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梓松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12-0-01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总书记最初提出乡愁。接着2014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央电视台还专门拍了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从多角度阐述乡愁。下面本人结合十九大精神的学习,对乡愁及如何记得住乡愁谈点浅见。
一、乡愁的全新内涵
1.习总书记重提的乡愁是开放性的乡愁
传统的乡愁往往是文人雅士,甚至是失意骚客对一地一物、一事一景的咏叹、哀愁,主要是对封建文化、农耕文明的留恋和寄思,有相当的封闭性和自闭性。今天重提的乡愁则充满开放性和联系性。既有对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的综合考量和深思熟虑,又有对乡村与城市沟通的通盘考量,还会有城市促进乡村、城市建设中渗透进乡村文明因子的战略安排,甚至还融合了对外开放的全球性思虑。乡村是中国的乡村,乡村是地球的乡村,农民闯天下,华人遍全球,乡愁牵中国,乡愁连世界。
2.新的乡愁是创新性乡愁
首先应积极进取,不满足于三农的现实状况,积极改变农村的面貌,建设崭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其次要敢于竞争。害怕竞争,遇事退避三舍是传统农村处世风格的基本遵循,而市场经济、工业化、全球化,既充满了机会,又充满了竞争。敢于竞争才能获胜,才能强大起来;第三,要加快融入现代化进程中。现代化的脚步越来越急促,乡村本来就落后不止一大步。全球化浪潮、信息革命、互联网“十”、数字经济、金融创新,知识膨胀、机器人挑战、全面发展趋势无不迫在眉睫,只有迎头赶上,才不会被浪潮淹没。
3.新的乡愁是渗透了政治意识的乡愁
传统的乡愁更多是文化层面、精神领域的乡愁,也偶有一些落魄政客抒发对当时政治不满的怨言,但远离政治是主基调。今天的乡愁,尤其是共产党总书记提出的乡愁,既有总书记个人对自己过往历史尤其乡村生活经历的深切怀念,更是总书记作为伟大的政治家站在政治的高度、国家的层面,号召人们要特别关注三农,更加重视乡村振兴,把三农问题、把乡愁当成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三农问题是农村的最大政治,乡村振兴是共产党人最大的乡愁。从政治高度忆乡愁,从政治角度出发解乡愁,乡村振兴还会遥远吗?
4.饱含顶层设计理念的战略性乡愁
普通人的乡愁往往是对一草一木、一地一物的追思,这本身很具体,很真切,也很感人,但站的层次并不高,忧愁的往往也不是全局性问题。而习总书记重提乡愁决不可能局限于此。作为党的伟大领袖、人民和军队的统帅,大气磅礴,经天纬地,一再重提乡愁,就是要把新的乡愁意识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中,贯穿于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历程中,贯穿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历程中!只有站在最顶层,放眼全世界,从全球化、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高度设计乡村振兴、现代化、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真正彻底实现,中华民族的乡愁才会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5.既要有强大物质基础,又要有丰富精神追求的乡
乡愁看起来只是情感表达,是精神层面的情愫,但她的产生及萦绕于心怀,还是离不开物和景,是对物和景的念想。破碎的山河、穷山恶水、枯枝败叶、潦倒的生活会引发愁绪万千,但那种乡愁,愁断肠也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会愁更愁。如果山青水秀、物产富绕、稻香鱼肥、亭台楼阁、花繁叶茂,对这些美物美景的乡愁,定会是美不胜收。当然精神文化屋面的追求更应丰富多彩,对优秀文化遗产的眷恋、对纯朴乡风的深切向往、对人间真情的深沉绚怀、对优秀家风的热烈推崇、对谦卑无私美德的神往、对崇尚自然之气的追捧,等等不一而足,应成为新式乡愁精神家园的多彩元素。
6.以人为本的乡愁
愁,乡愁,愁的主体是人,是人在愁,而乡愁的对象中,前面也说了,当然包含物和精神元素,但最重要的还是人,是有牵挂的人才会引发乡愁。如果离开人,说不上愁,愁也会失去根本意义。乡愁,愁的是驮背的老父亲、白发的亲娘、天真的孩童,忧的是乡村大哥的他乡打工路、乡村大嫂的独守家园、留守儿童的孤独岁月、乡村大学生的未来等等,这才是现代乡愁的真缔。为农民谋出路,为农村人谋幸福,出谋划策,献计献力,是现代乡音乡愁的中心主题。
二、如何記得住乡愁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其基本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按照这些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了,乡村雄起了,自然记得住乡愁。下面围绕这五个方面,谈点认识。
1.使乡村产业兴旺起来,这是记得住乡愁的物质依托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基础。乡愁是一种深刻的情怀,是一种意识现象,但他的源头应该是物质,也就是值得怀念的乡村。要使乡村变得强盛起来,使乡村变得美不胜收,最终的决定因素是生产力发展,直接的做法就是报告中讲的使农村产业兴旺起来。农业产业本身要搞活,这是农村之所以为农村的根本。科技引路、多种经营、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农林牧渔齐兴旺,乡村必大有出路。发展二、三产业是乡村腾飞的必然选择。城市大企业在农村开拓基地,现代化工厂落户乡野,乡镇企业永葆活力,强大的工业反哺农业,这是乡村振兴最强大的后盾。乡村旅游、农耕旅游、特色休闲、特色采摘、乡村淘宝、产前产中产后的专业化服务异常活跃,这些是乡村产业兴旺的广阔市场。一、二、三产业齐上阵,一个也不拖后腿,各显神通,百业兴旺,五谷丰登,物产丰盛,这样兴盛的乡村岂止是产生乡愁,直接就会是人们留恋不舍的好去处了。
2.实现生态宜居,这是大自然赋予乡愁的永久魅力
农村引发人们的乡愁,最显著的特色因素可能是因农村环境的原生态、自然美吸引人。小桥流水人家、山青水秀天蓝、一花一草、一河一川、一山一石,恬淡自然,宁静幽远,令人心旷神怡。现代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中对乡村的干扰、破坏,最严重的后果之一就是乡村的自然美、原生态难以觅踪了。我们当然不能停止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步伐,但我们需要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是保持更需要提升农村生态质量、优化人居环境的农村现代化。农村广天阔地,只要我们改变一些破坏自然、恶化环境的理念和做法,恢复一些优良的顺应自然的生产生活方式,再加以科学规划,科学改造,有序提升,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真的不是梦了,她正在我们祖国广袤的大地上涌现。
3.乡风文明是记得住乡愁的精神家园
乡风文明是指農村形成的崇尚科学、崇尚文明的良好社会风气。乡愁本身就是一种以饱含爱的情感为显著特征的精神现象。前面也说过,形成乡愁离不开物质基础、自然美景,但乡愁一旦形成,她就会有反作用,她就会以特殊的甚至是独立的形式系统存在,发挥其特有的精神魅力和精神动力作用。而且,人是特殊的有精神现象的动物,人除了对物的反映会形成乡愁,对精神现象也会产生神奇的化学反应,形成乡愁,如美好爱情,游子情怀等,而乡风文明是最集中的代表。邻里和善、尊老爱幼、热爱劳作、艰苦朴素、真诚纯情、疾恶如仇、从善如流等等,生活在这幽宁的天地里,有着这么温馨的精神家园,怎么会生出愁肠百结的乡愁呢?今天的市场经济逐利性使乡村文明受到了侵蚀,传统乡野文化中也难免有些愚昧和落后,我们必须把优秀的传统文化、红色的革命文化、先进的现代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让乡风文明结出更灿烂的乡愁文化硕果。
4.农村治理得井然有序,成为人们向往的福地,乡愁怎能遗忘
千百年来,乡村治理以无为而治为基调,有一些管理,也以人治为主,一切看统治者的喜好,多数处于天高皇帝远的边缘化地带,因而也是乡愁的躲藏地与寄居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制度,搞计划经济,集中统一领导农村事务,结果效果很差。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管理转变为乡镇管理和农村村民自治相 结合的方式,有一定成效,但还须探索。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治理有效的新思路和新办法,这是一条与改革开放以前三十年完全不同的一条路子,也是与改革开放开启后前四十年不尽相同一条路子,各地正在实践摸索。共产党是领导核心、政府组织搭好平台、村委会积极作为、中介组织从中协调、村民自身发挥主体作用等等,多管齐下,八方出力,人人动手,乡村何愁治理不好?干群关系协调、居民相处和谐、社会风气良好、法治空间清明、生态环境优美、文明滋养灵魂,治理得如此有效的乡村就是人间的天堂,对此美物产生的乡愁怎可忘却?
5.生活富裕是人民追求的永恒主题,也是新型乡愁的美好归宿
贫穷的乡村令人牵挂,产生乡愁,贫穷似乎是历史上最不可或缺的乡愁内容之一。那么改变贫穷,打败贫穷,自然也是人们千百年来的奋斗目标。然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技术不足、社会制度的扼杀等,一切的一切,似乎目标总难实现,愁贫的 乡愁愁更愁,愁煞古人。现如今,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把“生活富裕”作为总要求之一,向贫穷开战,向富裕进发的号角已吹响!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新主要矛盾的出现、生产力水平的跃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注重民生的政策倾向、共同富裕的呼唤,时机已成熟,时不我待,只争朝夕!首先确保2020年3千万人(主要是农村人)脱真贫,真脱贫,拿下这一攻坚战;其次要使上亿的脱贫人口稳定脱贫,并向富裕进军;第三,在农村内部合理分配人力、物力、财力,缩小农民群体之间的富足程度差距;第四,尽快让农村的富裕程度赶上城市的脚步,缩小城乡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