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关系的差序格局

2018-02-18 10:34孟静尧
中文信息 2018年12期

孟静尧

摘 要:早在新中国刚刚建立时,便开始采用“好朋友”“好邻居”“好兄弟”等词语来描述双边关系,在《人民日报》的报道中提出,近年来平均每年使用上述类型词语的数量达136次,涉及到的国家有134个,这充分说明“好关系”类型词语已经成为我国外交的通用话语。基于此,本文将首先在中国式思维模式下的人际与国际关系进行分析,然后对外交中“好关系”话语的发展历程进行描述,最后阐述我国对外关系的差序格局,由此反映出我国在命运共同体下的充满温情与道义的国际秩序观。

关键词:中国 对外关系 差异格局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12-0-01

引言

习主席在访问柬埔寨时提出,要进一步夯实两国友好关系,让两国世世代代成为好朋友、好邻居、好伙伴。不仅如此,在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多份联合声明中,也提到了好朋友、好兄弟、好伙伴等词语,并且还将其看作成“精神指引”,由此可见,在人际关系与国际关系的问题上,我国自有一套中国式思维与逻辑,并具有较强的独特性,能够对我国的外交格局产生一定影响。

一、中国式思维下的人际关系与国际关系

对于中西方的关系文化,秦亚青教授在对此方面研究时提出,西方社会由于受到个人本位理念的影响,在社会理论上也以独立的个体作为社会的基本核心,在国际关系的处理上自然也遵循该理论[1]。而中国则不同,中国的社会思维是“家、国、天下”,均是人的集合体,即中国注重的是群体中的个人,没有群体便没有个人,而群体的产生主要依靠关系。因此,应正确理解“个人”在社会理论中的地位与价值,才能够从本质上探究中西方国际关系上的差异。

对于中西方在社会关系上存在的差异,费孝通教授曾经引用了一个较为贴近的比喻,将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格局比作一捆捆独立捆扎的干柴,在格局中有规定的准则,且成员均是独立、平等的个体。而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更像是一圈圈推出去的水波,随着推出去的水波逐渐变远,波纹变得越来越弱,意味着关系的远近亲疏[2]。他认为中国式的人际关系从亲疏程度上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别,即家人关系、熟人关系与生人关系,其中家人关系为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与其他家人间的关系;熟人关系主要是指个人与亲戚、邻居、同事、同学等与之相熟悉的人之间存在的关系;生人关系则是指个人与自己并无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人。在家人关系中,需要遵循情感与责任原则,彼此之间讲究情感与责任,并且竭尽所能付出而不期望对方给予同等回报;而熟人关系,则是需要互相讲究人情,彼此之间以双方过去的感情为基础,采用合适的方式做进一步的人情来往;对于生人关系,主要是根据当时的利害情形,二者之间不存在血缘或者人情关系,往往会衡量利弊,对回报的期望较高。

现阶段,中国式的人际关系仍然适用,并且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同时影响着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例如,现阶段我国在外交中多次使用“好朋友、好兄弟、好伙伴”等词语对外关系进行表述,这便是中国式差序思维的充分体现。

二、中国外交中的“好关系”话语的发展历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好关系”词语出现的频率与涉及的范围不断增加,习主席在面对外交关系时常说“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常见面,多走动,就像走亲戚”“好邻居、好伙伴、好同志”等词语也日渐频繁[3]。本文总结了我国对外关系中“好关系”话语的几个主要发展阶段,如下所示。

1.萌芽期

从我国1949年建国开始,在外交关系中便用“好关系”进行双边定位,在“好关系”的萌芽期间,在《人民日报》的报道中提出,平均一年会出现15次,涉及到5个国家,在这一时期,我国将首个承认新中国的苏联称为是“好兄弟”“好战友”等,如若按照“好关系”词语出现的频率来看,这一时期出现最多的便是“好邻居”,达到49次,主要是由于我国主要与苏联等周边国家建交,而后便是好朋友,出现了37次,然后是好战友,出现了9次,最后是好亲戚,出现了两次,“好关系”词语共计涉及到17个国家,约占我国当时外交国的40%,这也充分说明,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我国的“好关系”定位已经呈现出体系化的趋势。

2.休眠期

休眠期为1697到1983年,在这一阶段内,“好关系”词语仅仅出现了13次,其中1987年出现的频率最多,为5次,主要是邓小平副总理访问马来西亚时,使用了“好朋友”“好邻居”等词,这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出了国家在外交方面重心的转移,从周边国家转移到与我国距离较远的国家。在整个休眠期中,我国在外交上处于孤立局面,其主要是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響,张历历教授曾经说过,文革十年属于我国外交最混乱的十年[4]。同时,也导致本国与若干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受到严重影响,我国外交由此陷入僵局。

3.发展期

从1983年以后,我国的外交格局逐渐好转,进入到了复苏与发展时期,尤其是在1994年以后,我国在双边关系定位中使用“好关系”的频率不断增加,被定义的国家数量也在逐渐扩大,并以上升的趋势延续。如,《人民日报》显示,2016年有很多好伙伴、好朋友加入到我国“好关系”团体当中,如卢旺达、冈比亚、伊朗等,这一时期与我国具有“好关系”外交格局的国家有134个,总外交国174个,占总外交国的77%,从1983年开始“好关系”词语出现的数量总计为1927次,平均每年会出现80次以上,尤其是在近十年来,每年更是能够达到136次。经过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在1949年到2015年的“好关系”外交定位轨迹如图1所示。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数据库

从图1中的数据能够看出,“好关系”词语已经成为我国外交中的普遍用语,例如,,我国早在1964年便将巴基斯坦称为是“好邻居”,在1976年又称之为“好朋友”;2003年将其称为“好亲戚”,我国与巴基斯坦间的外交始终定位在“好关系”格局当中[4]。

三、中国对外关系的差序格局

对于不同国家来说,采用不同内容的“好关系”来表现关系上的远近,而关系的亲疏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向四周推开波纹型的外交网络,这便是中国国际关系差序格局。从整体上来看,“好关系”组合具有以下几种含义。

1.称谓不同代表着关系远近

在对于关系远近的表述上,可以参考上文中对家人、熟人与生人的分类,更加清楚的展现关系上的远近。在上述关系类型中,“家人”是在血缘基础上联系起来的,屬于最亲密的关系,与家人关系最为接近的便是亲戚,因此亲戚次之。熟人可以分为朋友与伙伴,“朋友”是指除家庭关系外,具有感情联系的人,可以说在亲疏关系上除了家人便是朋友;与“朋友”较相似的便是“伙伴”,其指的是共同参与意向工作,具有共同利益,能够通过共同行动获得共同目标的人,由此可见,伙伴更倾向于利益关系,而朋友更侧重情感,朋友的亲密关系要大于伙伴。最后是邻居与同志,由于受到地理条件限制,即便关系再亲密也无法定位为“邻居”,因此只有我国周边国家才能够受此定位;“同志”主要为社会主义国家,在普遍性上受到限制。

2.“好”字代表关系程度

“好”字属于一种定性,但到底什么样的朋友算“好朋友”,什么样的兄弟算“好兄弟”,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在国际关系上也不例外。从整体上来看,能够经受住岁月的考验才能够配上“好”字定性评价,由此可见,“好”字也代表着外交关系的程度。例如,2013年习主席在会见柬埔寨首相洪森时说,两国的友谊经受住的国际环境上的种种考验,是好兄弟、好伙伴、好朋友。反之,一些外交关系不符合“好关系”的要求,如与我国关系较为紧张的印度与日本,在2015年习主席与莫迪总理的三次会谈中均没有提及任何“好”字,这说明目前的中印关系不符合“好关系”的定位。

3.“好关系”以外都是“生人”

我国建立的外交网中共计有190多个国家,而其中有56个国家没有出现在“好关系”名单当中,这些国家便属于中国外交网中的“生人”,它们有些是从“熟人”变为“生人”,如索马里、菲律宾等;一些是没有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如不丹等;一些属于建交时间较短的国家,如马拉维等,这些国家大部分是与台湾“绝交”以后,与我国开始建交的,因此在关系上称不上“好”;还有一些是与我国处于外交竞争对手状态,如日本、印度等;再有就是常年处于战乱当中、政府稳定性较差的国家,如黎巴嫩、乌干达等。

需要重点强调的是,当代在“好关系”的确立上与过去不同,在划分标准上不是地理位置与文化发展程度差异,也不是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而是通过交往、合作、建立共同体等方式明确双方对问题的共同看法。在这一中国式思维的影响下,能够充分解释为何许多“家人”变成了“熟人”“生人”等,而有些“生人”却变成了“家人”,这主要是受到两国之间的感情与信赖所影响,在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关系上的变化。

综上所述,现阶段虽然我国综合实力不断上升,但是在国际上的中国声音仍然不够主动,更多的话语权仍然掌握在西方国家受众。因此,要想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家软实力,必须要建立一套成熟完善的话语体系,而“好关系”话语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向世界展示我国对国际秩序的思考,帮助我国获得更高的国际地位。

参考文献

[1]秦亚青. 差序格局理论视阈下的“一带一路”——从欧美思维到中国智慧[J]. 南亚研究, 2018(1).

[2]费孝通. 中国职场从“差序格局”到“团体格局”的转变[D]. 山西师范大学, 2015.

[3]周裕琼. 从标语管窥中国社会抗争的话语体系与话语逻辑:基于环保和征地事件的综合分析[J]. 国际新闻界, 2016, 38(5):52-68.

[4]张历历. 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J]. 社会学研究, 2016(4):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