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品技术课程因材施教立体化教学模式探讨

2018-02-18 14:35赵潇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23期
关键词:因材施教教学模式

赵潇

摘要    以高职生物制品技术课程为例,提出了因材施教立体化教学模式,并从教学改革的意义、具体内容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生物制品技术;因材施教;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23-0280-02

因材施教是教育实践中的重要理念,在2 000多年前便由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孔子提出,并且一直沿用至今[1]。当前,随着教育大环境的不断变化,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尤其是生源多元化发展模式的开启,提高了高职教育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此同时,如何高效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成为高职教育者面临的一项新挑战[2]。本文主要以药品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制品技术》课程为例,针对本校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生源,因材施教”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构象,以期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1    开展因材施教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意义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有2类:一是通过普通高考或者自主招生的普通高中毕业生(简称普高生);二是通过单招单考的中专、技校、职高等三类中职学校的职业高中毕业生(统称三校生)[3]。大多数普高生思维活跃,灵动活泼,因为接受过3年的高中学识教育,通过学考、会考,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但亦存在学习方法不到位、学习积极性欠缺、学习目标薄弱等问题。而三校生由于接受的是3年中职技能教育,通过技能考核,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但是理论学习则相对薄弱,普遍存在没有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学习态度不积极、自觉性和自控能力相对不足等問题。

综上所述,不同的高职生源在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多样性和层次性,相继带来的则是不同生源的多元化发展。但是,现如今,面对复杂的生源状况,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却依旧采取统一的教学模式,这势必会给高职教育带来重大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生源,因材施教”建立全新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让进入学校的学习者都能成为合格的专业技能人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当前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药品生物技术专业对学生的培养定位主要为 “就业型”和“升学型”。“就业型”学生的目标多是在毕业之后能顺利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于是其会特别注重对自身专业技能的训练,三校生源会在这类学生中占较大的比重。“升学型”学生往往在初进校园时就目标明确:专升本或者其余升学要求。因而,此类学生对于升学所学的文化课程学习会更加投入,一般普高生源的学生在此方面会有大需求。

为此,结合药品生物技术专业的生源特点,以生物制品技术课程为例,针对普高生源和三校生源2个平行班级,构建立体化分类教学模式,对提高专业的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2    开展因材施教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

学生生源不同,素质也参差不齐。普高生虽然学习能力及学习主动性较强,但专业基础知识薄弱,专业技能水平较低;三校生虽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和技能,实践操作能力相对较强,但学习理解能力和自主性较差。面对差异偏差极大的2种生源,笔者选择药品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生物制品技术课程为试点课程实行分层教学。针对普高生源的班级,鉴于学生理论底子好、学习能力相对较强但专业基础较弱的特点,教学侧重点为引导学生熟悉专业、热爱专业、积极主动探索专业,着重强化专业实践操作技能,注重专业知识面的拓展及“升学”意识的培养[4]。针对三校生源的班级,鉴于学生理论基础较弱、专业技能底子好的特点,教学侧重点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拥有良好职业素养,具备一定的职业情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成为“技能杰出型人才”。

2.1    不同生源,生物制品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生物制品技术课程是药品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其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获得疫苗制备和检验的基本能力,掌握细菌苗、病毒苗、细菌苗的生产流程,能进行无菌操作、培养基配制、微生物培养、细胞培养等基本实验操作[5]。学生毕业之后,即可从事生物制药行业生物制品生产岗位的工作。该课程在大二下学期开始,此时,学生已修完专业基础课程,已形成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体系,具备一定的专业实验操作技能,但几乎每届学生都反映该课程内容太抽象、太枯燥,存在较大的学习困难。

对三校生而言,该课程内容多数涉及免疫学相关知识,而三校生的免疫学理论基础几乎为零,再加上本身学生层次较低,学习主动性差,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又不到位,一旦听不明白,学习积极性受挫,便严重影响课程学习。对普高生而言,因为高中生物接触过免疫学相关内容,故理论学习相对容易接受;但是该课程涉及的实验多为免疫学及细胞培养实验,而此类实验多为微观实验,难度较大,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极高,学生很易受挫,学习积极性易受影响。

2.2    不同生源,生物制品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的不同安排

针对普高生源和三校生源,结合各自在该课程学习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方面亦需要设置不同的侧重点。

普高学生因为经过高中3年的系统学习,具有较强的文化理论基础,有一定的学习方法,故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接受能力相对较好。但是,相对于文化课的学习,其动手能力则会显得薄弱。因此,在学时分配时更加侧重于技能教学,适当增加技能训练的课时,对于部分理论知识的学习则可通过课后自学来完成,同时应注意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引导学生拓宽专业知识面。

三校生在中职阶段即接受了部分专业技能的锻炼,有一定的实操经验,但对理论知识接受理解能力相对较弱,故在学时分配方面应更加侧重于理论教学,适当增加理论教学课时,注意巩固基本知识。这要求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授课方式,适当提高理论教学的趣味性,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2.3    不同生源,生物制品技术课程教学中的隐性分层教学

所谓隐性分层教学是指教师采用内在尺度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暗中根据差、中、优3个层次进行分层教学与评价,以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将学生基础分为优、中、差3个层次,并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设置不同学习目标、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和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

2.3.1    目标分层。不同生源的学生,学习基础大不相同,因而在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掌握快慢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备课,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以满足各层次学生所需,尽力地鼓励各层次学生朝着适合自己的目标努力发展[6]。

2.3.2    教学过程分层。教学过程是整个分层教学的重点,也是实施中的难点。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在课前要对上课内容、形式和课堂提问等进行精心设计,做好充分准备,课堂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出个性化的引导和启发。

2.3.3    作业分层。教师布置作业时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或者针对同一个作业提出不同的要求,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7]。

2.4    不同生源,生物制品技术课程教学中考核方式的不同

2.4.1    小组考核。生物制品技术的实验实训项目多以小组形式开展,因而会进行小组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小组纪律表现、回答问题、操作规范性、数据记录和实验报告等。对三校生而言,侧重小组的纪律表现、回答问题以及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考核。对普高生而言,侧重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数据记录等方面的考核。对学生而言,小组成绩关乎每位成员的最终考核,因而团队之间的协助非常重要。

2.4.2    课堂答辩。在每次内容教授完成之后,可以适当引入课堂答辩环节,尽量通过抢答、你问我答等趣味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在轻松的氛围中消化“枯燥”的专业知识。关于课堂答辩内容的设置,可以针对不同生源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选择设置[8]。

3    结语

本文根据药品生物技术专业的生源特点,以生物制品技术课程为例,针对普高生源和三校生源的2个平行班级,构建立体化分类教学模式,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分类培养的新路径,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将个体文化基础水平和知识结构的差异转化为专业技能的侧重点与职业规划的不同方向,开创高职人才培养的新局面。

4    參考文献

[1] 汤雪彬,金舒萍.“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构建立体化高职学生培养模式的探讨[J].职教通讯,2016,26(1):14-16.

[2] 杜朝仙.分析生源多元化趋势下高职教育基础课教学改革[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9(36):52-54.

[3] 李萍,黄银花,沈文龙.高职院校生源多样化背景下分层培养模式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1):130.

[4] 凡军民,宋刚,张萍.高职《生物制品生产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科技创新教育,2012(5):128.

[5] 杨学山,杨孝朴,杨德龙,等.生物制品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3184-13186.

[6] 张燕琴.高职药物化学教学实践中的因材施教[J].现代职业教育,2016(7):192.

[7] 张建,刘志雄,刘乐承.不同生源学生的《普通遗传学》课程学习效果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2017,14(22):68-70.

[8] 蔡勤生.隐性分层教学法在高职生物技术专业课的应用[J].广州化工,2017,45(6):171-173.

猜你喜欢
因材施教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初中数学隐性分层教学研究
创新线上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卷首语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