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逻辑起点

2018-02-20 11:29李荣亮张维真
行政科学论坛 2018年4期
关键词:理政特色发展

李荣亮 张维真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天津行政学院哲学部,天津 300191)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通过运用哲学思维和历史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形成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而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1]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逻辑起点。

一、引言

问题导向,是以问题为抓手的工作导向,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是马克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的两大活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导向首先要有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一个哲学范畴,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目的性和前瞻性。马克思深刻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它是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2]马克思的这段话蕴含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的是重大时代课题。

问题导向是问题意识的具体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每一次发展都与实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密切相关。毛泽东同志强调:“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3]针对中国革命问题,毛泽东写出了《实践论》《矛盾论》经典哲学著作,运用实践和矛盾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邓小平针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一问题,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命题,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江泽民针对党的建设问题,提出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这个党”的命题,指导全党开展党的建设;胡锦涛针对发展问题,提出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命题,指导中国进行科学发展;习近平与时俱进,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具有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才能正视、找准问题,积极解决问题,使我们党的事业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习近平以中国当下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导向,抓主要矛盾,正视面临的问题和矛盾,找准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解决当前面临的各种矛盾问题。习近平指出:“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4]习近平的解决思路是运用问题导向“找出主要矛盾—分析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解决了主要问题,就是解决了现实问题。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逻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三方面,从历史维度解决治国理政的“定位”和“定标”问题。其二,从“战略布局、总体布局”两方面,运用整体观的视角解决治国理政的“定法”问题。其三,从以人民为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发展理念三方面,从价值和规律的维度解决治国理政的“定魂”问题。

二、定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以来,首先解决治国理政的方位问题,即“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也即“我是谁”的问题。习近平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党的国家治理理论加以继承与发展,从理论上来说,就是把握好马克思主义这个脉,用一脉相承的思维方式解决“我是谁”的问题。

我们党坚持并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运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发展实践,用发展实践检验、矫正和完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从党的十八大开局起步,深刻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5]在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条主线。”[5]

从实践历史来说,针对社会上出现的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进行相互否定的现象,习近平深刻指出,“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5]正确方向是改革顺利进行的前提,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现代化的道路并不具有唯一性,条条大路通罗马,西方现代化的道路不是模板、样板、母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现代化的道路,这是实践上的脉。

在国家的定位问题上,习近平深刻把握了发展中的“变”与“不变”的关系。“变”是动力,“不变”是定力。在变化方面,社会主要矛盾从党的十八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党的十九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不变方面,“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两个“没有变”是党的十八大和党的十九大都坚持的。这就从社会主义历史发展阶段、国内主要矛盾和国际地位三方面进行了定位。习近平一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5]。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强调:“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不能脱离这个基点。”[6]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7]。综合习近平的讲话精神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定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正确处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继承与发展问题。

三、定标:一个中国梦、两个一百年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从定标维度,主要解决的是发展方向和目标问题,即“我到哪里去”的问题。习近平结合“我从哪里来”阐释“我到哪里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创造性地从六个历史节点,30多年中国改革开放史、60多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史、90多年中国共产党历史、170多年中国近代以来历史、500年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8]出发,论述了“我从哪里来”。习近平从历史维度的探讨中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真实。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实现中国梦的奋斗目标,给我们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习近平从历史和哲学两个维度系统论述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5]这段话明确指出了我们党之所以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基于两个逻辑的统一,二是基于中国的现实,三是基于中国人民的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同时,习近平进一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具体化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习近平在建党95周年讲话中再一次强调不忘初心,始终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进而把具体目标与远大理想有机地统一起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在建党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奋斗十五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习近平既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一个过程,同时也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性,这是阶段论与过程论的辩证统一。认清“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问题,既为当下的发展实践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之脉,又为未来描绘了美好的前景。

四、定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对发展领域的整体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的一个主要抓手。

第一个定法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针对在错综复杂的国家治理形势下如何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提出了以“四个全面”作为治国理政的抓手。习近平注重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和解决国家治理问题,抓主要矛盾。习近平首先运用重点论找出国家治理中“党群关系”这个主要矛盾,进而运用两点论找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党自身,发现“党群关系”中,有些人总说群众有问题,实际上是党自身出了问题。习近平秉承“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理念,一手抓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手抓惩治腐败,以担当诠释忠诚,改善党的形象,树立党的权威。接下来,对于如何解决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问题,习近平抓住了人治与法治这个主要矛盾,进而抓住法治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提出从法治思维教育入手,树立法治权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的保障下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这个动力,推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个定法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解决了发展中单峰突进的问题。改革开放初期实行的是“经济先行”策略,具有单峰突进的倾向,主要是解决物质生产的问题。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物质文化等产品,人民的需要初步得到了满足,同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在不断增长,两方面的发展共相互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针对进一步全面推进中国改革开放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整体观和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对辩证思维方式的运用。

五、定魂:以人民为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发展理念

习近平强调,“没有思想就没有灵魂,没有理念就没有方向”。思想的载体是文化,方向的引领靠理念。以人民为中心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是执政的价值取向,而新发展理念主要是执政的规律。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执政价值取向,是对所有党员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包括普通公民的价值取向,是对所有公民的要求;新发展理念是对党和政府提出的执政规律的要求。三者要求主体范围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根本目的是人民幸福。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了谁、依靠谁、相信谁,这是一个执政党必须明确的问题。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7]。这是习近平代表全党对人民和历史做出的庄严承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执政规律深刻理解的结晶。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就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5]。后来,习近平先后在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成绩的获得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且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四个方略中的一个重要方略,凸显了党执政的价值取向。习近平多次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为了人民是执政的价值取向,发展依靠人民是发展的决定力量,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发展成果的公正分配。习近平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最终决定力量,要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因此,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定不移走群众路线,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二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对思想分化、西化,价值认同危机等问题,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凝聚,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形成了我们自己的共同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凝聚共识、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具有精神凝聚力和规范调节力。从价值与文化的关系来看,价值是文化的核心,文化是价值的载体;价值观的推广离不开身后的文化基础。从广义文化角度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9]。从狭义的文化角度看,习近平在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意识形态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党中央反复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简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作用是通过理论宣传,使民众达到理论自觉,取得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心理认同,最终达到社会认同。

三是新发展理念。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我国面临的时代性课题。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的先进与否关乎发展实践的成与败。列宁深刻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10]习近平强调:“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11]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并把新发展理念作为引领发展实践的灵魂。理念是对思想的再思想,是对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升华。从毛泽东时代的“落后就要挨打”思想到习近平的“发展才能自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党经历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发展思路,这些都是我们党对发展认识的深化和升华,都推动了发展实践的进步。我们党一直在运用发展理念解决发展实践中的问题,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新发展实践。

六、小结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发展理念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中国梦”、“两个一百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布局等构成了一个有序的系统,它们最终统一于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过程中。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6-05-18)[2018-02-19].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290.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9.

[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人民日报,2015-01-25(1).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习近平.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EB/OL].(2015-01-24)[2018-02-19].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1/24/c_1114116751.htm.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8]王玉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学习习近平关于六个历史时期的重要论述[J].党的文献,2017(2).

[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6.

[10]列宁选集:第1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1.

[11]严言:“十三五”五大发展理念解读[EB/OL].(2015-11-16)[2018-02-19].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2015-11/16/c_128433122.htm.

猜你喜欢
理政特色发展
特色种植促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신시대
完美的特色党建
“四个全面”:党治国理政的哲学遵循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