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龙
摘要 淮麦33由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于2009年育成,适合在江苏淮北麦区种植推广。本文对淮麦33小麦的特征特性进行了简单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其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促进淮麦33在宿豫区的进一步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淮麦33;特征特性;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23-0032-01
淮麦33为超高产、抗性水平高、品质优的半冬性小麦品种,由烟农19与郑麦991杂交选育而来,于2009年育成,育种单位为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审定编号为苏审麦201305,适合在江苏省淮北麦区种植。近年来,淮麦33品种在江苏淮北麦区逐渐推广种植,表现出穗大、粒多、抗性强、后期熟相好等优点。为了进一步促进该品种在宿豫区的推广种植,现结合当地小麦生产实践,对淮麦33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总结。
1 特征特性
淮麦33为中晚熟品种,全生育期226~234 d,幼苗长势健壮,叶片宽长,对寒冷有很强的抗性。冬前表现出较强的分蘖能力,成穗率中等[1]。株高80 cm左右,茎秆有较强的韧性,抗倒伏能力强。为紧凑型品种,旗叶上冲,宽大,颜色比较深,出穗整齐,穗形状接近长方形,为长芒。籽粒形状为椭圆形,比较饱满,外壳和籽粒的颜色均为白色。成穗数平均为580万穗/hm2,穗粒数38粒左右,千粒重约40 g。对纹枯病表现为抗,对梭条花叶病表现为高抗。2011—2012年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经过测产,平均产量为7 519.5 kg/hm2,较对照品种周麦18增产近5%;2012—2013年继续参加试验,平均产量为7 606.5 kg/hm2,较周麦18增产9.9%;2013—2014年参加生产试验,经过测产,平均产量为8 934 kg/hm2,较周麦18增产6.1%左右。
2 高产栽培技术
2.1 深翻整地
上茬水稻收获后实施秸秆还田,在此基础上进行深翻土壤,深度控制在20 cm左右,以提高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整平地面,确保田间高低差不得超过3 cm,及时将田间的沟渠疏通好。
2.2 种子处理
播种之前种子要进行药剂拌种,按照每25 kg种子拌6%戊唑醇懸浮液10 mL的比例拌种,堆闷3 h左右即可,对病害的预防有较好的效果[2]。
2.3 适期播种
要获得壮苗,关键的措施在于适期播种,在宿豫区淮麦33适宜在10月中旬左右播种。播种量要适宜,控制基本苗密度为270万~300万株/hm2,一般播种量为150~225 kg/hm2,如果土壤中肥力水平低或者土质为黏壤土,则可适当增加播量,如果播种时间较早,可以适当降低播量,晚播则适当增加播量。播种采取等行条播方式,要求播种深度2~3 cm、播种均匀,确保一播全苗。播种后及时观察,出苗后根据情况及时做好补种工作。
2.4 施用生长调节剂
如果播种前未进行种子处理,则在小麦处于3~4叶时喷施生长调节剂,如矮壮丰等,有促进根系生长、增加分蘖等作用。3月中旬时喷施适量的矮壮丰,对小麦植株抗倒能力的提高有很好的作用。小麦进入破口期后,如果群体密度过大、植株过高,则可喷施劲风等,对抑制植株长势过旺有一定的效果[3]。
2.5 施肥管理
小麦的高产在施肥上要掌握稳施氮磷肥、适当补施钾肥、搭配施入微量元素肥、增加有机肥的施入等施肥原则。各阶段结合小麦生育特点及土壤肥力情况施肥,基肥要施足。结合宿豫区土壤肥力情况进行配方施肥,采取分期施肥,掌握好各时期施肥的比例,推广氮肥后移技术。底肥主要为农家肥,适当搭配氮、磷、钾肥,具体用量为施入农家肥15 t/hm2左右、尿素150 kg/hm2、复合肥450 kg/hm2等。小麦全生育期分别需要纯氮肥330 kg/hm2、磷肥120~150 kg/hm2、钾肥150~180 kg/hm2。氮肥的施入比例为基肥占50%,平衡肥、拔节肥、孕穗肥分别占10%、30%、10%左右;磷肥50%作基肥、50%作拔节孕穗肥施入;钾肥在各时期施入比例同磷肥。拔节孕穗肥的施用分2次进行,分别在小麦处于倒3叶、倒1叶时进行,各施1/2,注意肥料要深施。小麦进入抽穗期、籽粒灌浆期进行叶面施肥,选择磷酸二氢钾喷施,如果土壤肥力水平低,则可适当喷施尿素溶液。
2.6 控制水分
12月上中旬左右当日均温为3 ℃时浇越冬水,浇水量至少为600 m3/hm2;3月底在施拔节孕穗肥的同时浇水600~750 m3/hm2。小麦进入灌浆后期之后,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不宜过高,以免影响到小麦的品质。因此,此阶段适当控制浇水量,确保土壤中含水量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注意不要浇麦黄水。
2.7 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病虫害的防治上,重在预防,必要时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淮麦33生产中常见的病虫害有赤霉病、纹枯病、麦蜘蛛、麦蚜等,可在秋季挖好“三沟”并做好清沟等管理工作,确保水分及时排出,避免发生涝害,以降低田间病害发生程度。病害发生后施入噻呋酰胺、多福酮等,蚜虫等虫害可选择噻虫嗪等药剂防治。小麦播种后至出苗之前进行化除1次,喷施30%~35%拜宝玛1 200 mL/hm2,对田间的单子叶杂草以及小麦生长前期常发生的双子叶杂草等有很好的防治效果[4]。
2.8 适时收获
淮麦33进入蜡熟后期后即可收获,采用机械收获,及时脱粒、晾晒,确保丰产丰收。
3 参考文献
[1] 沈建华.试述淮麦33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新农村,2014(22):102-103.
[2] 徐士清,曾凡华,徐海洋,等.稻茬小麦新品种淮麦33特征特性及超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4(12):173-174.
[3] 王侠.小麦新品种淮麦33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7,37(18):142.
[4] 周成刚,杨沛.“淮麦33”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16(6):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