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保平 刘 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并明确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密切关注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依据主要矛盾的变化,继续推进供给侧改革,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消化过剩产能,解决结构失衡问题;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水平,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进经济建设路径的转型,从而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持之以恒地进行经济建设,以市场化改革为目标,以国有经济改革为主线,以经济结构、经济主体、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为路径,形成了中国经济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使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以五大发展新理念指导新阶段的经济发展,使经济发展稳中有进;以“四个全面”的新战略谋求新发展,使经济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然而,在此推进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依据变化寻找推进的方向和抓手。
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历来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依据。1956年党的八大把国内主要矛盾界定为“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在1981年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被表述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后这一表述一直坚持到党的十九大。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依据这一矛盾判断,我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实施了改革开放的战略。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对新时代下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需要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审视我国发展历史条件和历史任务的演变。从时间上来看,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实现了经济起飞,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经济起飞之后的持续增长问题,也就是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经济进入了增速换挡期,发展的内部资源禀赋条件变化很大,传统优势逐渐丧失,生产要素成本明显上升,后发优势也在减弱。从空间角度看,我国发展的外部条件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新产业革命正在形成新的冲击和挑战。
历史条件和历史任务的演变表明,新时代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矛盾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判断意味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由总量矛盾变化为结构性矛盾:一是落后的供给能力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二是国内旧的分工体系与世界新分工体系不一致的矛盾;三是生产力的局部改进与系统改进之间的矛盾。这一供求矛盾的主要方面和关键症结是供给侧的结构性问题,新生产力供给不足和新要素供给以及新产品供给的矛盾。
这一矛盾说明,新时代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是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目标,促进新生产力和新分工体系形成,推动结构调整,并通过培育新的比较优势找准在世界供给市场上的定位,为我国和世界提供更优质、更高端的供给。依据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进行明确的新定位:在当前这个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阶段,我国经济实现进一步发展,需要重点解决的不是总量性矛盾问题,而是要解决结构性矛盾问题,推进转型升级,为下一个新增长时代的到来创造条件。
依据社会发展主要矛盾表现形式的变化,新时代的经济发展需要分清楚快变量和慢变量。长期以来,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出口与投资等传统动能属于快变量,而创新、结构调整与新兴经济的发展则属于慢变量。对我国经济发展而言,在由高速增长向高质发展转变的过程中,慢变量是关键。在慢变量上主要解决以下关键问题。
进入新常态以后,我国地方经济出现了严重的分化现象,a钞小静、任保平:《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分析》,《经济研究》 2011年第4期。一些地方经济保持着稳定的中高速发展,而另一些地方经济则出现了负增长,形成了地方经济增长的分化现象。因此,新时代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如何重塑地方经济增长的动力,以增强地方经济增长对新时代的适应性。
在新时代背景下,种种不利因素带来重重压力,导致我国经济增长在现阶段呈现总体下降趋势: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发展持续低迷,外需疲软;重工业化加速时期,资源稀缺性不断增强,要素需求持续增加,生产成本大幅攀升,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增大,经济增长步履沉重;改革开放进入后期攻坚阶段,原有的改革红利基本释放殆尽,深层次改革开始触及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改革阻力空前加大;劳动力、土地等传统比较优势逐渐消失,原有增长动能逐渐消退,但新动能尚未完全培育起来,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在经济增长总体下降的大势下,地方经济增长却呈现分化现象。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进入新时代以来,现有经济增量“东高西低”,潜在经济增速“东降西升”的趋势。b任保平、李梦欣:《新常态下地方经济增长质量监测预警的理论与方法》,《统计与信息论坛》2017年第5期。东部地区凭借其资源、区位以及政策优势,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了庞大的经济总量,部分地区及城市已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驾齐驱,即使在经济发展的“低潮期”,庞大的增长基数依然使其经济总量领跑全国,主导地位短时间内不会改变。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原有发展水平较为落后,总量基数较小,虽然部分地区在新时代呈现良好的增长势头,但其增量水平仍难以同东部地区抗衡。
东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无论是从经典的经济理论角度,还是从世界发达经济体的增长历史来看,都是经济发展规律作用下的必然结果。经济发展理论认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虽然成功经验不可复制,但发展的历史阶段却有迹可循。“后发优势”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制定经济发展策略时可以把发展水平定位在一个更高的历史阶段,按照比较优势将与其相似的国家作为模仿目标,并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进行技术模仿、经验学习及人才引进等实现高速增长的跨越式发展。然而,对于发达经济体而言,由于缺乏可以模仿和引进的目标,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必须通过自主研发与创新取得,经验只能通过自身实践缓慢积累,人才则只能通过长期的教育培训自主培育,经济增速较低、发展进程缓慢几乎是必然的。
我国东部地区发生经济增长奇迹的主要原因正是基于自身比较优势承接产业转移,通过“干中学”提升技术水平,不断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但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增长,东部部分地区的发展水平已经十分接近世界发达经济体,承接产业转移,进行技术模仿与人才引进的空间已经非常小,结构调整、动力转化就成为实现下一阶段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这要求东部地区必须加快供给侧改革,大力发展实体经济,c任保平、张蓓:《新常态下我国地方经济增长质量的转型及其宏观调控的转向》,《人文杂志》 2017年第8期。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新兴高技术产业成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供需结构均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研力度,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全面深化改革,增强制度供给能力,打破利益集团固化带来的制度阻碍,增强经济活力。
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人才培育和引进力度,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最为重要的是,新时代背景下的“一带一路”实施基本奠定了我国向西开放的战略布局,更是成为西部地区经济起飞的重要契机。在抓住“一带一路”发展机遇期,进一步提升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西部地区也应当注意质量与效益的提升,坚持开放、创新、协调、绿色、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着重加强对其脆弱生态环境的保护,努力实现环境保护、生态友好、持续增长动力强劲的高速、高效、高质的“三高”型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原有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主要凸显在结构失衡方面,一方面存在有效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又存在产能过剩,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是结构问题,而不是总量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增强有效供给成为当务之急。一是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在新时代背景下,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只有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科技发展水平,以科技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以创新推动新兴产业快速成长,才能形成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重塑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此外,世界经济发展进入互联网时代,对数据的获取、挖掘与分析能力,成为决定一个企业、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只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科技水平,才能在当今这个信息海量积累、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准确把握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紧跟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才能不断提升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实现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二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建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高质增长方式。任何导致人与自然对立的发展方式都是不可持续的,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在促进转变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新产业、新动力的过程中,必须更加注重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建立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目前学术界对三新经济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指包括总部经济、街区经济以及楼宇经济在内的经济形式。三新经济另一种更为广泛的解释是指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首先,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发展的信息化程度迅速提高。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是一种关键的新兴生产要素,对海量大数据的迅速高效处理,对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深度挖掘,对市场发展趋势的精准预测,成为信息化时代竞争的决胜因素。互联网及信息技术与传统意义上的三次产业之间的融合也在不断深入,成为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此外,科技、交通以及通信等方面日新月异的进步也使传统意义上的生产模式与消费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劳动力节约型的信息技术发展使得生产过程的信息化、自动化水平不断提升,劳动分工不断广化、深化和细化,生产过程所需的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断提升;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的虚拟交易使得消费的便利程度空前提高,同时催生了销售、金融、物流以及仓储行业的巨大变革,更加注重交易效率以及用户体验的新业态不断衍生,推动经济从大众化批量生产向个性化高端定制的转变。
三新经济是速效兼得、量质齐升的新兴经济形式,三新经济的发展反映创新驱动战略的落实,也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的变革,表面上看是增速的高低变化,实质是结构的深度调整。急需加快培育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要把发展三新经济作为新时代下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引擎,延长产业链,发展有竞争力的产业。a任保平:《供给侧改革要在深化上下功夫》,《河南日报》2017年5月12日。
经济发展的主体是结构性转变,结构性转变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工业化,二是城市化(城镇化)。其中工业化是主体,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结果。要以工业化的思维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工业化是新时代背景下开发我国经济增长潜力的主要动力。b任保平:《中国地方经济增长效率及潜力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17年第7期。以工业化的逻辑开发我国经济增长潜力的路径,应是将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有机结合,以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和现代化为核心,以回归实体经济为思路,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
在新时代背景下,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仍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当前阶段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结构失衡,二是动力不足。结构失衡首先表现为供需结构失衡,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端个性化消费需求与低端大众化供给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导致了部分产业产能过剩,机器设备开工率低、资源浪费严重,另一方面则是消费需求大量外流,没有形成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其次,是产业结构失衡,供需结构失衡究其本质是由产业结构失衡导致的。我国经济增长长期以来主要依赖大规模资源投入拉动,产出效率低。进入新时代,高污染、高耗能的落后产能迟迟难以淘汰,占用了大量资源,技术落后、创新能力不足以及转化效率较低,等等,都成为了阻碍我国新兴产业成长的因素。三是需求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为长期以来的投资需求旺盛而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出口需求而相对忽视内需,以及对内以低端需求为主而高端需求外流,等等。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重工业化发展的后期,各类要素稀缺性不断增强,成本上涨,传统比较优势逐渐消失,经济增长原有动力后劲不足。同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历史原因等方面的限制,我国现阶段科技发展水平较低,创新能力相对不足,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迟迟没有培育起来,形成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在新时代下难以为继的局面。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仍是坚持工业化,不断提升工业化水平,以发展实体经济,尤其是高端制造业为核心,打造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心骨”;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融入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以创新引领高技术新兴产业快速成长;不断完善金融体系,改善金融秩序,正确定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确保金融发展为实体经济服务。a李强、徐康宁:《金融发展、实体经济与经济增长——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13年第9期。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在新时代下要在搞好国有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的同时,造就活力经济主体,特别是大力推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首先,民营经济是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主力军。改革开放以来,以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为代表的民营企业是我国几十年来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是推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此外,民营企业产权界定清晰,权责明确,员工晋升奖惩以绩效为标准,企业生产运行效率高,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自主决策、自负盈亏的组织机制使得企业具有很高的生产积极性,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敢于承担风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生产与研发活动。民营企业是提升科技水平、创新能力的主力军,对我国提升企业竞争力水平,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促进经济持续稳定高质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在新时代背景下,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增强企业活力是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首先,完善金融体系,增强金融为民营企业服务的能力。在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融资难问题一直是阻碍其发展的一大障碍。民营企业无法从正规金融机构取得贷款,在缺乏营运资金的情况下,只能求助于民间借贷及地下钱庄等高利贷组织,极高的利率水平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严重拖累了企业的发展,极端情况下甚至导致企业倒闭,危害社会稳定。因此,加强金融机构服务民营企业的能力,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之一。其次,转变政府职能,针对民营企业发展出台优惠政策,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是促进其发展的另一重要举措。增强政府的服务职能,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减少行政指令对企业发展的干预;降低企业成立的准入门槛,给予小微企业充分的发展机会和宽松的发展环境,以及与国有经济公平竞争的平台;不断完善公司法律与合同法律制度,加强产权保护,尊重契约精神,降低企业谈判成本;鼓励创新创业行为,培植锐意进取、不惧风险的企业家精神;加强市场监管,完善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减少市场摩擦与恶意竞争;建立高效便捷的信息流通渠道,尽力防止由于不完全信息而导致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行为;不断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运输的建设,降低企业流通成本。总之,政府应不断强化其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只能,降低企业在市场上的交易成本,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发展的路径也需要进行转型。
新时代我国经济尽管进入中速增长,但是依然处在追赶期,但是追赶的目标不同,过去是数量追赶,现在要转向质量追赶。从2011年开始,我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需要实现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需要从长个子转向长肌肉和长脑子。长肌肉就是要解决收入分配问题,长脑子就是从血汗型发展转向智慧型发展。因此,追赶不再是数量追赶,而是要进行质量追赶,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追赶战略转向质量效益战略。与数量追赶相比,质量追赶对发展条件、体制和政策环境的要求都有所不同,a刘世锦:《我国加快创新发展的机遇与条件》,《光明日报》2016年8月6日。需要进一步激励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支持高技术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研发活动的支持力度,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国家创新体系改革,形成以市场为导向,激励有效、效率高超的创新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提高基础科研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的效率。
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实现了经济结构的多样化,但是没有实现合理化和高级化,形成了经济结构的低端锁定、资源错误配置的局面。新时代下我国经济要从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向高级化转型,实现经济增长从以结构多元化求速度转向以结构高级化求质量的转变。首先,改造传统农业。转变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科技化水平;建立完善的农产品信息交流渠道,实现农业生产的市场化程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减少盲目生产;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建立农产品绿色通道,降低农产品的流通成本;加强对农产品的价格调控,防止农产品价格大幅涨跌,影响社会稳定。其次,进一步提升工业化水平。工业化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引擎,应加快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产业以及各类僵尸企业,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培育新能源、互联网等高技术新兴产业,增加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工业制成品的生产。第三,进一步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继续激励劳动力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移,由劳动力密集型的低端服务业向注重用户体验的高端个性化定制的现代服务业转变。
传统的经济增长动力是要素驱动,要素驱动下的资源禀赋条件是资源充裕。然而,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原有构成我国传统比较优势的劳动力以及自然资源等要素的稀缺性不断增强,要素价格不断攀升,企业生产成本不断加大,产品竞争力在不断减弱,同时还使得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增大,资源的稀缺性已经构成了对经济增长的严重制约。在新时代背景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成为当务之急。从产业结构角度看,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主要来自于劳动、资源以及资本密集型产业,但随着要素稀缺性的不断增强,这些产业的低成本比较优势不断被削弱,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越来越“力不从心”。因此,应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已经发生改变的现实出发,坚持供给侧改革,加快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扭转资源误配,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协调发展,实现劳动力数量优势向人力资本质量优势转变。同时,进一步加强科研力度,加大科研投入,以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科技水平,打造一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队伍,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促进前景光明,竞争力强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加快实现经济增长动力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经济行为角度看,我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和消费拉动,而新时代下外需疲软、投资与供需结构失衡削弱了传统“三驾马车”的拉动力,经济增长速度趋缓。要促进经济增长的三大传统动力升级,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就必须调整出口结构,由能源资源与初级加工产品的出口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深度加工品出口转变;调整投资结构,引导资本由传统产业向高科技产业以及新兴产业转移;调整供需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增强高端消费品的有效供给。
通过发展创新型经济提升产出效率,通过改革提升制度效率,通过资源整合、要素整合提升要素使用效率。经济发展的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效率提升的关键是要大力发展以知识和技术为主的现代产业部门。首先,进一步深化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调整,提升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水平。继续深化户籍改革,提高户籍人口城市化率,为农民工提供与市民均等的基本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延长农民工在城务工时间,提升劳动参与率,进一步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促进农业传统部门城市现代部门的转变,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与潜在经济增长率。其次,加快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建立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现代农业部门;进一步促进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与高技术产业;促进产业集群,实现集约化生产,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增强创新能力与科技水平,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强中心城市建设,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深化改革,打破利益集团固化对经济发展的阻碍,释放新一轮深层次的改革红利。
社会分工体系和企业内部分工体系僵化,造成了供给结构失衡,也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造成了这些行业产能相对过剩。促进社会分工的深化,培育新的发展动力,应着眼于新领域、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以新技术、新机制、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等来培育新动力,使得经济发展的要素从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等低端要素转向人力资本、技术、制度、信息等高端要素,使生产要素从较低效率农业部门向较高效率工业部门转移、从较低效率工业部门向较高效率工业部门转移,从而形成新的动力体系。a任保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工理论及其对供给侧改革的解释》,《政治经济学学报》2016年第1期。
建立符合地区比较优势,富有特色、竞争力强、前景光明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在促进旧分工体系向新分工体系转变的过程中,各地区、各行业都应从我国比较优势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的现实出发,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水平,因地制宜发展互联网信息产业、新能源以及节能环保等新兴该科技产业,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
根据熊比特的创新理论,产品创新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之一。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呈现产能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并存、消费持续疲软与大量需求外流共存的局面。这一状况从本质上讲是结构问题而不是总量问题。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将更多的资源用于鼓励新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促进资源向高端制造业与现代化服务业的流动,提升高端消费品的供给能力,增强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高端需求的能力,减少需求外流,是新时代背景下促进我国经济进一步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