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晴 胡栓
【摘要】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的新闻改革也行进了40年。40年来,随着新闻事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新闻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气派和品质。10月19日,来自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的专家学者齐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围绕“改革开放40年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这一主题,从改革开放40年与中国新闻教育、改革开放40年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及改革开放40年与中国传媒变迁等多个层面进行充分研讨。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的新闻改革也行进了40年。40年来,我国新闻事业在推动改革开放的同时,也在不断进行自我探索和创新发展,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新闻事业飞速发展的基础上,我国的新闻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独特气派和独特品质,开始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将新闻学作为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重点支撑学科之一。
2018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要坚持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在全党全国隆重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之际,10月19日,来自国内20余所高校的新闻传播学者、知名期刊主编和媒体行业的精英人士,齐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共同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走过的风雨历程,总结中国新闻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经验成绩,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和中国传媒行业的未来发展。与会专家从宏观和微观、历史和现实、抽象和具体等多个层面对“改革开放40年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这一主题展开了充分研讨。
一、改革开放40年与中国新闻教育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结束了长期形成的左的指导思想和“文化大革命”十年的动乱以及徘徊不前的局面,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与此同时,“报纸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这一传统观念被摒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成为新闻舆论工作者的战斗口号,新闻生产力得到充分释放。40年来,伴随着新闻事业的改革发展,我国的新闻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创新。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柳斌杰认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始终把理论宣传和新闻舆论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上,牢牢掌握新闻舆论领导权;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新闻学,一定要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和宣传舆论事业的血肉联系,真正懂得马克思所讲的“思想旗帜”、列宁所讲的“党的工具”、毛泽东所讲的“战斗武器”、邓小平所讲的“思想阵地”,习近平所讲的“重要力量”是我国新闻事业建设、改革、发展、管理的“核心理念”。柳院长从真理标准大讨论、拨乱反正建规矩、重要关口求突破、改革开放再深入、融合发展谱新篇五个部分全面梳理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实践和创新,他认为中国特色新闻学建设是立足于中国实践和中国国情的一套在中国行之有效的制度。在此基础上,柳院长总结了40年新闻事业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和新闻管理制度创新实践的目的,就是要继续发扬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排头兵精神,坚持改革创新不停步,坚持融合发展不走样,坚持中国文化立场不动摇,以高品位高质量高效益的新闻出版产品和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文科特聘资深教授童兵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角度,对新闻内容和新闻教育改革进行了考察。他认为我国社会矛盾的转化,对新闻内容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的新闻教育也面临着新挑战、新要求和新机遇,新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新时代的时代特色,明确自己的社会担当以及对新闻传播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童兵教授认为,对于新闻教育工作者来说,当前最为重要和迫切的任务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现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书育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张举玺,结合新闻学在郑州大学40年建设和发展的实践,认为稳定是新闻学发展的关键,人才队伍是新闻学科建设的核心,科研成果是新闻学发展壮大的支撑,教学质量是新闻人才培养的基础,学术交流是新闻理论发展的平台。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周德仓,从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的目标与改革路径的视角出发,认为发展专业信念强、实务能力好、具备双语语言能力和全媒体技术操作能力的师生体系是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认为,百年中国新闻传播研究始终处在学术主体性和科学合理性的張力中,曲折的发展历程告诫我们,新闻传播研究的主体性至关重要,当下新闻传播研究应该在主体性和科学性之间寻求合理创新。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张晓锋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的两岸新闻交流做了全面回顾与展望,认为两岸新闻交流在推动两岸关系朝正向发展方面功不可没,两岸新闻媒体在相互采访交流中,肩负起沟通、认知、解疑、释惑的重责大任,两岸的媒体工作者发挥了特殊的舆论推动作用。
二、改革开放40年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反映与体现”。[2]作为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新闻舆论事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凝聚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其他经典作家关于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媒生产及流通规律的观点与学说精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作出的“新的判断、新的概括、新的阐述、新的升华”,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因此,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也就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理论之基。40年来,媒介形态、传播样式、传媒体制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坚守一直没变。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丁柏铨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系统回顾,认为改革开放之初至邓小平南方谈话期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术研究回归科学化;南方谈话到党的十八大之前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探索视域不断拓展的阶段;十八大至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逐渐实现向中国化、系统化和大众化发展。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王君超,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作一个开放的系统,通过全球化视野比较和鉴别中西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认为以共时性为维度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范式创新,有利于拓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视野,有利于突破瓶颈问题。他认为对国外的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新闻传播观点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批判、借鉴其与时俱进和有益于分析、解读当今媒介化社会的部分,将其作为重构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理论与实践体系的参考。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朱清河从历时性角度,重點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闻观话语体系的百年传播和变迁。他强调要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置于相应的时代语境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一定不能脱离客观实际。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林溪声,对1978年“拨乱反正”以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思想资源和学术体系建构做了整体性评析,认为坚持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理论建构问题,同时也是新闻生产实践问题。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韩立新,通过对18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中国问题的评论文章进行文本分析,认为新闻人才培养要回到以问题(对象)为中心上来,建设基于“知识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解释力和洞察力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延安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郭小良,以延安《解放日报》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研究主题,认为《解放日报》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具体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
三、改革开放40年与中国传媒变迁
改革开放的40年,是我国传媒形态、业态和生态发生深刻变革的40年。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深刻改写了我国新闻舆论生态,深度改变了新闻舆论的生产和传播逻辑,系统重塑了新的媒介生态和传播格局。“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媒的变迁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研究与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人民网舆情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祝华新认为,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核心的“舆论观”,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根据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基本原理,结合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具体实际,提出的一个创新理论,这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最新最重要的成果。他主张在政府的社会治理措施当中,不仅要加强新闻宣传意识形态的管理,还要做好舆论承受力的评估,避免用力过猛。媒介参与国家治理成为新时代的一项重要议题。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吕新雨认为,社会主义公共传播体系的构建可以有力地促使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现代化,促使社会主义理念深入人心,是城乡协调发展和民族地区协调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从社会主义公共传播的内涵和外延、社会主义公共传播的模式、社会主义公共传播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新时代社会主义公共传播和社会认同的构建等方面重新界定了社会主义公共传播体系的目标和方略。
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郑亚楠认为,网络空间的核心是价值观问题、意识形态问题。如何展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网络空间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我们的长期任务,这需要寻求与网络空间相匹配的主流价值观培养模式。当下网络空间既需要对信息解读的冷静客观和掷地有声,也需要深度的调查性报道和为受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实现网络空间正常有序运转要依靠政府、企业、网民等多方共同参与。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廖声武认为,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是打造大众传播力的关键。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打造一体多元的现代传播样态;发挥技术引领作用,加快媒体的融合发展和转型升级;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新闻人才等具体路径。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虞鑫,以昆明、成都、九江PX事件为案例,对改革开放40年媒介参与国家治理的逻辑变迁进行梳理。他认为自改革开放至今,媒介日益成为参与国家治理的重要环节,成为连接国家各机构部门、社会各组织团体以及社会群体的关键力量,发挥着动力机制和动员机制两方面的作用。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张梅,结合近年来雷洋事件、魏则西事件、宁波老虎咬人事件等社会公共事件,认为爆炸性事件、海量的热议和分裂的共识成为微博公共议题讨论中的三个明显特征。她强调,社会共识的缺乏会对公众的社会认知、价值观形成以及行为示范产生负面影响,我们需要构建基本的社会共识使得公众分享核心价值观,从而避免精英阶层分裂、中产阶级激进以及底层情绪的极端化,而共识路径的构建需要通过对事实的正确判断来实现。
作为会议的承办方,复旦大学的新闻学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与科研团队,在童兵教授带领下,长期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教学与科研,致力于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新闻传播学教育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完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话语体系和评价体系。在国家及上海市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团队汇聚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精兵强将,以国家精品课升级版及调查反馈平台为教学核心,以与清华大学合作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研究基地为科研核心,以下设的复旦大学传媒与舆情调查中心为社会服务核心,做到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2018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与科研团队被评为“复旦大学十佳教师团队”,并被授予“钟扬式教学团队”称号。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
[2]郑保卫.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贡献[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2).
(于晴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18级博士生;胡栓为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
编校:郑 艳