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古刹
——栖霞寺

2018-02-20 01:19
科学中国人 2018年21期
关键词:无量明镜佛像

栖霞寺,中国四大古刹之一。

坐落于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栖霞山中峰西麓,栖霞寺三面环山,北临长江,是佛教“三论宗”的发源地。在南北朝时期,它与鸡鸣寺、定山寺齐名,是我国的佛教中心;1983年4月,它被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同年创建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1988年1月,它位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栖霞寺远近驰名的枫叶

栖霞山,众华异色

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栖霞寺初称栖霞精舍,规模宏大,占地面积40多亩,设有毗卢宝殿、藏经楼等,依山势层层上升,格局严整美观。寺前左侧有明徽君碑,乃江南古碑之一。碑文为唐高宗李治撰文,唐代书法家高正臣所书,碑阴“栖霞”二字传为李治亲笔所题。寺内还保留着弥勒佛殿、念佛堂、舍利石塔等多个建筑,寺后则有千佛岩等众多名胜。

初入山门便是弥勒佛殿,殿内供奉面带笑容的弥勒佛。出殿拾级而上是寺内的大雄宝殿,殿内供奉着高达10米的释迦牟尼佛。其后为毗卢宝殿,雄伟庄严,正中供奉高约5米的金身毗卢遮那佛,弟子梵王、帝释侍立左右,二十诸天分列大殿两侧。佛后是海岛观音塑像,观世音伫立鳌头,塑像工艺精湛、入化出神,令人赞叹。

过了毗卢宝殿,依山而建的是法堂、念佛堂和藏经楼。藏经楼内珍藏着汉文《大藏经》7168卷,另有各种经书1.4万余册。在佛龛中供奉着释迦牟尼玉像一尊。藏经楼左侧为“过海大师纪念堂”,堂内供奉着鉴真和尚脱纱像,陈列着鉴真第6次东渡图以及鉴真和尚纪念集等文物。除此之外,寺内还新建了玉佛楼,楼正中供奉一尊高1.5米、重390公斤的玉佛像,雕凿精细、装金着彩。

——舍利塔

栖霞寺右侧,舍利塔虽有部分石檐毁坠,但经千年风雨仍巍然屹立。它建造于隋文帝仁寿元年,用白石砌成,高约15米。作为长江以南最古老的石塔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舍利塔,其造型精美,是隋唐时期江南石雕艺术的代表作,更是研究古代佛教、艺术、文化的珍贵实物。

石塔八角五级,塔基四面有石雕栏杆。基座底面雕刻海水及龙凤鱼虾等图形,现仅残存一部分。基座之上为须弥座,座八面刻有释迦牟尼佛的“八相成道图”,有白象投胎、树下诞生、九龙浴太子等。八相图之上为第一级塔身,第一级塔身极高,八角形,每角有倚柱,塔身刻有文殊、普贤菩萨及四大天王像等浮雕。以上各层上下檐间距离较短,五层檐由下至上逐层收入,塔身亦有收分。塔顶原为金属刹,有铁链引向脊端重兽背铁环,后世改用数层石雕莲花叠成的宝顶。

——大佛阁

大佛阁,又称三圣殿,供无量寿佛,为南齐时期开凿,位于舍利塔东。佛像坐身高10.8米,连座高13.3米,观音、大势至菩萨左右立侍,各高11米。佛像的衣褶风格,颇似大同市云冈石窟的佛像。现有大佛阁前立两尊石佛。它们原为舍利塔旁的两尊接引佛,高3米多,秀美典雅,与洛阳龙门石佛相似,亦为中国佛教艺术黄金时代的绝世珍品。

——千佛岩

大佛阁后、舍利塔东的山崖间,便是有着“江南云岗”之称的千佛岩,也是我国唯一的南朝石窟。

据《栖霞寺碑》载,南朝时期,西峰两壁上最先镌造无量寿佛及观音、大势至两菩萨。后经齐、梁各代,依山岩凿雕佛像,或五六尊或七八尊为一龛,得名千佛岩。其中,南朝造像有294座佛龛、佛像515尊,最大的佛像是无量寿佛,高达10米,与左右观音、大势至菩萨立像共同组成“西方三圣”。唐、宋、元、明均有开凿,约佛像700尊,场面宏大壮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千佛岩有一尊“佛”,绝无仅有,即三圣殿左侧的“石公佛”。相传在雕凿最后一尊佛像时,锤轻,石纹丝不动;锤重,石块崩裂;不轻不重,仅冒火星,雕凿不成。期限将至,石匠为免众人杀身之祸,便纵身跳进龛内,成了一尊一手举锤、一手拿錾的“石公佛”。这个传说体现了后人对明代著名的工匠王寿的尊敬怀念之情。

舍利塔

形态不一的佛像

石窟雕刻

——彩虹明镜

明镜湖位于栖霞寺山门前50米,是彩虹桥与明镜湖的合称,原为桃花涧水的汇集地。经多次重建、修葺,如今的明镜湖呈方形,面积约3000平方米。湖水澄碧、光可照人,湖上有六角亭,丹楹黑瓦、翘角飞檐,其上“彩虹亭”3字为当代高僧茗山法师题写。亭与状若彩虹的曲桥相连,彩虹桥曲折临波。湖边竖有一碑,高两米有余,正面刻“彩虹明镜”,背面书《复建明镜湖碑记》详述重建原因和经过。

——石窟造像

依据文献记载及造像风格演变,栖霞石窟造像大致分为三期:

一期约建于晋宋之际至宋永光元年。以无量殿左边编号为下026、下024两窟造像为代表,造像风格均为穹窿形窟顶,且出现了三壁三龛窟。佛像身躯粗短呈方形,多为高髻螺发,U形领口佛衣,衣襞呈八字形覆坛。菩萨着方形宝冠,跣足立于圆形莲座上。

二期以无量殿及其周边部分石窟造像为主,大致可分为早、晚两期。造像风格均为穹窟顶,出现了三壁环坛。佛坛多为方形与横长方形,并有千佛出现。佛像躯干较一期明显拉长,倚坐、立佛及结跏趺坐均有表现,佛衣穿法也较丰富,U形领口佛衣、敷搭双肩下垂式、褒衣博带式、半披式袈裟并存,施有禅定印与无畏印,裳悬外展下垂。雕塑方面,圆雕、平直刀法混用,造型更重人体表现,衣饰厚度较一期有所减弱,佛像躯干较一期修长,秀骨清像风格明显,造像组合也较前期有所增加。

三期以现今无量殿前两接引佛为代表。损坏较重的一尊,作低髻螺发,佛跣足立于圆形莲座上,佛衣右领襟沿左臂敷搭至双肩,衣纹转折多为凸棱形起伏,对称刻于胸前;另一尊形体保存较为完好,薄衣贴体,下胸腹起伏刻画细腻,衣纹塑造以阶梯式及仿泥条式手法表现。造像总体风格演变,由身躯粗短向舒展修长变化,佛着装由早期的U形领口佛衣到后来出现“褒衣博带式”等样式,由较粗犷厚重的佛衣表现向注重人体刻画过渡,衣饰厚度逐渐减弱,进而到薄衣贴体。

猜你喜欢
无量明镜佛像
佛像面前的 菩萨
明镜
论书绝句·评谢无量(1884—1964)
南涧无量“走亲戚”文化探析
“无量”第八届三影堂摄影奖作品展
学问大家谢无量
观书有感
佛像面前的菩萨
谁给妻子来信
关于佛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