7年、“文化大革命”10年和改革开放以来的10年三大阶段,c《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编:《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第1-23页。或者细分为五个阶段:对旧教育的接管改造、1958年的教育革命、教育事业的调整、“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学校教育和新时期的教育改革。d李鑫华:《新中国教育四十年历史分期之我见》,《〈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暨中国教育史研究六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教育史研究》编辑部,2009年9月。美国教育学家卡扎米亚斯指出,“所有社会,在民族危机和重大事变时期之后,都有过重大教育改组的尝试”。e[美]卡扎米亚斯:《教育的传统与变革》,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231-232页。以政治和社会形态变革作为教育分期的依据未尝不可,但教育发展有其独立的内在逻辑,仅凭外部影响因素变化对教育发展历程进行粗暴切割,难以凸现教育发展的连续性、完整性和规律性。本文结合教育外部制约因素和内部生成因素,以政治社会经济重大变迁为时间坐标,以教育发展观变革为历史主线,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教育发展史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7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三个阶段,以探析教育口号嬗变的具体表征和内隐逻辑。
这一时期我国政治和经济体制的最大特征是按照苏联模式或计划经济模式进行革旧建新,具体来说,又分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探索期(1949—1956)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基创业期(1956—1966)两个节点。由于国家政治和经济建设任务的高度集中化,反映在教育口号上,也呈现出浓重的政治色彩。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探索期(1949—1956):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国家面临急迫恢复和发展文化教育的重任。早在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个根本大法《共同纲领》,即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的性质、任务做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在这一时期,教育部门一直在贯彻毛泽东的人民教育思想,一方面接收、改造旧教育,一方面借鉴老解放区的经验、“以俄为师”建设新教育,并注意招收工农群众及其子女入学。“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重要的教育口号,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传播。这个时期是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期,虽然短暂,但历史证明,这是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一个成功的发展时期。f胡鞍钢:《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94页。这一时期的教育口号,还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定要扫除文盲”“健康第一,学习第二”“教育工农化”“国民体育”等。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奠基创业期(1956—1966):三育并重,又红又专。g《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09 页。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1958年8月13日,毛泽东在视察天津大学时指出,高等学校应抓住的三个东西之一就是“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认为“以后要学校办工厂,工厂办学校”“教师也要参加劳动,不能光动嘴,不动手”。h《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年,第67页。中共中央于1961年和1963年分别颁发的高教60条、中教50条和小教40条中,明确规定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强调三育并重,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要联系实际、知识分子要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有效纠正了教育领域“左”倾思想的影响,稳定了教学秩序,提高了教育质量,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教育事业。“三育并重”的教育方针确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的根本使命,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固化为中国教育的经典口号。这是一个特殊的教育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口号很多,如“向雷锋同志学习”“教育要为工农兵服务”“教育工农化”“把心交给党,把知识还给人民”等。
从1966年开始,全国高等学校停止按计划招生6年,全国停止研究生招生12年,直接造成了人才培养上的青黄不接。从1970年开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学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那时,“人民送我上大学,我上大学为人民”成了家喻户晓的教育口号,凸显了极“左”路线下的教育生态。“文革”10年,也是“教育大革命”的10年,教育丧失了自身的主体性和独立价值,最终导致了教育崩溃。这一时期的教育口号,大都是围绕“教育要革命”为主题。
改革开放是中国当代发展的一次历史性转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围绕中国特色和国际水平两个主题,以高等教育大众化为分水岭,呈现出两个各具特色的发展态势,其教育口号亦高度契合这一发展轨迹。
1.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前(1976—2002):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文革”结束后,教育几乎处于瘫痪状态。1977年邓小平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与此同时,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开创了我国自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和1919年的五四运动之后的第二次思想启蒙运动。1983年,邓小平首次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此,“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影响当代中国人思维最重要的理念之一,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家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了素质教育。1994年,中共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加强“素质教育”的要求:“增加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199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实施素质教育的浪潮在我国形成。2000年,国务院又强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和中心。与“素质教育”相关的口号还有“素质教育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教育要为提高全民族素质而努力”“要积极、稳妥、扎实地开展‘普九’工作”等等,这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口号的延伸。
2.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2002—现在):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b瞿振元:《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人民日报》2014年9月10日第7版。进入21 世纪,我国在强调教育对国家、社会发展全局意义的同时,将重心转移到了“民生”“民族”层面,“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生本教育”成为了新世纪教育改革的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和强调素质教育的基础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对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目标、新思想、新方略。在教育的本质要求上,强调“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在教育的道路选择上,提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在教育的根本任务上,“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在教师观的内涵上,明确“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教育的终极诉求上,要求“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教育的根本出路上,坚持“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在教育的不断创新上,提出“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在教育的国际视野上,号召“扩大教育对外开放”。这些重要思想正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所在,丰富、完善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教育理论。c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新发展》,《教育研究》2017年第4期。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更好”“更公平”“中国特色”“世界水平”,这是习近平教育思想的关键词。教育战线坚定不移把习近平教育思想贯穿教育综合改革全过程,蹄疾步稳地把教育综合改革推向前进,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取得明显成效。教育综合改革产生了一系列耳熟能详的教育口号,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为代表。
时间和空间维度下的中国教育发展价值观、目的观和育人观的内涵变化,不仅折射出中国特色的民族基因,也暗合教育内部发展因素和外部发展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普遍规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巩固新政权成为头等大事,一切社会领域以此为纲,“教育要为工农服务”“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服务”是这一宗旨的直接体现。即使是“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经济取向,以及“提高工农的整体素质”的人本取向,也是从发展经济、培养接班人,以便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政治的角度出发。这种“政治至上”的价值取向,随后有所缓冲,教育的本体价值有所彰显,提出了“三育并重”的教育口号。“德智体全面发展”理论源自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教育就是要关注学生的整个世界,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但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的终极追求,把它作为教育的本体价值来追求,在当时来说,显然是操之过急的。但所隐含的“人民为本”“教育机会均等”“普及教育”的理念,为第三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理念的复苏留下了火种。改革开放后,随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地位的重新确立,人的地位的不断提高,教育口号也逐渐成为较少粘附政治因素、工具性价值、附加目的的口号,与学生自身和教育发展规律产生了更为密切的联系。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终于回归到教育对象的本身,即要培养真正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教育走向了知识化与专业化。这些教育口号的演变,体现了教育发展从“政治至上”到 “三育并举”,再到“五育并举”的价值纠偏与螺旋递进,是对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价值的一种“回归”,昭示了中国教育发展到21世纪的历史必然性,即教育回归客观,回归本体,回归自然,为幸福人生奠基,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相对于过去仅仅是强调教育为政治服务、为国家发展和建设服务,无疑是认识上的飞跃。
无论是教育的政治功能,或是教育的经济功能,都属于教育的社会功能,在取向上都属教育的社会本位论, 都强调教育的外部主导论。a郭建如:《审视我国的教育发展观:基于社会学的视角》,《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6期。长期以来,我国奉行“社会本位”的教育观而不是“立德树人”的教育观,过于强调教育的共性和社会功能,忽视了教育的个性和基本功能,在教育的管理和发展动力上存在着外部力量居支配地位的现象,对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自主性尊重不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注重发挥教育社会改造功能,努力改造旧社会并建立新社会。1950年《人民日报》就刊文指出教育要“树立起为工农服务的信心”,“新教育的内容必须是彻底民族的,科学的,真正的大众的;各级学校和一切教育机构应该根据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标准,严肃认真地审查自己的教育内容,坚决稳步地改造教学的内容,创造新的教育内容。”b傅彬然:《推荐〈人民教育月刊〉 》,《人民日报》1950年5月17日第5版。对知识分子的定位,也附属于工人阶段,“知识分子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阶级,他们必须依附于一定的社会阶级并为其服务。在封建社会有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在资本主义社会有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社会,就要有工人阶级的知识分子。今天我国的知识分子,能够为最大多数人民服务,为巩固和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这是过去历代知识分子所不可能从事的最崇高的事业。”c刘远民:《中国青年报社论 我们的口号是:又“红”又“专”》,《人民日报》1957年11月1日第2版。随后,又强调教育的经济价值,教育产业化、高校扩招,都是将教育当作提振经济的杠杆工具,把人当成一个产品来培养,完全忽视了人的内在成长需要。新世纪过后,“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受到重视,“生本教育”理念即是代表。这是“以教师激励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手段,以精心设计的学生主体活动为形式,以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d吴世勇:《从教育口号看建国以来的教育价值取向》,《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其最大的特征,就是以人为核心,以释放每个人的潜能、实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的。但这种完全注重个体内在发展的目的观,又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导致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党的十八大以来,培养兼具德性和智性、个人和社会, “使人之成人并成有用之人”的教育发展目的观终成主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e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第1版。“立德树人”的思想主张不仅揭示了教育的本质特征,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任务,而且从素质构成、目标、内容指向、实现方式等方面拓展和延伸了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丰富、完善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内涵。
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围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毛泽东在全党、全国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他在实践中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理论体系,明确阐释了教育事业发展中的根本问题,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其中,“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校办工厂,工厂办学校”“教师也要参加劳动,不能光动嘴不动手”等,体现了“怎样培育人”的育人观。国家强调“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消除体力教育与脑力教育相差别的传统观念。荣高棠提到:“在过去,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重文轻武的时代,体育是被轻视的;就是在当今主张劳动创造世界,要逐渐消除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区别的社会主义时代,也还有人不够理解体育的重要性。”事实上,“经济生活提高了,人们就要求更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文化生活是上层建筑,它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又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为经济基础服务。体育运动就是一种最引人兴趣的、有益的、健康的文化活动。”a荣高棠:《体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因素》,《人民日报》1958年5月14日第7版。随后,基于简单操作层面的“学做合一”又演变为“思行合一”“学用合一”“教学研用合一”等理论联系实际层面。但这些教育口号过多强调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对道德、情感等特殊认知和实践关注不够,导致知识学习出现功利化,重为学、轻为人,尤其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扩招带来知识生产的粗糙和教育质量的下滑,学生知识储备不足、创新能力短缺、理想信念淡薄,国家发展面临人才危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全局出发,就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最重要的就是强调要“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即是政治要求,也是人才培养标准和方法。教育即是要将知识、道德、理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就如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即提出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在考察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时,强调学生不仅要有求学求知的热情,而且要有心系国家、心系特区的担当,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教育口号嬗变史背后隐含的教育发展观的演变,遵循由一维到多维、单一到综合、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规律。教育口号与教育发展观之间,亦时而高度契合,形成叠加效应;时而表里不一,产生熵减效应。如何基于国家任务、时代背景、当下语境,编制科学、精准、简洁,易于感知和接受、经得起历史考验和理论回溯验证的教育口号,将教育发展观潜移默化于社会个体,是一门看似细微,但极具挑战和考验智慧的功夫。好的教育口号,不仅有利于增强教育理念认同和教育实践主动性,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更能代表一个教育时代。
第一,教育口号要“真”。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目标,有其自身的外在表现和发展的独立性。教育理论是关于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的理性成果,b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762页。主要作用在于指导教育实践。教育口号是理论的反映,政策的简化,教育口号的功能和价值,在于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串联起来。注重研究现状,注重研究历史,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理论才能通俗化,实践才能科学化。实践证明,只有研究教育的实际问题,了解教育的发展方向,明确教育的中心任务,从客观出发,正确制定宣传政策,提出的教育口号才能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反之,不作系统周密调查研究,满足于一知半解,把感想当政策,拟制的教育口号与教育规律相悖,与客观现实分离,不但起不到宣传鼓动作用,还会使人产生逆反心理,损害宣传效果,甚至阻碍任务的实施和完成。第二,教育口号要“新”。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阶段的主要教育口号,一般都是根据各个阶段教育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而提出和制定,有着合理的内核,对未来仍有指导、借鉴作用。因此,我们对以往的教育口号应以历史的眼光、实事求是的态度,要联系当时的背景来分析,审慎地厘清其中隐含的为解决中国教育的一些基本矛盾、基本问题所作的努力,联系当前教育方面存在的弊端,借鉴汲取。教育口号只有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民本思想,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协调一致,兼收并蓄,才能成为激励、鼓励和组织群众的有效手段,成为教育改革走向科学化、人文化与本土化的助推器。第三,教育口号要“平”。口号的宣传对象是人,动员对象是公众,要让口号能引领公众奔向共同目标,其价值取向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口号以人性化的理念启导人,以亲切的语言打动人,使人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劝说、禁止的效果;口号以理性的鼓动感化人,以高尚的精神感动人,容易在润物无声中达到宣传、规劝的目的;口号以平等的姿态吸引人,以谦和的观点影响人,容易在潜移默化中为大众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