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丽,郝燕君,闵雅操
(南京邮电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46)
当前,中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截止2017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41亿人,占总人口17.3%。2017年,我国新增的老年人口数量首次超过1000万,预计到2030年,我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重将达到25%,到2050年前后,老年人口将达到峰值,人口数量约为4.87亿,占总人口的34.9%。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老人的养老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这也是中国社会老龄化过程中一个显著特征。
“十二五”时期,我国养老体系建设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成绩,但目前我国养老形势依旧十分严峻,养老需求持续不断上涨,自我养老、家庭养老、机构养老这三种主要养老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家庭、政府和社会在养老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社会的发展使得生育率下降、人均寿命延长,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家庭结构模式的转变。当前我国的家庭结构模式以“421”模式为主,在这一模式主导下,多数家庭正面临着一对夫妻要赡养4位以上老人的困境,养老负担成倍增长。加之当前青年人的跨地域职业流动加大,不能随时刻陪伴和护理老人,随着老年人身体机能的逐渐衰退,走失、摔跤、突发疾病等情况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同时,由于长期独居,缺乏家人温馨的陪伴,老人精神上会不能得到慰藉,易产生亲情失落感,最终导致情绪压抑。
随着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都面临着养老服务需求加大这一难题,我国也是如此。目前我国的涉及养老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尚不完善,其系统性、协调性、针对性有待加强,养老社会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对养老服务的评估和监管存在不足之处,老年用品市场供需矛盾比较突出,政府无法满足所有群体老人的各类需要。此外,不同城市的社会保障、养老保险无法互通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养老困境。
在伦理道德方面,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文化基础在社会发展现代化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逐渐发生了变化,维持家庭关系的以“孝”为核心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逐渐淡化。在养老服务方面,社会参与不充分,基层基础比较薄弱,现有的社会养老服务设施数量少、增长缓慢,只能满足一小部分老人的养老需求,同时养老机构服务态度、护理水平、卫生条件参差不齐,条件较好的养老机构费用高,普通家庭难长期支付高昂的费用,但对于收费相对较低的机构,公众则对其服务态度、护理水平、卫生条件等方面产生质疑。此外,养老服务人员大多未接受过养老护理专业教育、未经过专业化的技能培训,在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方面有所欠缺,仅能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照料需求,而难以有效满足医疗护理、精神关照等专业化程度较高的需求[1]。
社区是具有内在互动关系与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包括地域、人口、组织结构和文化等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2]。社区养老是指老年人居住在自己家里,由社区通过科学的组织管理,为社区内的老年人提供社会化养老服务,以实现老年人在自己所熟悉的环境里实现养老的方式[3]。
社区养老不同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在社区养老的模式下,老人并未脱离原来所熟悉的社区社会网络。此外,老人还可以在合理的经济支出条件下,获得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养老服务。一方面,这不仅保障了老人的基本生活和人身安全,将子女从繁重的养老负担中解放出来,缓解了家庭的养老支出压力,还丰富了老人的精神生活,使之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有效的提高老人的文化生活品质。同时,老人无需适应养老院所提供的新环境,并在在极大程度上维护老人的尊严。另一方面,社区养老模式可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将家庭、社区、政府、市场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府在养老支出上的财政压力。
综上所述,社区养老模式是适应目前我国老龄化现状,它能最大程度上切实解决养老问题的最经济最现实的服务模式。但目前我国社区养老模式正处于初步阶段,在实行社区养老新模式的过程中,政府要起到主导作用,建立健全相关法规政策和制度、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加强监管以及协调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多元化资本在养老服务市场的有效作用,加强养老产业资金投入力度[4]。社会方面要加强养老队伍人才建设,通过对养老服务人员进行专业教育、岗位培训等方式提高其养老服务水平,此外还要规范志愿者队伍,建立激励机制,完善激励措施。虽然我国在实行社区养老模式上尚处于探索时期,但是其对我国养老服务水平的提高具有极大的意义,我们应该继续探索,深入实践。
[1] 王桂云.多元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166-170.
[2] 徐永祥.社区发展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3] 陶立群.中国老年人社会福利[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