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发展机制探讨
——基于中国国情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2018-02-20 03:53成海燕
学术论坛 2018年1期
关键词:小镇特色建设

成海燕

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部署全年重点工作时要求“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这一方面说明中央非常重视特色小镇建设,另一方面也要求各地要更加注重特色小镇的规范发展。近两年来,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特色小镇建设,学术理论界也掀起了研究特色小镇的热潮。但研究主要集中在特色小镇的规划编制、建设原则、考评方法和指标等方面,对于我国为什么要建特色小镇,其产生和发展的理论机制是什么?学界对此问题的系统思考并不多。本文结合中国特色小镇建设的实践,对特色小镇发展机制进行探讨。

一、特色小镇产生的背景、内涵及发展机理

(一)特色小镇产生的背景和内涵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时期,经济发展重心由原来的消费、投资、出口的需求拉动转变为当下的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核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了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更好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5年4月,浙江省政府在全国率先提出培育创建特色小镇,国家也对浙江特色小镇这一发展模式创新给予高度肯定。随后,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建设特色小镇的文件。概括起来,特色小镇的概念可以作如下界定:在几平方公里土地上集聚特色产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融合,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总体来说,特色小镇应具有四个基本特征:一是特色小镇是新型产业社区,是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不同于行政建制的小城镇或乡镇;二是特色小镇要聚焦于一个特定产业,实现产业的集聚发展,不同于只有居住功能的房地产小区;三是要实现生产、文化、旅游和社区功能的叠加,与各类产业园区和旅游景区不同;四是强调机制创新,要以市场为主体建设小镇,同时采取动态的创建制而不是认定命名制。

(二)建立健全发展机制是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的关键

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建立健全发展机制是核心。特色小镇主要指聚焦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要素,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不同于传统的特色小城镇,其建设发展不能依靠传统的“政策-命令”的行政管理模式,必须在充分协商、领导组织、统筹规划、协调推进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建设。具体来说,特色小镇的发展机制分为四个维度:形态、产业、科技、融资。

1.在特色小镇的形态机制上,明确特色小镇的类型是特色小镇建设的前提。依据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不同经济基础的区域产业发展模式也会有所不同。在经济较为发达、要素收入较为均等化的地区,其主导产业的发展宜采用市场化机制进行。而对于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其产业的发展可以采取“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即政府通过扶植培育优势产业,带动地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特色小镇的建设也是如此,产业演化模式的区别导致了特色小镇在生态空间上的类型也有所不同。总体上说,特色小镇的类别分为“外推型”特色小镇与“内生型”特色小镇。健全特色小镇形成机制,确定特定区域特色小镇的发展类型演化路径,有利于因地制宜发展地区经济,以最低成本实现资源要素的最优化配置。

2.在特色小镇产业发展机制上,建立健全特色小镇产业发展机制是实现小镇发展的核心。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其主导产业与其关联产业的发展。产业是中观经济的核心要素。依据相关理论,一个地区应集中发展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其内涵实质是发展其要素禀赋具有优势的产业。同时,依据其自身产业特色,产业应当布局在临近原料产地或者距离经济圈、经济带以及交通枢纽的位置。由此演化出的产业空间布局形态又大致分为三种模式:增长极模式、点轴开发模式、网络开发模式。其中,点轴模式可以认为是增长极模式的延伸扩展。建立健全小镇产业发展模式,有利于小镇发挥自己的产业优势,实现产业链的升级,提高产业的附加值,拉动关联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小镇经济、社会、就业、生态各方面发展,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全面推进。

3.在特色小镇发展的技术支撑机制上,建立健全特色小镇技术支撑机制是特色小镇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以熊彼特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企业的本质在于创新,创新是将原始生产要素重新排列组合为新的生产方式,以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一个经济过程。熊彼特将其过程称为“创造性毁灭”。从长期看,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唯一动力。建立健全特色小镇创新机制,消除经济发展中阻碍创新的因素,不仅是特色小镇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发展质量的必然要求。

4.在特色小镇发展的融资机制上,建立健全特色小镇融资机制是特色小镇各项建设工程稳步推进的保障。从金融的角度看,资金是经济的血液,金融资产的功能在于将社会各要素资源汇聚并投入到最有价值的领域,从而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健全特色小镇融资机制,保障各类要素的供给,是特色小镇各个建设项目有条不紊进行的关键所在,也是活跃小镇经济,促进各类人才向小镇集聚的根本保障。

二、特色小镇发展的理论支撑

特色小镇发展缘起19世纪末期欧美发达国家,但在发展过程中,尚未形成专门的特色小镇理论,大多以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如产业聚集理论、区位论、阿隆索单中心城市理论、增长极理论等为理论支撑。

(一)产业聚集理论与特色小镇发展

从不同产业聚集的角度看,特色小镇发展符合产业聚集的解决理论。首先提出产业聚集理论的经济学家马歇尔(Marshall)[1]认为,为追求外部经济,在同一区域内生产类似产品的企业会自动进行聚集,并会不断自我强化这一聚集。聚集的最终结果是成本的降低与生产率的提高,这个过程马歇尔称为规模经济效应。

产业聚集理论对特色小镇发展具有很好的理论指导作用,它表明在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注意对主导产业进行延伸,从而发挥关联产业之间的协作效应,降低成本,实现生产柔性和竞争弹性,提升产业效率,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二)工业区位理论与特色小镇发展

特色小镇从产业融合的角度看符合韦伯(Webber.A)[2]的工业区位理论。韦伯将因为生产和技术而实现的工业内部的集聚称为生产集聚;由于公共设施、交通运输和销售市场等外部原因引起的集聚称为社会集聚,其形成的共同原因是成本的降低。社会学家巴格那斯科(Bagnasco)认为一定区域的产业分布情况、共同的制度和文化背景、技术层次是新产业区的主要成因。在一定的地理空间内,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相关厂商实现集聚,能形成灵活的专业化生产组织。库克认为为了形成区域创新体系,不仅需要产业的空间集中,还需要社会文化等“非经济因素”。

工业区位理论对建设特色小镇具有独特的理论启发作用:它表明在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实现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叠加,发挥社会、文化、生态、旅游等“非经济因素”,实现城镇服务功能、文化和旅游建设一体化,从而更好更快地形成小镇生态创新机制与体系,促使各类人才要素不断向小镇汇聚。

(三)增长极理论与特色小镇发展

特色小镇是构建区域增长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创新载体。 法国经济学家帕鲁(Francois Perroux)[3]提出增长极理论,即经济增长不是均衡地在地理空间上分布,而是围绕主导工业部门,高度联合的一组工业首先出现在区域空间的极核或点上,这个极核具有活力,发展迅速,并通过扩散效应和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增长。自从帕鲁提出增长极模式后,许多经济学家在帕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形成了著名的“点轴理论”。“点轴理论”可以看作是增长极理论的扩展深化。由于增长极数量的增多,增长极之间也出现了相互联结的交通线,这样,两个增长极及其中间的交通线就具有了高于增长极的功能,理论上称为发展轴。发展轴应当具有增长极的所有特点,而且比增长极的作用范围更大。

增长极理论对于特色小镇产业布局方面具有深远的理论指导意义。特色小镇可以看作这样一种在特定区域空间内的增长极点。其产业布局从空间形态上应当“分区分块”,每个区域块可以看作一个小的增长极点,不同区域块通过交通线相连,实现各区域经济相互辐射的功能。在空间形态上,小镇的产业布局形态应当是:局部呈“区块状”,整体呈“点轴状”。这种产业布局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的辐射功能,带动特色小镇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发展。

(四)城市层级分工体系理论与特色小镇发展

特色小镇建设符合城市层级分工体系的发展方式。Henderson(1995)[4]强调城市规模对经济形态的影响。一般来说,城市规模越小,其经济结构就越单一,分工体系就越简单,城市经济呈现本土化特征。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经济的本土化特色趋于消失。Fujita(1994)[2]研究提出,不同产业属性和城市层级,在专业化分工中有不同的位置,小城镇难以吸引自由定位的产业,应该从事专业化、标准化高科技活动,而大城市可以从事总部活动和科技研发等实验性活动。

城市层级分工体系理论对于不同产业类型小镇的产业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具体来说,特色小镇的特点在于其“小而精”“精而美”。因而小镇应立足于本地的产业基础,从事专业化、标准化高科技活动,并通过专业化集聚或城市化集聚,与大城市形成错位和互补。与此同时,特色小镇建设应当避免出现“眼高手低”“盲目兴建”“胡乱模仿”的现象,减少资源的浪费。

(五)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与特色小镇发展

自从克鲁格曼(Krugman)开创了新经济地理学后,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成为理论经济学界最热衷的事。许多学者在运用该理论对区域经济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多强调企业、消费群体的异质性所产生的自选择效应对产业空间分布的影响,这些理论被称为“新”新经济地理学。Baldwin和Okubo(2006)[5]在D-S框架下分析了企业异质性对企业定位的空间选择与空间分类的影响,指出企业之间的生产率差异会促使企业自发选择在不同区位布局,其中生产率高的企业选择布局在核心区,生产率低的企业会自动布局在核心区外围。克里斯蒂安·贝伦斯等(2014)[6]也在D-S框架下分析了异质性企业对不同城市形态的影响,证明大城市一般具有较高的生产率。Combes[7]等采用法国公司的截面数据分析了企业的“自选择效应”,发现高效率企业提高了中心区域的平均生产率。

新经济地理学对于特色小镇在培育过程中政府与市场作用边界的确定具有很好的理论指导意义。很多区域经济带的形成是许多具有不同生产率的企业自发选择的结果。企业的自选择效应会使得高生产能力的企业选择在核心区布局,而生成率较低的企业会自动布局在核心区的周围,为高生产率的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因而,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应当在政府引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自选择效应,促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避免政府过度干预市场和企业而出现资源配置的扭曲。

三、中国式特色小镇发展机制特点

中国特色小镇建设的提出,旨在培育地方特色产业,振兴地方经济,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融产业、城市、人文、旅游、生态等诸要素于一体的空间实体。特色小镇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和旅游功能,是一个以产业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生命体。从产业集聚的形态来看,中国特色小镇的发展机制比发达国家更复杂。具体而言,中国特色小镇的发展相比于发达国家,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从特色小镇建设机制看,以浙江、江苏为代表的中国特色小镇模式大多数属于“外推型”小镇

所谓“外推型”小镇指的是依靠外部力量推动(如政府规划、城市辐射、科技注入)而建成的小镇。对比国外特色小镇,国外特色小镇建设机制不少属于“内生型”特色小镇。“内生型”小镇指的是由市场主体(企业)自行选择、布局,从而渐渐在空间上成长发展起来的特色小镇。由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尚处于推进阶段,城乡发展不协调,一方面许多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聚集,“空心村”“空心镇”的问题比较突出;另一方面,城市拥挤、城市污染问题突出,“逆城市化”问题同样存在。这种“二元悖论”现象的存在使得特色小镇的兴起不仅是市场主体自发选择的结果,更是政府振兴乡村经济,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产、城、文、旅、智一体发展的必要手段。从实践经验上看,这种政府主导下的特色小镇建设能够依据地方实际情况,运用政府在财政、技术、土地、政策上的支持,实现市场主体、产业、资源要素的迅速集聚,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善地区经济情况,实现该区域经济、社会、人文、生态的全面发展。

具体而言,“外推型”小镇的发展思路是:在小镇区域已有的产业基础上,政府通过分析研究,确定小镇未来产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和目标,拟订小镇产业布局的空间形态,确定需要新建的一些项目设施。通过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吸引龙头企业入驻小镇,承担小镇具体项目的建设。政府主要是为小镇建设提供公共服务设施,为小镇建设提供资金、土地方面的保障,并对建设成果进行及时跟踪、评估、反馈,以便及时发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发展总体机制可概括为: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

从国内特色小镇发展经验看,“外推型”特色小镇发展的典型例子之一是梦想小镇。该小镇是浙江省第一批创建的特色小镇,并成为率先通过验收并获得特色小镇命名的两个小镇之一,是在浙江省政府大力发展信息经济的大背景下,依托杭州未来科技城良好的人才和产业优势,规划发展成为国家级互联网创新创业的高地、全国特色小镇的标杆。自2015年开园以来,梦想小镇集聚创业项目1341个、创业人才12900余名,有136个项目获得百万元以上融资,创业项目融资总额达94.25亿元,3家企业挂牌新三板①数据来源:梦想小镇众创空间网站(http://www.dreamvillage.com.cn/dreamTown/about.htm?mwmId=375)。。通过政府规划引领和政策引导,梦想小镇已经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高地,成为地方信息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同时也成为具有休闲、旅游、文化等元素的田园式“人造小镇”,是政府规划的“外推型”特色小镇的典型代表。

与之相反,以美国“好时小镇”为代表的“内生型”小镇的发展主要缘于好时先生回到他的家乡所在地好时,兴办了好时镇上的第一家巧克力企业。由于市场需求反应良好,加上该地拥有丰富的用于生产巧克力的原料,企业利润不断增加,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利润再投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小镇各项基础设施。随着好时巧克力的知名度提高,影响力增大,许多上下游关联企业来此处集聚布局。好时小镇渐渐地成了享誉世界的巧克力制造天堂。好时小镇也成为“内生型”小镇发展、壮大的一个典型例子。

(二)从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机制上看,中国特色小镇的主导产业类型丰富多样

特色小镇的主导产业类型较多,包括新兴产业、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浙江省和江苏省根据产业发展基础选择了不同的特色主导产业。同时,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配套产业之间往往是彼此深度融合并充分扩展其功能。对比国外特色小镇,中国特色小镇产业种类更加齐全,产业链延伸更加广阔,产业间的融合、产业功能的扩展更加深入。在多种产业类型的基础上,又有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嵌套、融合,使得小镇业态相比于传统的产业园区或者国外特色小镇更加丰富多彩。进一步,由于负有推进区域经济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任务,我国目前已经建成包括未来拟建的特色小镇都强调“产、城、人、文”同步发展。具体而言,产业是小镇的核心,城市是小镇发展的依托,人才是小镇发展的关键,文化是小镇发展的灵魂。产业的发展始终要以城镇为依托,小镇发展的关键要素始终是“人”而不是“物”,吸引和汇聚人才始终是关键。打造舒适的、适合人居住的小镇始终是小镇发展的落脚点。拥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始终是特色小镇发展的灵魂。浙江省“袜艺小镇”即是从传统纺织业升级,实现“产、城、人、文”一体化发展的典型。袜艺小镇的规划主要有“智造硅谷、时尚市集、众创空间”三大功能区块,在产业链的纵向拓展上实现“创新+、资本+、互联网+、创意+、服务+”,在产业链的横向拓展上,努力打造成全球知名的袜业文化中心、全球唯一的袜业旅游目的地,已经成功创建为AAA景区,实现了“产、城、文、旅”全面发展。

(三)从特色小镇的科技支撑机制上看,中国特色小镇的产业技术形态呈现“数字化”特征

我国已建成或者待筹建的特色小镇多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作为小镇特色产业的支撑,产业的技术形态上呈现“数字化”特征。所谓“数字化”,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采取“互联网+”的模式,从前端生产制造到后端品牌销售服务,普遍采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主要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行信息处理,最终达到生产、销售的全面信息化智能化。从已有的中国特色小镇发展经验看,这种以“数字化”为特征的产业发展模式,不仅能够实现小镇产业的升级,推动小镇创新式、跨越式发展,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外部效应,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从国内发展的经验看,这种以“数字化”为特征的小镇最典型的例子当属杭州的“云栖小镇”。“云栖小镇”是以云计算为核心,云计算大数据和智能硬件产业为产业特色的小镇。云栖小镇坚持发展以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经济产业,着力打造云生态,大力发展智能硬件产业。目前已经集聚了一大批云计算、大数据、APP开发、游戏和智能硬件领域的企业和团队,产业已经覆盖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金融、移动互联网等各个领域。目前,云栖小镇形成了“创新牧场-产业黑土-科技蓝天”的创新生态圈。

(四)从特色小镇的融资模式上看,中国特色小镇建设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各级政府平台公司或地方国有企业

国外特色小镇最初的兴起,往往是私营企业主导投资建厂,然后与之配套的相关企业自发集聚,与主导行业的企业形成前后供应商的关系,为产业的发展融资助力,在此基础上,国外政府也出台相关法律,给予某一地区提供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政策财政支持,为特色小镇内的企业发展融资助力。同时,发达国家金融业水平较高,各类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也不断给镇区内的企业提供贷款、证券、基金方面的融资支持。尽管国外特色小镇也出现过许多“外推型”小镇,但从总体上看,小镇的经济建设主要还是依赖市场主体(企业),因此,国外特色小镇的融资模式可以概括为“市场主导、社会参与、政府支持”。而我国小镇建设的资金筹措,小部分由民营企业作为建设主体进行企业自行筹措,大部分的资金主要依靠政府的各级平台公司或地方国有企业进行投资。目前,许多特色小镇的建设开始运用PPP模式,争取央企、上市公司、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投资特色小镇的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支持小镇企业融资贷款。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特色小镇建设对政府平台公司或地方国有企业的依赖度仍比较高,融资模式相比发达国家仍不够多样化。

四、特色小镇发展机制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中国特色小镇的建设实践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市场机制不够健全,“内生型”特色小镇数量不足

目前,特色小镇的打造以“外推型”小镇为主,不少地方在规划建设当中存在“盲目建设”“过度模仿”等问题,未能依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建设适合本地情况的特色小镇。在建设小镇的过程当中,市场还不能起到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这导致一个地区的产业不能依据市场需求变化得到自发性地生长、培育、升级。在建设小镇过程中,本地居民还未能充分参与进来,这使得小镇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反馈、纠正。

(二)产业层次不高,产业融合、产业链延伸深度不够

许多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产业层次不高,产业附加值较低,不能有效地进行产业延伸、产业融合以及产业功能拓展,导致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产业水平的低下导致该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不能得到充分发展,从而无法吸引优秀的人才、企业入驻。总之,因为产业结构的单一,导致以小镇为实体的空间单位功能缺失,特色小镇带动一个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功能无法实现,小镇建设的核心仍停留在“物”而不是“人”的阶段。“产、城、文、智、旅”五位一体发展并不能真正实现。

(三)先进技术支撑不足,不少特色小镇的主导产业缺乏高新技术支撑

无论是“城中镇”“园中镇”,还是“镇中镇”,数字化往往意味着必须有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作为技术支撑。目前,很多乡镇的技术创新多以大企业为主,缺乏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平台和科技服务中介机构,“产、学、研、用”不能有效结合,这使得许多乡镇的产业发展仍处在较低水平,无法实现产业的升级。一整套良好的科技创新体制与现代互联网信息体系目前仍在探索阶段。

(四)融资渠道缺乏,要素保障机制不健全

目前,特色小镇在融资机制方面,虽然已经出现基金模式、信托模式、债券模式、PPP模式等多种融资模式,但投融资的主要模式仍是政府平台公司向银行信贷。同时特色小镇的投资建设主体大多信用等级不高,融资渠道单一。在中西部地区也有不少建设资金来源于各级政府的财政与专项资金。融资渠道的缺乏导致各类要素的保障供应往往不能落实到位,从而影响小镇建设的进程。

五、建立健全我国特色小镇发展机制的相关建议

当前,我国各地特色小镇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如何实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的健康发展,笔者对浙江和江苏特色小镇发展进行了持续跟踪和研究,现就如何建立健全我国特色小镇发展机制提出如下建议。

(一)明确小镇发展思路,重点培育“内生型”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主导产业的选择是小镇生命力的核心。牢固树立特色小镇的发展靠的是“培育”,而非“打造”这样的理念。产业定位上,要根据自身的区域空间位置,依据当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消费结构、市场需求,选取当地最有基础、最具潜力、最能成长的特色优势产业,确定小镇产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建设项目。建立小镇建设工作领导机制,有条不紊地推进小镇建设。切忌生搬硬套,盲目模仿国外或其他地区已有的特色小镇模式,造成资源浪费。小镇发展应重点做好产业规划,注重其空间分布的层次性与发展的阶段性。在产业规划的顶层设计中,应加强各方面的沟通协调,充分听取产业专家、文化专家、民俗专家以及当地民众的意见,以增加决策声音的多元性,增强决策的合理性,真正做到小镇建设以人为本,实现当地居民、企业和当地政府共同建设特色小镇,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二)健全产业发展机制与技术支撑机制

特色小镇是要建设一种新型产业社区,搭建各类服务小镇创业人才和骨干企业家的交流平台,从发展理念、产业升级、技术支撑、投融资模式四个方面不断创新和突破,激发小镇内部活力。以科技作为技术支撑,以小镇发展为目的,以树立文化核心为灵魂,以改善人民生活为根本落脚点,不断促进主导产业与配套产业、产业与产业间的融合与功能的拓展互补,实现产业联动发展推进的良性发展机制。形成独具特色又丰富多样的文化元素,进而树立小镇特有的文化品牌。通过产业链向研发、设计、体验和应用等两端延伸,向“互联网+、智慧+、旅游+、生态+”等横向扩展,发挥小镇经济、社会、生态、旅游、科技多方面的功能。

(三)健全投融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保障要素供给

建立多渠道市场化融资体系,政府设立特色小镇投资基金或引导基金,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加大对特色小镇的投资。加大专项财政资金对特色产业支持力度,同时严格控制财政预算,确保财政投资效率。运用ppp模式,争取央企、上市公司、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投资特色小镇的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支持小镇企业融资贷款。

(四)明确政府和市场边界,为特色小镇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特色小镇是建立政府与市场新关系的改革实践。加强特色小镇主导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建立健全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开发运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小镇建设中的作用,坚持市场导向,创新建设运营机制和社会治理模式,推动特色小镇管理、运营、投资三方紧密协作,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建立特色小镇合伙人制度。同时,政府应当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信用环境与营销环境,建立健全市场准入机制,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从而减少行政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扭曲,努力做到政府在建设特色小镇过程中“不缺位”“不越位”,为市场主体的发展壮大保驾护航。建立完善人才流动机制与特殊人才补贴机制,激励高素质人才留在小镇。统筹安排用地指标,根据产业发展项目用地需求,合理安排土地使用,保障土地供应。

(五)完善小镇评估体制机制

要健全特色小镇的评价体系,包括特色小镇建设标准体系、年度考核指标体系、验收命名指标体系等,多层次、全方位考评特色小镇建设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小镇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待不同类型的小镇应该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在评价过程中,注意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严谨性,从而推动小镇建设不断取得进步,实现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280-290.

[2]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77-79.

[3]Francois Perroux.Econamic Space:Theory and Applications [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0(1).

[4]Henderson V,Kuncoro A,TurnerM.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Cities[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5(5).

[5]Baldwin R E,Okubot.2006.Heterogeneous Firms,Agglomeration and Economic Geography:spatial Selection and Sorting[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6(3).

[6]Behrensk,Durantong,Robert-nicoud F.2014.Productive cities:Sorting,Selection,and Agglomera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22(3).

[7]Combes P,Duranton G,Gobillon L,etal.Sorting and Local Wage and Skill Distributionsin France[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Economics,2012(42).

猜你喜欢
小镇特色建设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特色种植促增收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完美的特色党建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