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燕妮
1978年3月18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我国科学史上空前的盛会——全国科学大会,迎来了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大发展的春天,成为改革开放的序幕。自此,厦门科技事业开始振兴和发展。40年来,厦门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科学发展模式,把科技创新作为特区发展的生命线、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推动厦门经济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特别是近年来以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厦门片区)为载体,市区联动、协同推进,厦门市高新技术产业日益壮大,载体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氛围更加浓厚,城市创新体系逐渐形成。厦门先后获批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首个国家级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首个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示范基地、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城市示范、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厦门片区)、国家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城市等一系列荣誉和称号;各区也先后多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思明区、同安区获得“全国科技工作先进示范区”称号。2017年中国城市科技创新指数厦门居第11位,中国创新创业指数厦门居第9位。厦门市营造一流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的努力获得高度肯定,习近平总书记点赞厦门是一座“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
改革开放以来,厦门市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以下简称“高企”),壮大高新技术产业队伍。从1993年组织认定的第一批12家国家级高企到现在资格有效的1425家,从1995年认定的47家高企实现工业产值40亿元到2017年1425家的2114.04亿元,厦门市高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高企队伍的壮大助推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兴起,有力促进了厦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拉动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打造了诸多产业领域中的一流品牌。2017年厦门市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产值4241.3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71.71%;完成工业增加值976.2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7.93%,累计增速8.4%;全市资格有效的1425家高企缴纳税收84.95亿元;实现销售产值或营收2167.46亿元,其中超过亿元的高企达284家,2亿元以上156家,10亿元以上35家;享受所得税减免的高新技术企业以户数占比0.59%的比例贡献了全市所得税收入的8.86%,充分彰显了高企政策“涵养税源”的作用及科技创新对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支撑作用。截至目前,已有67家高企成为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及境外上市公司主体或上市公司子公司;“新三板”挂牌高企114家。2017年厦门市在A股上市的10家企业中吉比特、弘信电子、亿联网络及艾德生物等9家均为高企;盈趣科技成为2018年厦门市第一家A股上市高企。
历年来,厦门市始终把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和培育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厦门优先的发展战略。2003年11月,厦门市政府就专门成立了“厦门市新兴产业办公室”,主要负责开展新兴产业规划,制定扶持政策,推动建立特色产业基地,扶持新兴产业科技项目等,在推动厦门市光电子、生物医药、软件、科学仪器等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基地等各项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厦门新产业新业态逐渐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1980年的22%提高到2016年的65%。
光电子产业:2003年厦门市从事光电子技术及产品研发、生产的单位只有50多家,经过15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光电企业数量已达到230多家,产品涵盖平板显示、光照明、太阳能光伏、光通讯及现代光学等各个专业领域。厦门光电产业直接总产值从2003年的35亿元发展到2017年1676.74亿元,2017年直接总产值占全省直接总产值近一半。其中:LED产业直接产值为397.3亿元,同比增长23.00%,占光电产业直接总产值的23.69%;LED外延芯片产值达140亿元,同比增长32.01%,LED外延芯片规模、产业实力和产量继续14年保持全国第一;厦门市持续8年保持全球LED光源类高端产品最大的制造和出口基地之一,占全国36.4%也占全球的1/3强,立达信、阳光恩耐、通士达及龙胜达等四家企业位列2017年全国LED照明产品出口前十企业。
生物医药产业: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已成为最彰显厦门市自主创新能力的标杆性产业。涌现出了一批技术上处于国内领先甚至国际领先,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拥有全球第一支神经生长因子药物 (恩经复)、全球第一支戊肝疫苗 (益可宁)、国内第一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长效干扰素(派格宾)等3个已投产上市的国家一类新药;世界第三支、国内第一支双价宫颈癌疫苗以及国产首支、全球第二支九价宫颈癌疫苗等在研国家一类新药;拥有全球首个ROS1靶向药物伴随诊断试剂、全国最大的病理会诊平台、全球第一大辅酶Q10生产商、全球最大医用胶片生产企业和骨科Ⅲ类植入产品。系列艾滋病毒检测试剂盒已在42个国家得到应用,使用量超过5亿人次;力品药业盐酸可乐定缓释片成为全省首个获得美国FDA ANDA批准的高难度极低剂量缓控制剂。2017年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646.1亿元,其中生产性企业预计实现销售收入489.9亿元,年均约增长15%-20%。
集成电路产业:厚积薄发,三安集成电路实现投产,联芯集成电路量产,紫光科技园C地块开始招商。意行半导体、芯阳科技两家IC设计企业入选“中国芯”最具投资价值企业。2017年,规上集成电路企业产值143.77亿元,同比增长38.39%,规模居全国第五;集成电路设计产业产值约32亿元,同比增速超过50%,增速居全国第四。
科技服务业:截至目前,厦门市共有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31家,年总收入超过50亿元,其中技术先进型服务收入占比超过99%。基于科技资源共享的“研发共享经济”蓬勃发展,“科创红包”、火炬创新券、小微企业服务券及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网等共享品牌带动科技服务经费数亿元。艾德医学检验所、麦克奥迪医学检验所的“院外第三方检测服务”、力品药业的“研发外包服务”及“金旸WE WORK”的实体行业创业平台等新模式成为企业利润新增长点。2017年全市科技服务业营收保持高速增长,增长率达23.3%。
厦门市坚持以人为本,让科技进步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围绕医疗卫生、节能减排与环保、生物医药、食品安全、海洋及防灾减灾等关系民生的社会领域开展工作,实施社会发展科技项目,社会各领域科技创新水平稳步提升。电子政务、科技强警、科技农业、网上税务、智能海关、数字工商、智慧健康及虚拟教学等先进技术手段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运用。科技创新在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方面的先导作用,以及在应对气候变化、应急救险、传染病防治等重大问题方面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如厦门在全国率先创建了覆盖全市95%以上医疗资源的医疗卫生机构和全市一半以上常住人口个人健康档案的 “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该系统荣获第五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创新奖、最佳社会效益项目奖等荣誉。建设“冠心病急症的远程诊断和区域协同救治”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厦门成为全国区域性协同医疗救治网络建设模式的典范。厦门率先在全省推行小流域水质自动监测以及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全面升级市危险废物信息化监管平台功能,实现危险废物产生、运输、处置全过程监管。
1978年以前,厦门市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只有265项。多年来,厦门市不断规范科技成果管理,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以科研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促进科研水平提升,涌现出全球首个ROS1靶向药物伴随诊断试剂、全国首款柔性AMOLED屏幕、“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国家一类新药、海洋动物抗菌肽、“三维码”、全球首例石墨烯基非金属散热器、“阿波龙”无人驾驶巴士及心脏“折叠”手术等一批跻身国内国际先进行列的科技成果。1978~2016年,厦门市获得国家、省市科技成果奖项目共2745项,是改革开放前的10.4倍。1978~2017年,全市登记科技成果4944项。科技人员的市场观念大大增强,主动面向市场找课题,致力于成果转化,一大批的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技术合同交易额逐年增长,2017年,全市共认定登记技术合同4218项,较上年增长16.04%,技术合同成交总额68.68亿元,达历史最高水平,较上年增长52.15%。技术合同登记量及成交总额仍占居全省首位,分别占全省70.21%、66.5%。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厦门)示范基地已为全国各地建设技术市场70个、运营40个。“科易宝”线上技术交易从无到有、快速增长,截至2017年12月底,网上技术交易累计实现在线签约技术5528份,在线技术交易额达22亿元。
习近平总书记曾主持制定了《1985-2000年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其中强调:“技术专利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必须加强专利管理体系的建设”。十九大,习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必须“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长期以来,厦门市委市政府按总书记要求,秉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产权是核心竞争力”的思路与理念,将知识产权的引领作用与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机结合,带动一批优势产业迅速崛起。如厦门的卫浴行业从学习台湾企业,逐渐走上自主研发和自创品牌之路。如今,规模超千亿元、发明专利数量全国第一……松霖、建霖、路达等企业已成为行业领头羊。厦门先后被国家赋予了全国唯一的两岸与“一带一路”知识产权经济试点、被国家有关部门列为十大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之一、六个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地方之一、八大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之一。在2016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工作考核中,厦门名列副省级城市中第三。在2017年度专利行政执法工作和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举报投诉工作绩效考核中,厦门在参评的161个副省级城市及地级市中名列第四,中国(厦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在参评的76家维权援助中心中名列第四。全市专利申请、授权量大幅增长。专利申请量从1985年专利法实施初阶段的每年十几件增加到2017年新增的2.5万件、总量累计达到13.4万件,其中授权9.1万件。截至2018年6月底,厦门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5.66件,居全省首位。累计共有24件专利获中国专利奖,36件专利获省专利奖,165件获市专利奖。
改革开放前,厦门市企业规模小,创新能力差。厦门市科研力量和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各独立科研机构。1986年,厦门市属科研机构只有11所,省、部属科研所6所,企业办科研所14所,县、郊科研所6所,高等院校自然科学独立研究所7所。经过多年持续实施科技创新提升工程,科研院所、高校、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创新主体不断壮大,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渐形成。至2017年底,全市拥有创新型企业847家,其中国家级创新型企业7家、试点企业7家,省级创新型企业42家、试点企业33家,市级创新型企业217家、试点企业630家;拥有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省海洋所、省亚植所、省水产所以及市属研究所等近40家,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高等学校16所;共有重点实验室国家级4家,省部(市)共建2家,省级13家,市级63家,组建中39家;共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2家,省级36家,市级93家;共有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46家,其中国家级17家,省级45家,市级84家;共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5个;共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5个;共有科技企业孵化器15家,其中国家级5家;组建了14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高涨。至2017年年底,全市共有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2家、众创空间国家级33家、省级51家、市级203家。经认定的市级众创空间面积42.2万平方米、创业团队4040个;吸引了车库咖啡、3W咖啡、柴火创客等知名众创空间落户厦门;阿里、腾讯、百度、英特尔等行业巨头在厦门设立孵化基地;一批本土品牌如爱特众创、一品创客等不断壮大发展。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厦门赛区)已成厦门市重要的“双创”平台和品牌,参赛队伍连年增长、连创佳绩。2017年,699家企业和团队报名参赛,同比增长22.5%;参赛项目获得融资4.5亿元,同比增长136.8%;促成25个创业团队项目落地。28家参赛企业项目入围全国行业赛,15个项目获得全国赛奖项,其中一个项目获得新材料行业赛冠军。
多年来,厦门市科技体制改革始终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作用的整体目标展开。作为法治保障,厦门市科技政策制定和实施工作逐步进入全面、系统的发展时期。据初步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出台的科技政策法规有170多件,这些政策措施基本覆盖科技创新及产业化所有领域,政策触及科技、财税、组织人事等相关政府部门、区域、行业、科研机构、企业、高等院校及科技人才等各类主体,渗透于科技、经济、金融、社会发展等各界。政策的有效实施促使厦门由过去计划经济背景下的政府包办科技,转变为政府计划指导与市场基础性作用相结合的科技运行机制;由过去科技力量和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政府独立的研究机构,转变为企业逐步发挥重要作用、多元化创新主体共同发展的体系结构;由原来以经费、项目管理为主的科技管理方式更多向制定计划、出台政策、营造环境、监督管理及跟踪评级转变。
政策的不断健全加速了高新技术及新兴产业的发展。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厦门已构筑了“创新研发-孵化器-中试基地-产业园区”的全链条政策保障体系。自2003年,厦门市委市政府将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列为三大新兴产业之一重点扶持后,无论是《厦门市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还是“厦门市‘十一五’、 ‘十二五’、‘十三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均将该产业列入了科技发展重点领域,从顶层设计上做好产业发展规划。之后又制定了《厦门市推进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发展工作方案》《厦门市“十三五”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厦门市促进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及《厦门市加快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等产业政策,明确了该产业的发展目标、重点方向、发展路径和保障措施,着重激励创新和促进产业化。海沧区也先后出台《厦门市海沧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发展若干意见》和《进一步促进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发展的资金扶持办法》等优惠政策,为企业提供租金减免、建设配套扶持、研发创新扶持等各类扶持资金。除此之外,国家、省或本市出台的税收优惠、计划项目、科技金融、平台建设、人才扶持、研发费用后补助、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奖励等相关的政策也力推厦门生物医药企业不断做强做大。
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进程中,科技创新工作也不断地出现各种各样的新特点及难题。为适应这些新特点,解决新难题,厦门市科技经费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条件也随即发生了深刻变化:由单一市财政科学事业费和科技三项费用逐步发展为市、县(区)财政拨款、上级拨款、研发开发机构创收、科技贷款、科技发展基金、企业债券、自筹经费、贷款贴息、股权投入及研发后补助等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体系。科技经费大幅上涨,1978年,厦门市科技经费只有54.2万元,其中科学事业费27.5万元,科技三项经费26.7万元。而2017年全市共投入市级财政科技资金14.51亿元,争取国家科技资金超过11亿元,全市R&D经费投入142.39亿元,比上年增长21%;R&D经费投入强度 (即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3.2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59个百分点。财政科技资金从扶持一家企业转向扶持一个产业,集中投向市场不愿进入、企业又做不到的领域,如建设“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中试基地)+产业园”的孵化体系、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
为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近年来厦门市大力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2016年获批科技部、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联合认定的全国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以此为契机,初步建立了以科技担保贷款、科技保证保险贷款,专利质押贷款、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基金、科技创业种子暨天使投资基金、科技保险补贴及科技资本对接会等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政府引导,社会资本为主的科技投融资体系。率先在全省设立规模百亿元的厦门产业引导基金,目前已有19支产业子基金,总规模合计214亿元,主要投向生物医药、软件信息、集成电路、智能制造及现代服务业等领域。设立7支政府创业投资基金,总规模19.2亿元,其中厦门市政府出资3.5亿元,国家资金出资3.5亿元,撬动近3.5倍的社会资本,已完成62个项目投资10.76亿元。全国首支财政性科技股权直投基金-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基金已到位资金2亿元,已对54家科技初创企业投资1.421亿元。所投企业总资产增长20.37%,带动社会资本后续跟投3.89亿元。设立厦门市科技创业种子暨天使投资基金,总规模5亿元,首期规模5000万元,已到位资金2000万元。2017年,厦门人保财险获批成立全国第2家科技保险支公司,截至2017年底,累计发放科技担保贷款45.26亿元、科技保证保险贷款3.6亿元,科技保险保额达157亿元。目前,厦门市科技部门已和23家科技金融机构合作,发放科技担保贷款、科技保证保险贷款等科技信用贷款,推出科技小微企业集合可转债、“小微快贷”等新业务,开展关键研发设备保险、首套(台)产品责任保险、关键研发人员团体健康险和意外保险等12个品种的科技保险业务,将科技企业平均融资成本降低40%。
本着试点先行的原则,厦门不断探索思路,积累经验,然后再逐步推开,成效显著。
2010年,厦门获批全国创新型试点城市,2017年顺利通过评估,并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如在全国率先实践“多规合一”,形成“厦门经验”。创设“慢病先行,三师共管”的分级诊疗模式,获得国家卫计委肯定并在全国推广。启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首创的“一照一码”在全国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实施95项制度创新,其中全国首创33项,率先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创新“三互”口岸监管机制,启用关检一站式查验平台;实施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备案管理”模式。
自2016年6月获国务院批准建设以来,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厦门片区)已编制完成《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厦门片区行动方案》,明确了未来10年发展规划,提出实施主导产业升级行动、两岸融合创新行动、创新要素汇聚行动等八大行动;编制《空间规划》,初步形成以火炬高新区为核心的 “一核两带二十九园”的空间范围,总面积277.17平方公里。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深化科技管理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促进两岸融合创新等推进自主创新的关键环节和核心任务,首批推出69向创新事项。目前,已有63项落地取得实效,6项在全省推广,打造了 “推动线上线下技术交易发展”“培育生物与新医药千亿产业”和“创新‘两高’企业培育机制”等3项全省典型经验做法。
40年来,厦门市委、市政府始终能够正确认识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和作用,坚持用正确的指导思想为科技发展明确战略定位。改革开放初期,厦门认真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重要理论,把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到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地位。从80年代开始,厦门市又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以及《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将科技工作转移到为特区经济建设服务上来。1991年,厦门市委七届三次全会通过了 《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厦门经济的决定》,强调要改革开放,组织科技力量,加快科技与经济一体化步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1995年厦门市第八次党代会上确立了本市的“科教兴市”战略。2001年,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科技之城”的构想。21世纪初期,厦门市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及坚持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2005年底,中共厦门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就明确提出了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的奋斗目标,次年又进一步明确了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更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当做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科技工作全局。40年来,厦门科技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在全球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时刻,厦门市委市政府总是能够站在时代的前列,着眼现代化建设发展全局,做出有利于厦门科技发展以及科技生产力能力发挥的重大战略决策,推动厦门科技创新跨越发展。
厦门市委市政府很早就意识到科技创新的价值必须更好体现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体现在经济实力和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在改革开放中,厦门科技工作迅速确定了服务于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指导方针,并把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瓶颈问题、民生问题始终作为科技发展的优先任务。面向科技和经济社会的共同目标,厦门着力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加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进人民福祉,确保科技引擎作用和核心作用的发挥。
厦门辖区面积小、经济和人口规模在同等城市中也偏小,但厦门始终能够认清资源禀赋、机遇挑战、时代使命,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的开放发展战略,推进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高水平的国内国际科技合作局面,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推动本市科技创新发展。目前厦门已有6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其中有两个基地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9年科技部授予厦门市为首个“国家级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目前有台湾科技企业育成中心、闽台(厦门)生物医药产业化基地等7个主题基地,国家级海峡两岸青创基地4家、省级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基地7家。这些基地在承接台湾优势产业转移和对台科技合作交流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厦台科技产业交流与合作向纵深方向发展。在国内方面,厦门先后与清华大学等27所大学、13家科研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促成清华海峡研究院、中科海西院城环所等14家研发机构落户厦门,在厦成果转化300余项,引进或共同成立科技型企业100余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指出:“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长期以来,厦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人才工作,不断完善各项人才配套政策,先后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法规,通过培养和引进并举,让一大批创新创业新鲜血液涌进厦门,留在厦门,并且迅速成长壮大,成为“领头雁”,为厦门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的创新创业之城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其中2010年出台的《厦门市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和《关于加快建设海西人才创业港,大力引进领军型创业人才的实施意见》,计划用5-10年引进10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和300名领军型创业人才(简称“双百计划”),多年来,“双百计划”坚持围绕厦门市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以“人才+项目”为主要模式,重点引进能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和领军型创业人才。这已成为厦门人才名片。截至目前,已评选出十批“双百计划”人才921名。许多“双百人才”所创立的企业在推动创新发展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成为推动厦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如艾德生物、美图科技、美亚柏科、大博医疗、盈趣科技及特宝生物等一批人才创业企业均取得了技术层面的重大突破,其中盈趣科技2018年刚一上市就成为全国净资产收益率最高的上市公司。据统计,已落地双百企业每万人专利拥有量2195件,产值、销售收入、税收等年均增长均超过45%,整体市值超过700亿元。目前,全市已汇聚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10人,40人6团队1基地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福建省“百人计划”专家209人,高层次人才团队近千个,留学回国人员突破1万人,扶持培养1.3万名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全市人才总量超过80万,占就业人数的37.2%,比全国高出近16个百分点;高层次人才数量占全市人才总量的41.2%,引进高层次人才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改革开放以来,厦门市委、市政府 “软硬兼施”,持续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在硬件方面,厦门积极筑造“科技创新平台-孵化器-基地-产业园区”全链条服务体系,支撑科技创新全过程。截至2017年底,厦门市投入科技创新与研发资金近16.5亿元,带动平台建设单位自筹投入超过42亿元,依托本市企事业单位、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产业创新提供公共服务的科技创新平台共93个,覆盖了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集成电路、环保、机械、生物化工及食品加工等领域,对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目前,全市已建成了15家各类综合、专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已形成投资多元、形式多样、专业性强,适应各类创新创业需要的孵化器集群,既有国家级、又有地方级,既有国有、又有民营,既有企业主办、又有高校主办等各种机制,为厦门市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自1995年以来,厦门先后获批设立了厦门视听通讯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厦门钨材料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厦门电力电器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四个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基地和厦门海沧区生物与新医药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各特色产业基地紧紧围绕产业特色,发挥资源优势,对厦门产业集聚的作用日益凸显。自1990年12月30日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厦门岛小东山正式破土动工之后,火炬(翔安)产业区、湖里高新技术园区、海西微电子产业园、厦门科技创新园、同安国家科技园及厦门科教创新园等科技园区相继规划并建设,为厦门市产业集聚、科技成果转化等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