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冈县高粱常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2018-02-18 14:35贾守明徐丽烨牛广林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23期
关键词:发病症状发病原因防治措施

贾守明 徐丽烨 牛广林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青冈县高粱种植中常见的病虫害,从其发病症状、发病原因、危害特点等方面加以阐述,并结合青冈县栽培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治措施,以供生产实践参考。

关键词    高粱病虫害;发病症状;发病原因;防治措施;黑龙江青冈

中图分类号    S435.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23-0144-01

青冈县地处松嫩平原腹地,耕地播种面积17.22万hm2,主要种植玉米、水稻、大豆、杂粮、杂豆及果蔬,其中,近几年杂粮高粱的播种面积在1 333.33 hm2左右。但往往由于种植户科学种地意识淡薄,存在不同程度的广种薄收现象,高粱病虫害发生严重,导致商品性不佳、产量下降,严重影响了种植户的经济效益[1-2]。对此,笔者结合多年的生产实践积累,对高粱易发生的丝黑穗病、炭疽病、高粱蚜等病虫害的发病症状、发病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具体的防治措施。

1    高粱丝黑穗病

高粱丝黑穗病又称“乌米”,是高粱的重要病害之一。因植株受害后穗粒全变成“乌米”,所以发病率即是损失率,发病后减产严重。

1.1    发病症状

高粱丝黑穗病由系统侵染引起,症状主要表现为病株株高略矮于健壮株、叶色较深,在抽穗前穗下部较为膨大、旗叶直挺、苞叶紧实、手捏有坚硬感,剥去苞叶穗部呈白色棒状物即“乌米”。“乌米”生长形状为指状,由小变大,由内向外伸展,内部组织由黑变白,外膜破裂后会散出大量黑粉,即残存的花序维管束组织和病原菌冬孢子,同时残留下多条丝状物,故称丝黑穗病。叶片染病初为红紫色条状斑,后扩展为长梭形条斑,会产生黑色孢子堆。

1.2    发病原因

该病主要是由厚垣孢子侵染所致。病菌会以厚垣孢子的形式散落于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的侵染源,可侵染高粱幼芽,随植株生长扩展侵入花穗。厚垣孢子也可附着在种子上越冬,但侵染发病率较低。散落在土壤中的病菌能存活1年,冬孢子深埋土内可存活3年,连作、早播、覆土过厚、播种质量不佳、出苗期延长均可加重病害发生。

1.3    综合防治措施

一是合理轮作。与非感病作物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同时采用秋季深翻整地灭菌,以减少菌源,有效减轻翌年病害发生。二是种子处理。可用45~55 ℃温水浸种5 min后闷种,待种子萌发后立即播种,既可保苗又可降低发病率;还可用11%唑酮·福美双悬浮种衣剂包衣拌种,药、种比为1∶50,或用2%立克秀按药、水、种子比为0.2∶3.0∶100.0的比例拌种,或用30 g/L苯醚甲环唑悬浮剂按药、水、种子比为0.3∶1.2∶100.0的比例拌种来预防高粱丝黑穗病的发生。三是拔除病穗消灭菌源。在抽穗前,結合田间管理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带出田外集中深埋或销毁,减少菌源。四是科学播种。适时播种,提高播种质量,使幼苗尽快出土,减少病菌从幼芽侵入的机会[3]。

2    高粱炭疽病

高粱炭疽病又称“翻秸”,主要危害高粱植株的叶片,造成植株早枯死亡而减产。从苗期至成株期均可染病,低温多雨年份或低洼高湿田块发生较重,短时间内可造成大面积高粱田发病。

2.1    发病症状

该病多从叶片顶端开始发生,症状主要表现为病株叶片病斑呈梭形,中央红褐色、边缘紫红色,密生小黑点,后期病斑扩大,引起叶鞘枯死,还可造成病穗倒折。

2.2    发病原因

该病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主要是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翌年田间发病后病斑上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并在田间不断蔓延扩展或引起流行。

2.3    综合防治措施

一是合理轮作。与非感病作物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二是选种抗病品种。因品种间抗病性不同,主要选择适宜青冈县栽培、经过审定的抗病品种。三是种子拌药或包衣。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0.5%拌种或用11%唑酮·福美双种衣剂包衣后播种。四是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可用10%世高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或用250 g/L阿米西达悬浮剂1 000倍液,或250 g/L咪鲜胺乳油1 0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雾防治1~2次。喷药时,加入芸苔素内酯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促进病株尽快恢复生长;同时应加入有机硅助剂,可提高防治效果,减少用药量[4]。

3    高粱蚜

高粱蚜又称“高粱腻虫”“蜜虫”,为猖獗性害虫,发生后以成蚜、若蚜聚集在高粱叶背大量繁殖吸食汁液,并排出大量蜜露,引起叶片变色枯死,影响光合作用,商品性降低直至颗粒无收。高温、干旱、天敌昆虫数量少均有利于高粱蚜大发生。

3.1    危害特点

高粱蚜在青冈县高粱种植区域一般一年繁殖15代左右,以卵在荻草叶鞘和叶背上越冬,翌年春季气温达10 ℃时卵孵化为干母,在荻草上取食并繁育2~3代,高粱出苗后有翅蚜迁入高粱田繁殖危害,9月中、下旬随气温下降和高粱成熟有翅蚜再迁回荻草产卵越冬。高粱蚜5~6 d即可繁殖1代,1头孤雌蚜一生可产70~80头若蚜,多时可达100头以上,短期内形成大量虫口危害。

3.2    防治措施

当高粱蚜达到防治指标,应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当田间蚜虫株率为30%~40%时,用40%乐果乳油750 mL/hm2,兑适量水稀释,喷拌细干土150 kg/hm2,撒施在植株叶片上;也可选用3%啶虫脒乳油750 mL/hm2,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0.3 kg/hm2,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9 000倍液,或40%氧乐果乳油1 050 mL/hm2,或30%速克乳油300 mL/hm2兑水喷雾防治。

4    参考文献

[1] 姜培跃.仁怀市高粱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J].植物医生,2016,29(8):57-58.

[2] 颜恒光,司元进.谈谈习水县有机高粱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2014(17):60.

[3] 邱星海.古蔺县高粱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11(8):44-45.

[4] 王振录,孔雪华,韩瑞东.甜高粱病虫害及其防治[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4(6):43-44.

猜你喜欢
发病症状发病原因防治措施
辣椒的炭疽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探究
浅析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