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和阳 何彦北
摘要 基于南京市六合区的调研数据,分析农地流转对转出户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进而有效剖析农地流转给农村居民带来的生活和经济上的变化。研究发现,在调研实例中,农地流转对转出户家庭经济情况有着积极的影响。本文研究为因地制宜地推动农地流转提供了证据,为促进非农就业和改善农民家庭经济状况提供了政策参考。
关键词 农地流转;家庭经济状况;转出户;江苏南京;六合区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23-0294-02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以下简称农地流转)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生产与农地规模化经营的前提条件,是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农业人口转移和非农就业问题的一条路径。因此,近年来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对农地流转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从理论上讲,通过将农地从农地富余的农户向农地匮缺的农户转移,有利于无地、少地的贫穷农户转入农地和摆脱贫困,进而缓解农地分配不均的状况,增加穷人公平获益的机会[1]。小规模农户之间的农地流转绝大部分是自发流转,农户转出农地通常是因为找到了工资更高的就业机会,因而转出农地能提高农户纯收入[2]。从我国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看,农村土地的生存保障功能逐渐减弱,但是投资功能逐渐显现。在这个背景下,农地流转变成了提高农民收入、扶持贫困地区的有效途径,而农地流转能否真正增加农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成为了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3]。
近年来尽管土地流转规模不断扩大,流转比例与日递增,但学界对农地流转对于转出户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研究则少有涉及。鉴于此,本文基于农地轉出户的主观感受和调研采集得到的具体数据,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农地流转对于转出户家庭经济情况的影响。
1 调查与分析方法
1.1 样本基本情况
据问卷调查内容、对象以及交通便捷程度和实际经费金额等情况,选取南京市六合区朱营村、后成村、杨河村等村庄进行调查,获得问卷159份,其中42份来自朱营村,51份来自后成村,48份来自杨河村,18份来自周边的其他村庄。另外,据统计,调研地区平均每户拥有土地面积0.26 hm2,平均家庭土地流转面积为0.20 hm2,流转方式主要为出租。
1.2 分析方法
从农地流转前后家庭总收入、恩格尔系数以及家庭总支出3个方面,对农业流转对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进行描述性分析,并选取OLS计量模型进行了验证。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地流转对家庭经济状况影响的描述性分析
2.1.1 土地流转前后家庭总收入变化。土地流转前数据时间为2007年,土地流转后数据时间为2010年,鉴于对时间差导致的折现问题的考虑,现根据央行公布的折现率4.5%来计算,将土地流转前2007年的少数家庭总收入折算到2010年,再进行比较。折算后除了只有鳏寡老人的家庭之外,其他家庭土地流转后家庭总收入较土地流转前有了大幅提高(图1)。但是调查发现,土地流转所得到的收益为1.2万元/hm2,增长幅度较小。通过走访农户以及与村干部的交谈发现,农户将土地流转后,不再担心土地浪费,进而进城务工,而进城务工所赚取的收入则远远高于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从而增加了家庭总收入。
2.1.2 土地流转前后恩格尔系数变化。从农地流转前后家庭恩格尔系数变化中可以看出(图2),流转后家庭恩格尔系数显著下降。这意味着家庭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显著下降。经过与村干部的讨论和数据分析发现,引起这一结果的并不是土地流转本身,而是由农地流转带来的农村劳动力释放。适龄的农村劳动力纷纷前往城市务工,在为农村家庭带来更高收入的同时,自身的食品消费依然比较稳定。需注意,恩格尔系数在流转前就处于0.4以下的家庭(即富裕家庭),经过土地流转后家庭恩格尔系数变化不大甚至有所增加。经分析认为,这些家庭的适龄劳动力并没有随着土地流转的变化而改变劳动地点和性质,加上物价的上涨与家中尚有需要供养的人口,因而恩格尔系数变化不明显甚至升高。
2.1.3 土地流转前后家庭总支出变化。土地流转前,138户村民认为食品支出占比最高,约占总户数的87%,21户认为医疗支出占比最高;土地流转后,77户认为房租支出占比最高,约占总户数的48%,38户认为医疗支出占比最高,27户认为食品支出占比最高,17户认为教育支出占比最高。
由上述数据可知,土地流转前,家庭主要支出几乎都在食品上;土地流转后,房租支出则成了家庭最大支出。走访农户与咨询村干部后发现,正是土地流转释放了农村的适龄劳动力,村民外出打工在城市租房居住,因而房租逐渐成了家庭的最大支出。此外,流转后有17户家庭的最大支出是教育支出,有38户家庭的最大支出是医疗支出。综合恩格尔系数分析发现,土地流转后农民的资金更加充裕,会把钱更多地用在医疗和教育方面。
2.2 OLS计量模型验证
为了验证所选指标是否能解释家庭经济状况,选取普通最小二乘法计量模型(ordinary least square,简称OLS模型)进行验证。在古典假定条件下,OLS估计式是最佳线性无偏估计式。
利用流转前2007年和流转后2010年的面板数据,取人口抚养压力、流转比例、家庭总收入、家庭总支出、教育压力、就医选择作为自变量,家庭恩格尔系数作为因变量,运用stata工具,分别构造2007年OLS模型和2010年OLS模型验证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模型导出结果显示,流转比例、家庭总收入、家庭总支出、教育压力这几个指标均为显著性指标,即与家庭恩格尔系数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对家庭恩格尔系数具有解释意义。且通过土地流转前2007年与土地流转后2010年的相同指标的相关系数比较,可以发现土地流转前后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这从描述性统计结果得以验证。
3 结论
3.1 农地流转后农民家庭收入水平大幅提高
通过对比土地流转前后家庭年总收入发现,大部分家庭的年总收入在农地流转后有大幅提高。土地流转前家庭年总收入平均约为2万元,而土地流转后家庭年总收入平均为4万~6万元,甚至有部分家庭达到了10万元以上。考虑到时间导致的通货膨胀,将土地流转前的数据折现到与土地流转后的数据同一时间点,家庭收入的增长幅度仍然很明显。
3.2 农地流转对农户家庭经济的影响多是间接的
从调研数据来看,土地流转本身给农户带来的经济收益非常小,土地流转每年仅补贴1.2万元/hm2,大多数农户每年土地流转得到的收入仅为2 000~3 000元。但土地流转对家庭经济的影响主要在于释放了劳动力,使农村家庭中的劳动力能够外出寻找更多的工作机会,以非农途径提高家庭的总收入,从而改善家庭经济状况。
4 政策建议
由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土地流转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农村的适龄劳动力,并以此改善了农户的家庭经济情况。在此前提下,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相关理论知识的科普与宣传,在村级或镇级地区提供相应的土地流转咨询与求助服务。规范农地流转行为,流转双方当事人要依法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并且自主上报有关部门备案,使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法律保护,从而让农民对土地流转更加放心,降低农村居民对土地的依赖性,有利于土地流转工作的顺利进行[4]。二是建议政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各村土地流轉情况与土地流转金额明细公布在相应的网站上,以便查询比对,消除部分农民对土地流转公平性的质疑。
5 参考文献
[1] 金松青,KLAUS D.中国农村土地租赁市场的发展及其在土地使用公平性和效率性上的含义[J].经济学,2004(3):1003-1028.
[2] 李庆海,李锐,王兆华.农户土地租赁行为及其福利效果[J].经济学,2012,11(1):269-288.
[3] 刘鸿渊.农地集体流转的农民收入增长效应研究:以政府主导下的农地流转模式为例[J].农村经济,2010(7):57-61.
[4] 陈和午,聂斌.农户土地租赁行为分析:基于福建省和黑龙江省的农户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06(2):4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