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目
(广西区气象服务中心,南宁 530022)
气象科普工作是气象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气象常识,规避气象与气候风险,降低自然灾害损失,关系到每一个人、每一个群体、每一个社会发展现状,因而以气象科普知识的传播作为着力点之一,可以更好的推动气象服务工作的社会普及度和认可度。传统气象科普工作单纯依赖电视、广播或者报纸等平面媒体的方式,在目前的融媒体发展环境下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仅导致气象科普工作形式单调、缺乏吸引力,更直接降低了受众对于气象科普的关注兴趣与认知欲望,气象科普工作难以获得预期的成效。融媒体发展背景下,借助新颖的VR(现实虚拟)、视频直播等技术优势,在丰富传播方式、样式的同时,还提升了气象科普工作的感染力,为气象科普工作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机遇,能够进一步提升气象科普工作效率,帮助人们掌握气象科普知识内容。所以如何运用融媒体开展气象科普工作这一课题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融媒体是一种媒介发展与运用理念,是在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支撑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第四大媒介与传统媒体之间优势互补、资源与利用共荣的一种新型媒体形式。简单来说,融媒体就是不同形式、不同媒介平台之间最大程度利用自身优势和共同点,在宣传内容等方面形成的一种协调、整合形态,将多个单一的媒介优势结合到一起,形成聚合力,从而提升媒介共同竞争力,彼此之间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充分认识并利用融媒体发展优势,能够为信息传播活动带来价值的最大化,所以融媒体已经成为当前媒介发展的一大趋势。
融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促使气象科普工作平台与方式更加多样化。在媒介融合的发展背景下,气象工作者不仅可以依靠自身原有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单一媒体进行传播,还能够依赖新媒介,网络平台以及基于此产生的诸如微信、微博等平台进行信息传播,丰富了气象科普知识传播平台及方式。同样一条气象科普信息内容,不仅可以在报纸上以图文单调的方式进行报道,还能够通过网络平台运用图、文、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全方面的报道。其次,融媒体背景下,气象科普方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增加,反馈意见及时。在气象知识传播的过程中,受众就可以通过新媒体的及时互动性与气象科普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交流,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受众对气象知识传播内容的参与感,还能促使气象科普工作者及时掌握受众对自身工作的意见反馈,以不断调整气象科普工作艺术水平,发现并改正自身错误,满足受众需求。同时,更为明显的是,融媒体时代可以提升气象科普知识的传播能力,利用媒介融合的发展优势,借助新媒体技术力量,更加迅速、全面地进行气象知识传播,避免在传统单一的媒介传播环境中,因为版面、节目时间等限制而影响气象知识传播速度,从而最大程度满足受众对气象信息及时性、趣味性、全面性的需求。
融媒体发展背景下,建立在互联网信息技术之上的微信、微博、微视频APP客户端等在信息传播和受众基础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微信、微博的用户数量不断增多,已经成为人们获得与传播各种信息内容的重要平台。相关数据显示,微信、微博平台注册用户均已超过10亿人次,这为气象科普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受众市场基础。所以,气象科普工作一定要注重利用微信、微博的优势,构建气象科普工作微信公众号、微信官方账号,不定期向受众传送各种气象基本知识,潜移默化提升受众气象认知能力。同时,在短视频运用较为广泛的当下媒介环境中,气象科普知识的开展也要顺应受众欣赏需求变化,通过今日头条短视频等平台,发布一些有关气象知识,然后将其同步转发到微信、微博官方平台,形成线上聚合传播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发布在任何一个平台上的信息都要做到寓教于乐,将气象知识和娱乐化的传播方式相结合,提升受众对于气象知识的了解兴趣,才能切实提升气象科普工作成效。此外,客户端也是当前融媒体发展环境中,气象科普工作比不可少的传播形式,气象工作者要研发气象科普专业客户端,将气象知识内容聚集式传递给广大受众。
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不仅能够聚合融媒体环境下线上线下双层受众力量,还能够在短时间范围内提升受众对于气象主题活动的认识,将气象知识内容无形中传递到受众大脑之中。所以,在融媒体时代,气象科普工作者要注重开展多元的主题活动,结合不同季节、时间阶段内不同的气象变化趋势、现状,制定相应的主题内容。如评选气象小能手、气象知识问题、气象常识竞赛等活动。首先要利用线上新兴媒体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将主题活动的相关信息传递出去,聚合线上影响力,带动线下实体活动的开展。其次,聚合线下现实生活中的受众影响力,邀请受众参与到主题活动中来,在一定时间内形成热度,营造全城参与的氛围。在此过程中,气象科普工作者要善于联动其他媒体机构的信息传播能力,同步传递活动各阶段信息内容,有助于激发全民参与的热情,继而通过娱乐化、全面化的方式促进气象科普知识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